星期四, 十二月 06, 2007
星期二, 十二月 04, 2007
李嘉诚在长江商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致词《强者的有为》(转贴)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项院长、各位教授、各位同学和家人:
长江商学院成立了三年,回想起来,这三年是一段很长的时光,今天我很高兴看见你们和家人一起庆祝生命中骄傲的这一刻,也谢谢你们和我分享。
项院长说主讲嘉宾要说一些训勉的话,我想今天不太合适,你们诸位先生女士,都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在你们选择的行业内也曾付出努力、争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前途也一定是无可限量的,你们才是最懂得掌握和有能力主宰自己生命的人,因此我认为我不应该告诉你们应该做些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些什么。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所坚持和珍惜的信念:
我相信自由,也相信自由和责任是并行不悖的。
我相信世上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维护人类的尊严。
我相信帮助他人对社会有所贡献,是每一个人必要的承担。
我相信强者特别要学习聆听弱者无声的吶喊;没有怜悯心的强者,不外是个庸俗匹夫。
我相信只有坚守原则和拥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才能共建一个正直、有秩序及和谐的社会。一个没有原则的世界是一个缺乏互信的世界。
我相信只有通过对真理和公平不断的追求,才可建立一个正义的社会。
我相信没有精神文明、只有物质充斥的繁荣表象,是一个枯燥、自私和危险的世界。
我相信有理想的人富有傲骨和诚信,而愚昧的人往往被傲慢和假象所蒙蔽。
各位朋友,强者的有为,关键在我们能否凭仗自己的意志坚持我们正确的理想和原则;凭仗我们的毅力实践信念、责任和义务,运用我们的知识创造丰盛精神和富足的家园;我们能否将自己生命的智慧和力量,融入我们的文化,使它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能历久常新;我们能否贡献于我们深爱的民族,为她缔造更大的快乐、福祉、繁荣和非凡的未来。
我在这里和大家共勉。
谢谢大家。
星期三, 十一月 28, 2007
管理的艺术 (The Art of Management)(转贴)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教授,同学们:
星期一, 十一月 26, 2007
爱词排行榜
1.浪淘沙 北戴河——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2.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苏轼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3.定风波——苏轼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忆秦娥 ——李白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上榜理由:喜欢宋武帝刘裕,也喜欢辛弃疾,老乡不上榜有些说不过去了。
6.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上榜理由:诗经为万诗之首,也为万词之首。
最后,附上一首自己改编的一首词。看到一首元好问的《临江仙》,十分喜欢,但自己顽性不改,留其点睛之笔,遂改编如下。25.11.2007 于Gartenstr。
临江仙
寥落星辰伤古卷,墨香灯火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昂天闻笑语,举目眺北冥。
怒翅鲲鹏韬徙梦,搏击万里同风。一鸣鹰雀卅河东。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临江仙 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元好问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星期五, 十一月 23, 2007
变革(转自麦肯锡季刊)
作者:Josep Isern and Caroline Pung
步骤:定义期望目标,设计体系架构,拉近目标,改革故事,活力和创意,为改革“发动机”加油。
为什么要变革?在一场转型中,改革的总体动机通常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尝试对一个已经在盈利的企业进行(比如说)全球化的领导者就需要小心翼翼地解释他们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能清楚地阐释“为什么”的创意无论对于改革总体,还是对于改革执行中一个小的组成部分(如对单一产品线工作流程的局部变更)都是必不可少的。
什么需要变革?领导者必须鼓励组织认真考虑需要对哪些职能、哪些地区或哪些产品线进行改革。哪些流程需要简洁高效化?业务运营的哪些方面已陈旧过时?有什么新的市场机会可以开发?项目团队通过吸收来自组织中不同部门(以及表面看来毫不相干的部门)的人员,能够激发新的创意灵感。
要变革谁?改革不仅是改变事物,而且也是改变人。领导者必须确定需要调整的关键角色,以支持改革目标。此外,他们还必须挑选改革执行团队,以便在组织的所有层面上推动改革。至关重要的是,他们需要达成共识,如何改变自我以“适应变革”。
如何变革?能阐明实现财务或运营目标的方法、实用且具体的解决方案极具价值。例如,通过设立一个新流程来减少浪费有助于某个特定生产装置实现其目标吗?或者,应该对该车间进行重组吗?此外,有些创意如灌输变革理念、培养新的技能的流程以及使人们积极参与变革的新颖方式等也总是非常需要的。
明智的领导者会设置规范的流程来产生和开发创意。例如,在每一项任务的第一阶段都应留出用于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激励机制不仅应该鼓励人们提出创意,而且还要鼓励大家广泛地分享创意。
活力
大多数领导者都承认在组织变革中活力的重要性。然而,许多领导者都在释放活力或始终保持较高的活力水平方面苦苦挣扎。例如,高管们通常会因一个大创意而兴奋不已,并直接调动人马投入行动,错误地以为只要首席执行官发表一通演说,所有的人就都会全力参与。
对消极的力量(如冷嘲热讽、设置障碍等行为)也必须引起注意,尤其是在改革初期。对这种消极影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予以消除:例如,将影响士气的人调开或促使其转变;确保尽快取得可以看得见的成功;去除那些不必要和令人不快的官僚主义废话(包括那些无关紧要、浪费精力的任务)以及强调公平合理的流程。
活力并不只是在开始阶段才需要。许多改革在初期阶段产生了激动人心和充满希望的效果,但推动改革的高管们却未能很好利用这种热情并用强有力的创意来引导它。如果员工们看不到清晰的前进方向,不了解他们应该如何为实现总体目标而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的活力很快就会消退。同样,如果他们面对太多相互矛盾的改革优先任务,也会感到不知所措。显然,仅仅调动或释放活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其加以适当的引导。
根据我们的经验,最优秀的领导者善于利用一系列“催化剂”——调动和保持活力的实用方法 — 而且不会执着于那些反映了他们自然偏见的观念。有些领导者更喜欢通过正式的系统和流程使员工参与到改革工作中;而另一些领导者则倾向于采取单一的、出乎意料的行动,例如指定一名“创意冠军”或者突然解雇一名改革“绊脚石”。这两种方法都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实用的活力“催化剂”包括哪些方法呢?我们已经讨论了两种释放活力的重要方式:一个精心设计、雄心勃勃的改革目标;以及一个使人们能参与其中的、明确清晰的改革体系架构。我们还注意到,如果领导者积极地推动变革步伐,以具体的方式使变革深入人心,使改革具有个人化色彩,以及确保企业充分利用能提升个人和组织能力的机会,就可以使组织迸发出积极的活力。我们的研究表明,企业采用这些“催化剂”越多,取得的效果就越好。
管理改革节奏
有些领导者认为,不可能使整个组织都以一种统一的快节奏进行变革,因此他们以一种不紧不慢的节奏安排大量的并行任务。他们没有考虑到这种方法的“泄气效应”:会丧失一鼓作气的惯性和勇气。
可以想象一下,从空中鸟瞰一队班轮在海洋中以每小时5~10节的速度航行,如果不用双筒望远镜观测这些船只疾驰激起的浪迹,一个空中观察者将完全感觉不到这些船只的运动。现在再想象有几只快艇在它们中间高速穿行,画面马上就会变得极具动感。
改革与此类似。一小组高冲击力、快节奏运行的任务要比一大组运行节奏慢的任务更具活力,因此也更具可持续性。
将变革融入日常工作
虽然管理者都很清楚现场得分的实际重要性,但随着改革的继续推进,也存在着某种风险,即这种头脑风暴、试验和试点虽然令人印象深刻,但最终并未真正改变什么。所有的步骤似乎都是试验性的,没有任何实实在在的结果。欢迎别人质疑的领导者可能显得优柔寡断而缺乏主观意志。
变革应该具有很高的可视性,比如新的车间或新的办公室布局或一种打造品牌的新颖方法等。采取这些步骤表示企业对改革的承诺,并且尽早采取这些步骤可以消除“改革努力只是些没完没了的准备工作”的感觉。此外,这种方法可以将“这次确实有些事情会有所改变”的信念灌输到员工个人心中,从而将改革的宏伟前景转化为个人的生活现实。
使变革个性化
为了树立希望和信心,员工需要角色榜样,这些角色榜样能够以一种可见的、有意义的方式将特定的创意具体化。那些一开始可能只是作为一个口号(如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新的工作方式)而出现的创意在亲身示范时就会活灵活现。一个精心定制的改革故事也可以帮助每个员工了解哪些事物必须改革以及为需要改革的原因。
只要巧妙地加以利用,组织机构、系统和激励机制(如对某些行为进行奖励,而对另一些行为加以劝阻)都可以使员工个人与改革目标统一起来仅仅激励员工去完成任务已经远远不够,还必须激励他们去改变他们自己和改变组织。改革的活力来源于对需要做什么、为何要这样做以及改革对于每一个员工和与之有着深厚情感联系的同事意味着什么的深思熟虑。
培养能力
在离开学校几十年以后,成年人仍然可以像孩子那样通过学习不断充电。明智的领导者理解这一点,并会发现,当开始觉得流程的其他方面是例行公事时,能力培养(或许在改革开始几年后)有助于补充新的活力。与学习和发展(无论是技术能力还是人际交往能力)有关的变革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当人们看到他们自己通过这种改革流程而面貌焕然一新时,他们就会对困难的改革充满渴望。
通过发现和弥补组织的能力不足,也能释放出新的活力。例如,一家新兴市场的化学制品公司在经过头18个月的改革后,其活力水平有所下降,此时公司就创建了自己的企业学院,由生产线管理人员设计和领导,用于培养实现其企业目标所需要的技能。无论培训细节如何,成功将取决于对成人学习原理的细致周到的运用,以及随时准备对这种努力进行充分投资的意愿。
附文:《保持变革的动力》节选,版权麦肯锡所有。
作者:David Campos,Marc Van Olst
正如那些曾经有过类似经历的高管们确信的那样,这家南非企业的境遇并非独一无二。许多改革都是满怀激情地开场,但仅仅只能步履蹒跚地维持半年时间。在最好的情况下,“改革之车”会在进行修理和重新注入动力之前掉一两个车轮;在最坏的情况下,改革计划会陷于停顿。
在这种不稳定的情况下,为了重新点燃改革激情,克服组织惯性或挫折,并使改革计划重回正轨,领导者能够做些什么呢?他们能管理组织活力,在一开始就避免步入“荒凉谷”吗?Transnet公司的案例以及我们与其他企业在类似情况下一起工作的经验提供了一些答案。我们发现,通过利用一些技术手段来测评主要领导者的活力水平,企业实现其改革计划目标的机会就会增加。
为了确定创造活力和消耗活力的因素,我们基于对10个不同领域(其中包括战略、能力与价值、员工事务、利益相关方和设备等)的大约60个问题的应答,开发了一张简易的活力水平测评表。通过对应答情况进行定位,企业就能够确定活力正在耗散的领域及其原因。
在Transnet公司的案例中,联合项目和分公司管理团队的30名成员从具有敏感性和日常工作中需要“救火”的各种繁杂事务中仔细筛选出了一些优先任务。例如,一个显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使来自价值链所有组成部门的代表对计划和目标达成共识。在某些情况下,对计划进行了修改;在另一些情况下,人们则必须改变他们的想法,说服自己坚定不移地执行原计划。公司成立了一个专门解决设备有效性和可靠性问题的团队。对现有的人事管理程序也进行了改革,从而使新招聘员工所需时间从六个月缩短到21天。推出了一个1,000名主管基本技能培训计划。对设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一次稽核,据此分配追加的维修基金,并早期清除了所有不适合服役的机车。
在实施这些变革两个月后,Transnet公司开始在其主要经营领域达到创纪录的生产指标,例如,煤的交货量从以前不到计划交货量的90%大幅提升到95%以上。经过几个月的艰难时光以后,公司开始执行一种新的运营模式,它涉及到所有的员工(从高管人员到一线工人),覆盖了各种业务范围(如所有铁路线的规划、施工和维护等)。目前,Transnet公司正将其在加速实施首个绩效改进计划时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应用于其物流网络的其他领域。公司的利润和生产率提高,成本下降。
股东的资本和储备增长了四倍,公司员工和退休职工多年来第一次领到了丰厚的奖金。这些成功为下一阶段的改革计划创造了活力,并且重新恢复了组织继续进行改革的决心。
根据我们的经验,项目团队必须进行自我评估,而不是由外来机构对其进行评估。组织应该在改革进程中的四个关键时间点测评它们的活力水平,这些时间点包括:在改革开始时(以确保与背景和目标协调一致);在高管批准执行计划时;在整个执行阶段;在最终从项目团队移交到生产线时。
星期六, 十一月 17, 2007
记John F. Kennedy
有人说,他改变了世界;有人说,他开创了一个新纪元。翻开历史长卷,我们不难发现,潮流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但会因为一个人而加快其进程。毫无疑问,肯尼迪促进了美国民主进程,因为与其他人相比他更代表了美国民众。他的当选是一方力量的成功,他的死亡是另一方力量的胜出。每个利益集团都有自己的代言人,不管是普通民众,还是大利益集团,但谁能站在政治舞台上并始终不渝的争取己方的权利,确是实际力量的较量。不管是明刀明枪,还是相互妥协。同样,国与国之间利益冲突的解决,不是通过柔性的外交,就是通过强硬的战争形式。可惜的是,南部利益集团,美国黑帮,古巴等等众多力量都想置肯尼迪于死地,于是这个女人无法抵挡,男人热衷效仿,代表民意的肯尼迪在达拉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离开了。
作为政治家,肯尼迪是个政治牺牲品;作为个人,肯尼迪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虽然是个未竟的梦想。没有超凡的勇气,肯尼迪无法战胜那一生都在与之抗争的病魔;没有卓越的贡献,肯尼迪无法获得生前身后名。在此附上肯尼迪就职演说,以纪念这位拥有无限个人魅力的公共人物。
click here for Speeches and other Media Uses by John F. Kennedy 1/20/61-11/22/63
Vice President Johnson, Mr. Speaker, Mr. Chief Justice, President Eisenhower, Vice President Nixon, President Truman, Reverend Clergy, fellow citizens:
We observe today not a victory of party, but a celebration of freedom -- symbolizing an end, as well as a beginning -- signifying renewal, as well as change. For I have sworn before you and Almighty God the same solemn oath our forebears prescribed nearly a century and three-quarters ago.
The world is very different now. For man holds in his mortal hands the power to abolish all forms of human poverty and all forms of human life. And yet the same revolutionary beliefs for which our forebears fought are still at issue around the globe -- the belief that the rights of man come not from the generosity of the state, but from the hand of God.
We dare not forget today that we are the heirs of that first revolution. Let the word go forth from this time and place, to friend and foe alike, that the torch has been passed to a new generation of Americans -- born in this century, tempered by war, disciplined by a hard and bitter peace, proud of our ancient heritage, and unwilling to witness or permit the slow undoing of those human rights to which this nation has always been committed, and to which we are committed today at home and around the world.
Let every nation know, whether it wishes us well or ill, that we shall pay any price, bear any burden, meet any hardship, support any friend, oppose any foe, to assure the survival and the success of liberty.
This much we pledge -- and more.
To those old allies whose cultural and spiritual origins we share, we pledge the loyalty of faithful friends. United there is little we cannot do in a host of cooperative ventures. Divided there is little we can do -- for we dare not meet a powerful challenge at odds and split asunder.
To those new states whom we welcome to the ranks of the free, we pledge our word that one form of colonial control shall not have passed away merely to be replaced by a far more iron tyranny. We shall not always expect to find them supporting our view. But we shall always hope to find them strongly supporting their own freedom -- and to remember that, in the past, those who foolishly sought power by riding the back of the tiger ended up inside.
To those people in the huts and villages of half the globe struggling to break the bonds of mass misery, we pledge our best efforts to help them help themselves, for whatever period is required -- not because the Communists may be doing it, not because we seek their votes, but because it is right. If a free society cannot help the many who are poor, it cannot save the few who are rich.
To our sister republics south of our border, we offer a special pledge: to convert our good words into good deeds, in a new alliance for progress, to assist free men and free governments in casting off the chains of poverty. But this peaceful revolution of hope cannot become the prey of hostile powers. Let all our neighbors know that we shall join with them to oppose aggression or subversion anywhere in the Americas. And let every other power know that this hemisphere intends to remain the master of its own house.
To that world assembly of sovereign states, the United Nations, our last best hope in an age where the instruments of war have far outpaced the instruments of peace, we renew our pledge of support -- to prevent it from becoming merely a forum for invective, to strengthen its shield of the new and the weak, and to enlarge the area in which its writ may run.
Finally, to those nations who would make themselves our adversary, we offer not a pledge but a request: that both sides begin anew the quest for peace, before the dark powers of destruction unleashed by science engulf all humanity in planned or accidental self-destruction.
We dare not tempt them with weakness. For only when our arms are sufficient beyond doubt can we be certain beyond doubt that they will never be employed.
But neither can two great and powerful groups of nations take comfort from our present course -- both sides overburdened by the cost of modern weapons, both rightly alarmed by the steady spread of the deadly atom, yet both racing to alter that uncertain balance of terror that stays the hand of mankind's final war.
So let us begin anew -- remembering on both sides that civility is not a sign of weakness, and sincerity is always subject to proof. Let us never negotiate out of fear, but let us never fear to negotiate.
Let both sides explore what problems unite us instead of belaboring those problems which divide us.
Let both sides, for the first time, formulate serious and precise proposals for the inspection and control of arms, and bring the absolute power to destroy other nations under the absolute control of all nations.
Let both sides seek to invoke the wonders of science instead of its terrors. Together let us explore the stars, conquer the deserts, eradicate disease, tap the ocean depths, and encourage the arts and commerce.
Let both sides unite to heed, in all corners of the earth, the command of Isaiah -- to "undo the heavy burdens, and [to] let the oppressed go free."
And, if a beachhead of cooperation may push back the jungle of suspicion, let both sides join in creating a new endeavor -- not a new balance of power, but a new world of law -- where the strong are just, and the weak secure, and the peace preserved.
All this will not be finished in the first one hundred days. Nor will it be finished in the first one thousand days; nor in the life of this Administration; nor even perhaps in our lifetime on this planet. But let us begin.
In your hands, my fellow citizens, more than mine, will rest the final success or failure of our course. Since this country was founded, each generation of Americans has been summoned to give testimony to its national loyalty. The graves of young Americans who answered the call to service surround the globe.
Now the trumpet summons us again -- not as a call to bear arms, though arms we need -- not as a call to battle, though embattled we are -- but a call to bear the burden of a long twilight struggle, year in and year out, "rejoicing in hope; patient in tribulation," a struggle against the common enemies of man: tyranny, poverty, disease, and war itself.
Can we forge against these enemies a grand and global alliance, North and South, East and West, that can assure a more fruitful life for all mankind? Will you join in that historic effort?
In the long history of the world, only a few generations have been granted the role of defending freedom in its hour of maximum danger. I do not shrink from this responsibility -- I welcome it. I do not believe that any of us would exchange places with any other people or any other generation. The energy, the faith, the devotion which we bring to this endeavor will light our country and all who serve it. And the glow from that fire can truly light the world.
And so, my fellow Americans,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My fellow citizens of the world, ask not what America will do for you, but what together we can do for the freedom of man.
Finally, whether you are citizens of America or citizens of the world, ask of us here the same high standards of strength and sacrifice which we ask of you. With a good conscience our only sure reward, with history the final judge of our deeds, let us go forth to lead the land we love, asking His blessing and His help, but knowing that here on earth God's work must truly be our own.
今天我们庆祝的不是政党的胜利,而是自由的胜利。这象征着一个结束,也象征着一个开端;意味着延续也意味着变革。因为我已在你们和全能的上帝面前,宣读了我们的先辈在170多年前拟定的庄严誓言。
现在的世界已大不相同了。人类的巨手掌握着既能消灭人间的各种贫困,又能毁灭人间的各种生活的力量。但我们的先辈为之奋斗的那些革命信念,在世界各地仍然有着争论。这个信念就是:人的权利并非来自国家的慷慨,而是来自上帝恩赐。
今天,我们不敢忘记我们是第一次革命的继承者。让我们的朋友和敌人同样听见我此时此地的讲话:火炬已经传给新一代美国人。这一代人在本世纪诞生,在战争中受过锻炼,在艰难困苦的和平时期受过陶冶,他们为我国悠久的传统感到自豪--他们不愿目睹或听任我国一向保证的、今天仍在国内外作出保证的人权渐趋毁灭。
让每个国家都知道--不论它希望我们繁荣还是希望我们衰落--为确保自由的存在和自由的胜利,我们将付出任何代价,承受任何负担,应付任何艰难,支持任何朋友,反抗任何敌人。
这些就是我们的保证--而且还有更多的保证。
对那些和我们有着共同文化和精神渊源的老盟友、我们保证待以诚实朋友那样的忠诚。我们如果团结一致,就能在许多合作事业中无往不胜;我们如果分歧对立,就会一事无成--因为我们不敢在争吵不休、四分五裂时迎接强大的挑战。
对那些我们欢迎其加入到自由行列中来的新国家,我们格守我们的誓言:决不让一种更为残酷的暴政来取代一种消失的殖民统治。我们并不总是指望他们会支持我们的观点。但我们始终希望看到他们坚强地维护自己的自由--而且要记住,在历史上,凡愚蠢地狐假虎威者,终必葬身虎口。
对世界各地身居茅舍和乡村、为摆脱普遍贫困而斗争的人们,我们保证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自立,不管需要花多长时间--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共产党可能正在这样做,也不是因为我们需要他们的选票,而是因为这样做是正确的。自由社会如果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也就无法挽救少数富人。
对我国南面的姐妹共和国,我们提出一项特殊的保证--在争取进步的新同盟中,把我们善意的话变为善意的行动,帮助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政府摆脱贫困的枷锁。但是,这种充满希望的和平革命决不可以成为敌对国家的牺牲品。我们要让所有邻国都知道,我们将和他们在一起,反对在美洲任何地区进行侵略和颠覆活动。让所有其他国家都知道,本半球的人仍然想做自己家园的主人。
对联合国,主权国家的世界性议事机构,我们在战争手段大大超过和平手段的时代里最后的、最美好的希望所在,我们重申予以支持:防止它仅仅成为谩骂的场所;加强它对新生国家和弱小国家的保护;扩大它的行使法令的管束范围。
最后,对那些与我们作对的国家,我们提出一个要求而不是一项保证:在科学释放出可怕的破坏力量,把全人类卷入预谋的或意外的自我毁灭的深渊之前,让我们双方重新开始寻求和平。
我们不敢以怯弱来引诱他们。因为只有当我们毫无疑问地拥有足够的军备,我们才能毫无疑问地确信永远不会使用这些军备。
但是,这两个强大的国家集团都无法从目前所走的道路中得到安慰--发展现代武器所需的费用使双方负担过重,致命的原子武器的不断扩散理所当然使双方忧心忡忡,但是,双方却争着改变那制止人类发动最后战争的不稳定的恐怖均势。
因此,让我们双方重新开始--双方都要牢记,礼貌并不意味着怯弱,诚意永远有待于验证。让我们决不要由于畏惧而谈判。但我们决不能畏惧谈判。
让双方都来探讨使我们团结起来的问题,而不要操劳那些使我们分裂的问题。
让双方首次为军备检查和军备控制制订认真而又明确的提案,把毁灭他国的绝对力量置于所有国家的绝对控制之下。
让双方寻求利用科学的奇迹,而不是乞灵于科学造成的恐怖。让我们一起探索星球,征服沙漠,根除疾患,开发深海,并鼓励艺术和商业的发展。
让双方团结起来,在全世界各个角落倾听以赛亚的训令--“解下轭上的索,使被欺压的得自由。”(注:《圣经·旧约全书·以塞亚书》第58章6节。)
如果合作的滩头阵地能逼退猜忌的丛林,那么就让双方共同作一次新的努力;不是建立一种新的均势,而是创造一个新的法治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强者公正,弱者安全、和平将得到维护。
所有这一切不可能在今后一百天内完成,也不可能在今后一千天或者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完成,甚至也许不可能在我们居住在这个星球上的有生之年内完成。但是,让我们开始吧。
公民们,我们方针的最终成败与其说掌握在我手中,不如说掌握在你们手中。自从合众国建立以来,每一代美国人都曾受到召唤去证明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响应召唤而献身的美国青年的坟墓遍及全球。
现在,号角已再次吹响--不是召唤我们拿起武器,虽然我们需要武器;不是召唤我们去作战,虽然我们严阵以待。它召唤我们为迎接黎明而肩负起漫长斗争的重任,年复一年,从希望中得到欢乐,在磨难中保持耐性,对付人类共同的敌人--专制、社团、疾病和战争本身。
为反对这些敌人,确保人类更为丰裕的生活,我们能够组成一个包括东西南北各方的全球大联盟吗?你们愿意参加这一历史性的努力吗?
在漫长的世界历史中,只有少数几代人在自由处于最危急的时刻被赋予保卫自由的责任。我不会推卸这一责任,我欢迎这一责任。我不相信我们中间有人想同其他人或其他时代的人交换位置。我们为这一努力所奉献的精力、信念和忠诚,将照亮我们的国家和所有为国效劳的人,而这火焰发出的光芒定能照亮全世界。
因此,美国同胞们,不要问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全世界的公民们,不要问美国将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我们共同能为人类的自由做些什么。
最后,不论你们是美国公民还是其他国家的公民,你们应要求我们献出我们同样要求于你们的高度力量和牺牲。问心无愧是我们唯一可靠的奖赏,历史是我们行动的最终裁判,让我们走向前去,引导我们所热爱的国家。我们祈求上帝的福佑和帮助,但我们知道,确切地说,上帝在尘世的工作必定是我们自己的工作。
星期五, 十一月 16, 2007
肖申克的救赎 十年(转)
距离 Frank Darabont 们缔造这部伟大的作品已经有十年了。我知道美好的东西想必大家都能感同身受,但是很抱歉,我的聒噪仍将一如既往。今夜在我眼里,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与信念、自由和友谊有关。
[1]、信念
Red 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重重挤压之下的牢狱里呆了三十年的他的确有资格这么说。因为从进来的那一天起,狱长就说过,“把灵魂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除了他能弄来的香烟和印着裸女的扑克牌,任何其他异动在这个黑暗的高墙之内似乎都无法生长。
然而 Andy 告诉他,“记住,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
于是 Andy 能够用二十年挖开 Red 认为六百年都无法凿穿的隧洞。当他终于爬出五百码恶臭的污水管道,站在瓢泼大雨中情不自禁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暗夜中打了一道夺目霹雳。亮光之下,我们懦弱的灵魂纷纷在 Andy 张开的双臂下现形,并且颤抖。
庸常生活里的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习惯了先说“那不可能”,习惯了没有奇迹,习惯了,习惯了。可是正如《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coo’s Nest)中说的那样,“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试着留住一些信念,在它们丧失殆尽之前。它们也许无法最终实现,也许无法让我们更有意义的活着——甚至对于我自己而言,它们只会愈加带给我来更多的虚无感。然而我知道我有多需要这样的虚伪与自欺,因为你可以说我在做梦,但我不会是仅有的一个。Andy 也不是。
——我们已经看到监狱长打开藏有 Andy 凿石锤的《圣经》时,翻至那页正是《出埃及记》。这个章节详细描述了犹太教徒逃离埃及的过程。
[2]、自由
我到今天也始终不明白,这两个意大利女人在唱什么。事实上,我也不想去明白。有些东西不说更好。我想,那是非笔墨可形容的美境。然而却令你如此心伤。那声音飞扬,高远入云,超过任何在禁锢中的囚犯们所梦,仿佛一只美丽的小鸟,飞入这灰色的鸟笼,让那些围墙消失,令铁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
当 Andy 不顾一切在监狱的喇叭里放《Le Nozze di Figaro》时,镜头缓缓划过正在广场上放风的犯人们和狱警们。他们叫人感动地静立当地,抛却所有愤懑,狠毒和怨怒,沐浴着我从未觉得如此自由的阳光。莫扎特的乐声铺洒在这些人们身上,来自俗世的美妙音符似乎将他们都濯洗得纯净无比。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我这才明白 Andy 的用意。修屋顶的时候,他为大家争取来啤酒,事实上是为大家争取到那种像在修缮自家的屋顶一般自在的感觉,所以他不喝酒,微笑却带着巨大的幸福;放费加罗的婚礼,也是要唤醒他们已快丧失的自由感。
然而强者终究是少数。自由面前,更多的人们纷纷选择禁锢。在监狱图书馆呆了五十年的 Brooks,为了不被假释,竟然想通过伤害狱友来达到留在监狱的目的。很奇怪吗?自由、平等、博爱,本来应该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可是 Brooks 们却早已经被监狱的规则之下规则了自己,他们需要规则,需要秩序,如果没有它们,甚至无法生存。
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ing.假 Red 之口,Darabont 直指卑微。
Brooks 得到了身体的自由,灵魂却已经被无可挽回地体制化。他终于没有能够摆脱对自由无法适应的困境,悬梁自尽。而睿智如 Red,在出狱之后也悲哀地发现,自己竟然连撒尿都要向经理报告,否则一滴尿都挤不出来。他也考虑如何违规以便回到监狱,甚至考虑与 Brooks 一样离开。
Busy for living, or busy for death。步履匆匆的人们也许应该偶尔驻足,跳出来看看自己的模样。我们终会知道,习惯于服从规则的人们将付出巨大代价来习惯本来属于每一个个体的自由。
[3]、友谊
此片无关爱情,除了背叛。有的只是监狱中的男人间的友谊。Red 和 Andy 的那种友谊置放在高墙之下,似乎比我们纷繁俗世中的友情来得更加纯粹和干净。他们都是内敛的人,然而洞悉一切,心意契合。我喜欢这种感情。所以在他们终于相会在太平洋小岛的阳光沙滩之上的时候,忍不住一人笑了。
如果我在肖申克,我会是谁?如果你在肖申克,你又会是谁?肖申克的救赎,十年散记。
McTree按:这篇文章是从一个朋友的blog上再次转来的。《肖申克的救赎》这类作品总能给人无穷的力量,尤其在被世界冤枉的时候,在潦倒穷困的时候,在周围的人不理解自己的时候,在最孤独的时候。翻开历史的篇章,不难发现每个时代一个个孤独的身影。司马迁曾如此记录这些孤独的日子: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精神力量往往不是来源于一个人的话语,而是取决于他用生命谱写的乐曲。先辈们在黑夜里点亮了前方的灯光,引导着我们走向光明。有他们作伴,我们不再抱怨;有他们作伴,我们不再孤单;有他们作伴,我们不再彷徨。放下昨天,体会今天,迎接明天。
一首好的曲子,有低落,有高潮。高潮时,想想肖申克的片头;低落时,想想肖申克的结尾。不管怎样,人生是我们自己谱写的一首精彩的曲子。
再按:边听一首悲伤的曲子《歌未央》,边写下了上面的一段话。此记。
歌未央
星期日, 十一月 04, 2007
冯仑
http://blog.soufun.com/4881067/3701/articledetail.htm
约会没有结束时间,老想结婚,不想离婚。实际上当你有离婚的经验时,你再去结婚就会很幸福。同学一起创业跟结婚恋爱的人一样,刚开始都是在想好事。但是过一段时间真是有很多问题,如果没有有效的责权管理、人事分配、制度监控,就会走两个极端,使组织崩溃。在创业初期懵懵懂懂效率比较高,但是未来的成本会很大。所以过度承诺的婚姻,叫误会,离婚反倒是理解,是成熟。
牛的性生活与人类的高潮(《风马牛》第一期) 摘自冯仑的博客
http://blog.soufun.com/4881067/3314/articledetail.htm
人们对已获得的享受往往并不追究其背后的来由,不懂得感恩。对拥有的一切,也往往理亏心安,不知反省。一切看似自然而然的事,其实并不自然。心安的事到头来理一定不得。月初,与王石诸兄去内蒙和林格看蒙牛的牛根生,面对牛眼,开了人眼。
人的幸福生活究竟从哪里来的?是从牛奶里来的!牛奶又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奶牛身上挤出来的。而奶牛身上的品质相同的奶又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剥夺了性生活和性快乐的奶牛身上来的。草原上的人都知道,牛为人类的健康和幸福牺牲最大的是终身被剥夺了性爱和做一头正常母牛的权利。中国有将近800万头奶牛,为了确保牛奶品质的纯正和消除病菌传播的机会,人们创造了禁绝奶牛自然交配的制度。用强制的手段,将所有奶牛与公牛隔离开,不仅不许偷情交配,也不许公牛活动于奶牛目力所及的区域,甚至连公牛味都不许闻。一定要把公牛圈得远远的,以防风成为淫媒将公牛的骚味吹到奶牛的鼻子里。终于,不单母牛永远失去了性的自主权,连公牛也失去了正常的交配的记忆,并最终彻底丧失这一美丽的本能。据传有一天,牧民心生怜悯,把一头想骚的公牛放到正在发情的母牛边,公牛对母牛的屁股毫无“性”趣,却四下打转,狂找木架子(平时被采精时前蹄要搭在上面)。公牛死了,但精液活着,母牛死了,但鲜奶卖着,流芳百世。
人类不仅粗暴地剥夺了牛的正常性生活的权利,而且为了使自己的两性社会和谐,一夫一妻如鱼得水,还肆意践踏牛的和谐社会,以改革的名义,建立起牛的母系社会。牛被工业化(人工受精、配种、优化种系、集中饲养)地制造出来之后,立即按性别和母尊公卑的原则给予不同待遇,母牛被小心呵护,好吃好喝地伺候着,直到她两岁青春期之后,便用公牛的精液诱使其怀孕、产仔,然后爆产鲜奶。之后,如此往复,年复一年,至到十四五岁时被请出正宫,迁往敬老院,催肥上膘,然后被屠宰上市。而公牛仔却悲惨地被判处以死刑并且立即执行,血清被卖到制药厂,尸身被肢解后送入超市涌入市场经济的大潮。据说,一头奶牛可以日产30-80公斤鲜奶,如果以平均每天产奶50公斤,平均工作6年计,一头奶牛一生为人类要贡献109500公斤(109吨)鲜奶。更有甚者,牛被进化为从嘴里排气(相当于放屁),但却失去了随意放屁的权利。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如澳洲)每年光征收牛的放屁税就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相形于牛的悲惨生活,人类却从牛的痛苦中得到了自己的“高潮”。自从汉人由吃稀粥改为喝牛奶,不仅身高有所增长,而且骨骼的密度大大增强,比过去结实多了,跌倒了爬起来,不伤胳膊不断腿,完全跟蒙古人一样孔武有力。更有科学家研究表明,食奶类的人性欲比食草类的人要旺盛得多。由此推断,广大汉族人民自从奶牛的正当性生活被残忍剥夺后,自己的性生活却因此更加蓬勃,“性”趣盎然,高潮壮阔。其实人与其他动物的关系同样如此。人的进化是与对动物的奴役成正比的。特别是汉人为了自己能男耕女织,老婆孩子热炕头,愣是把所有原来奔放自由健美骁勇的动物强行圈养驯化,先是女人为了摆脱自身重体力劳动(如耕田等)强迫牛马猪羊成为自己的替代品,妇女的第一次解放就是建立在牲畜的第一次堕落(不再自由奔跑和随性交配)的基础上的。后来男人又学女人样,把女人当猪狗一样地圈养和驯化,终于使女人依附于男人,同样剥夺她的自由交配的性的自主权。所谓文明,其实不过是女人按自己的理想改造动物,和男人按女人方式把女人改造成动物的进化史。而妇女的所谓解放,最终取决于以奶牛为代表的广大哺乳类动物的性的解放程度。
离开蒙牛时,心潮澎湃,顿悟:“志大奶足,牛在根生。”
冯仑:做吃人的狼不做吃草的羊
摘自 http://house.sina.com.cn/n/yjgd/2003-07-10/25165.html
作者:百晓童
冯仑:人在江湖,杀人是正常的,不杀人反而成了异类,就像一头狼,不会吃肉,一个劲地吃草是很危险的——做吃人的狼不做吃草的羊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是我对冯先生的印象。
在江湖行走这么多年,他说,其实他的内心一直想过一种读书思考的生活,比如在书院传道授业是他平生最大的乐事和梦想。江湖就是这样,只要一踏进半步,抽身的可能性就没 有了。但是冯先生给人的印象却一直是个教书的先生。
说冯仑是个教书先生,是因为他的书卷气太足,但书卷气的背后总让人感觉有黄药师的影子。他所表达的东西在他嘴里总是太过于轻松。深入浅出,化繁就简是冯的拿手好戏。在海南的时候,他说自己是失身,“在海口看见那些烂尾楼就像看到了初恋情人如今已经满目疮痍。而看见那些新起的楼盘,就像看到了初恋情人的女儿,猛地一看有点眼熟,仔细一看又不是。”
和潘石屹的合合分分称之为协议离婚。冯仑说:“我们俩不叫分家,是‘协议离婚’。为什么‘离婚’,因为大家对下一步怎么走都没有底。他执意要往东走,就可以活下来。我说往西走,可以突围。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好兵分两路。”
很抽象的东西一经他的表述,好懂又好听,羚羊能在虎狼的追捕中逃生,不是它跑得有多快,而是在于它经常拐弯。企业要否定之否定,开始可能什么都知道,中间有个阶段可能就很会做,什么都做,然后只修一门,等做精了之后,在此基础上派生出一些相关的事,又融合起来。以主妇管理家庭的热情来管理企业,不能忘了并非只有花钱购物是主妇的特权,拍苍蝇与扫灰尘更是经常性的责任。
商业是最危险的职业,因为在这个场子里,他看到的眼泪与血水远比笑声与快乐要多得多。虽然他成为后者。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冯仑说商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做到利与义的统一。作为商人你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依法纳税,保持着社会的发展,这是责任也是“义”。商人只有赚钱是道德的,但更要注重利润背后的东西。只有懂得给予才能真正地得到。用李嘉诚的话说就是“如果10%的利润是合理的,11%的利润是可以的,那我只拿9%”。
冯仑说有时像他这样的商人就把自己看成是个运动员。尤其是百米跑的,他们已经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了,但还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着常人看来单一而重复的训练,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冲击纪录,为了比赛时那短短的几秒钟,但那几秒钟将是万众瞩目。
星期一, 十月 22, 2007
一篇演讲(转贴)
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会晤一些大人物。尽管你们会说这个城市没有什么大人物,大人物都出身在伦敦、旧金山、罗马或其他大城市,就是不会出自本地,他们都来自这个城市以外的地方,如果是这样,你们就大错特错了。事实是我们这里的大人物和其他城市一样多。在座的听众里面就有许多大人物,有男也有女。
现在,请允许我大胆放言,在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大人物时,我们常常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我们总是认为大人物都有一间宽敞的办公室。但是,我要告诉你们,这个世界根本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是世人最伟大的人物。
那么,谁才是世界上的伟大人物呢?青年人或许会急于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告诉你们,大人物不一定就是在高楼大厦里设有办公室的人,人之所以伟大是在于他本身的价值,与他获得的职位无关,谁能说一个靠吃粮食才能生存的君王比一个辛勤耕作的农夫更伟大呢?不过,请不要责备那些位居某种公职便以为自己将成为大人物的年轻人。
现在,我想请问在座的各位,你们有谁打算做个伟大的人物?
那个戴西部牛仔帽的小伙子,你说你总有一天要成为这人城市的大人物。真的吗?
你打算在什么时候实现这个心愿哪?
你说在发生另一场战争的时候,你会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从旗杆上扯下敌人的旗帜,你将在胸前挂满勋章,凯旋归国,担任政府褒奖给你的公职,你将成为大人物!
不,不会的!不会,年轻人,你这样做并不是真正的伟大,但我们不应该责备你的想法,你在上学时就受到这样的教导,那些担任官职的人都曾经英勇地参战。
我记得,美国的西班牙战争刚结束时,我们这个城市有过一次和平大游行。人们告诉我,流行队伍走上布洛大街时,有辆四轮马车在我家大门口停下来,坐在马车上的是霍普森先生,所有人都把帽子抛向天空,挥舞着手帕,大声地叫:“霍普森万岁!”如果我当时在场,也会这样叫喊,因为他应该获得这份伟大的荣誉。
但是,假设明天我到大学讲坛上问大家:“小伙子们,是谁击沉了梅里马克号?”如果他们回答:“是霍普森。”那么他们的回答是八分之七的谎言,因为击沉梅里马克号的总共有八个人,另外七个人因为职位的关系,一直暴露在西班牙人的炮火攻击之下,而霍普森先生身为指挥官,很可能置身于炮火之外。
我的朋友们,今晚在座的听众都是知识分子,但我敢说,你们当中没有一个人能说得出与霍普森先生在一起战斗的那七个人是谁。
我们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教授历史呢?我们必须教导学生,不管一个人的职位多么低微,只要善尽职责,美国人民颁给他的荣耀,应该和颁给一个国王一样多。
一般人教导孩子的方式都是这样的,她的小儿子问:“妈妈,那栋高高的建筑物是什么?”
“那是格兰特将军的坟墓。”
“格兰特将军是什么人?”
“他是平定叛乱的人。”
历史怎么可以这么教授呢?各位想一想,如果我们只有一名格兰特将军,战争打得赢吗?哦,不会的。那么为什么要在哈德逊河上造一座坟墓哪?那不是因为格兰特将军本人是个伟大人物,坟墓之所以建在那里是因为他是代表人物,代表了二十万名为国损躯的英勇将士,而其中许多人和格兰特将军一样伟大。这就是那座美丽的坟墓耸立在哈德逊河岸边的真正原因。
我记得一件事,可以用来说明这种情况,这也是我今晚所能想到的惟一一个例子。这件事令我很惭愧,无法将其忘掉。我现在把眼睛闭上,回溯到1863年,我可以看到位于伯克郡山的老家,看到牛市上挤满了人,还有当地的教堂和市政厅也都挤满了人。
我听到乐队的演奏声,看到国旗在飞扬,手帕在迎风招展。我对当天的情景记忆犹新。人群是来迎接一连士兵的,而那连士兵也正在列队前来。他们在内战中服完一期兵役,又要再延长一期,现在正受到家乡父老的欢迎。我当时只是个年轻小伙,但我是那个连的连长。在那一天,我洋洋得意,像个吹足了气的气球——只要一根细细的针,就可以将我扎破。我走在队伍前列,我比世上任何一个人都骄傲。
我们列队走入市政厅,他们安排我的士兵坐在大厅中央,我则在前排就坐,接着镇上的官员列队从拥挤的人群中走出来,他们走到台上,围成半圆形坐下,市长随后在那个半圆形的位子中央坐下来。他是个老人,头发灰白,以前从未担任过公职。他认为,既然他担任公职,他就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当他站起来的时候,他首先调整了一下他那副很有份量的眼镜,然后以无比威严的架势环视台下的民众。突然,他的目光落在我的身上,接着这个好心的老人走向我,邀请我上台和那些镇上的官员坐在一起。
邀请我上台!在我从军之前,没有一个市府官员注意到我。我坐在台前,让我的佩剑垂在地板上。我双手抱胸,等待接受欢迎,觉得自己就像是拿破仑五世!骄傲总在毁灭与失败之前出现。
这时市长代表民众发表演说,欢迎我们这批凯旋归来的军人,他从口袋里拿出演讲稿,小心翼翼地在讲桌上摊开,然后又调整了一下眼镜。他先从讲坛后面退了几步,然后再走向前。他一定很用心地研究过演讲稿,因为他采取了演说家的姿态,将身体重心放在左脚,右脚轻轻向前移,两肩往后缩,然后张开嘴,以四十五度的角度伸出手。
“各位亲爱的市民,”他开口说:“我们很高兴欢迎这些英勇参战的……不畏流血的……战士回到他们的故乡。我们尤其高兴,在今天看到跟我们在一起的,还有一位年轻的英雄(指的就是我)……这位年轻的英雄,在想像中,我们曾经看到他率领部队与敌人进行殊死搏击。我们看到他那把闪亮的佩剑……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他对着他的部队大叫,‘冲锋’。”
上帝呀!这位好心的老头子对战争一无所知。只要他懂一点战争,就会知道一个事实:步兵军官在危险关头跑到部属前面是极大的错误。我竟然拿着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指挥刀,对部下大喊:冲锋!我从来没有这样做过。
你们想一想,我会跑到最前面,被前面的敌人和后面己方部队夹击吗?军官是不应该跑到那地方去的。在实际的战斗中,军官的位置就在士兵身后。因为是是参谋,所以当叛军从树林中冲出,从四面八方向我方攻来时,我总是要骑着马对我方军队一路叫喊:“军官退后!军官退后!”然后,每个军官都会退到战斗区后面,而且军阶愈高的人退得愈远。这不是因为他没有勇气,而是因为作战的规则就是这样。如果将军跑到前线,而且被打死了,这仗也就必输无疑,因为整个作战计划都在他的脑子里,他必须处在绝对安全的地方。
我居然会拿着“那把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佩剑”。啊!那天坐在市政大厅的士兵当中,有人曾以死来保护我这名半大不小的军官,有人背着我横渡极深的河流。还有些人并不在场,因为他们为国捐躯了。讲演的人也曾提到他们,但他们并未受到注意。是的,真正为国捐躯的人却没有受到注意,我这个小男孩却被说成当时的英雄。
我为什么被当作英雄?很简单,因为那位演讲者也掉进同样愚蠢的陷阱。这个小男孩是军官,其他的人只是士兵。我从这里得到了一个终生难忘的教训。一个人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他拥有某种官衔。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以些微的工具创下大业,以默默无闻的平民身份完成了人生目标。这才是真正的伟大。
个人只要能向大众提供宽敞的街道、舒适的住宅、优雅的学校、庄严的教堂、真诚的训诫、真心的幸福,只要他能得到当地居民的感谢,无论他到哪里,都是伟大的。但如果他不被当地居民所感谢,那么不管他到地球的哪个角落,都不会是个伟大的人物。
我希望在座的各位,都知道,我们是在有意义的行动中活着,而不是岁月;我们是在感觉中活着,而不是电话按键上的数字;我们是在思想中活着,而不是空气;我们应该在正确的目标下,以心脏的跳动来计算时间。
如果你忘记我今晚所说的话,请不要忘记我下面的话:思考最多、感觉最高贵、行为也最正当的人,生活也过得最充实!
星期五, 十月 19, 2007
洛克菲勒(转贴)
2. 圣托马斯·阿克那斯1250年时的名言:“小心那些只读过一本书的人。”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勤奋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
5.F-E=S (灵活性-感情=成功)
所谓灵活性,无非就是理解交涉对方的欲望强度,为了得到满意的效果,尽力顺从对方意向的一种能力。这好比是暴风雨中的树木,即使弯了,也很少会断。在暴风雨的翌日会比以前更高大、更挺拔。
“这个公式的第二项是感情。不管是自己本身的感情,还是对方的感情,往往比灵活性还要难以控制得多。如果每逢因感情用事而失去契约时都能得到10分钱硬币的话,你可能会成为百万富翁吧。人在无聊的问题上固执己见的情况也不少———这多半是为了证明自己不会任人摆布。如果需要证明这一点,去看看负责办理民事诉讼的法院和律师们忙碌的情景就行了。法庭积压了好几个月要审理的案件,有大批大批靠协商不能解决纠纷的人等着法庭办案。这是由于某一方控制不住激动的感情,或者不能客观地评价对方的立场而缺乏灵活性。这样,他们为了确保‘公正的法官站在冷静的中立立场判决’,常常不得不负担巨额的费用。”
“为了实践巧妙的交涉技术,必须遵守三个基本原则。首先是要进行实际调查。要收集有关对方立场的所有能够到手的情报,与自己的资料进行比较。许多交涉由于缺乏事实根据,一开始就告失败。借用英国首相本杰明·狄斯累利的话来说,‘无知是解决不了疑问的。’要完成这项作业,它将最后决定你的胜负。
其次是要认真调查你所收集的情报,评价它们的重要性,以1-10记上分数。用两种方法记分,先以你自己的评价记分,然后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对各种真实情况做出评价。要充分理解对方的论据,进行充分的研究,将真实情况按照它们各自的重要性,依次排列起来,然后就可以显示在图表上,比如缴纳期占2分或8分,价格也可以按照竞争、产品质量程度以及其他因素在表上大范围地变动。
最后是要把白纸折成两半,一半填上这个图表中可能更改分的项目,另一半填上绝对不能变动分数的项目,制成一览表。尽量确保变动分数的项目要尽可能地少一些。这个项目太多,会把自己逼到窘境。”
“这些我都懂啊!最令我苦恼的是我找不到失败的原因。”西恩困惑地说。
“全部满足要求的条件,这种情况即使有,也是很少的。因此,交战的那一天,希望穿上随机应变的‘战斗服’。特别是陷入严峻的拉锯战时,就要想想17世纪法国作家弗朗索瓦·德·拉·罗舒夫戈说过的话———‘只有一方有过错时,争论不会持续很久’。”
“西恩,你要谨记:当你做一项交易、谈一笔买卖或建立生意伙伴关系时,切记要让所有参加者都能受益。我希望你牢记在心的另一点,就是根据需要,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都必须接受不公平的条件,有时被逼得走投无路,仅仅为了结束某个问题,接受对方的无理要求的情况也是有的。这个时候你当然认为是亏了,实际上也是亏了。但是,根据我的经验,对方在下次交易中知道自己没有道理,不会不努力赔偿上次的无理要求的。奇怪的是,不管多么蛮横的对手,如果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一般都是有良心的。”
6.西恩在商业实践中一直做推销员,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角色,从中他体验到了做“SmallPotato” (小人物)的苦恼,渐渐地他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一连几天,西恩都躲在房间里听音乐或者外出泡酒吧,而没有出去工作。洛克菲勒很着急,见到儿子这样,他决定把自己的日记拿给儿子看。这是一本皮子很旧,经过裱糊的日记,其中有一部记载了洛克菲勒当年做不知名的小人物时的历程。吃过晚饭,西恩躲在床上,翻开了日记———
×年×月×日星期一晴
一个人告诉我,10点钟这家公司将有一次求职面试。
尽管时间尚早,我还是决定去碰碰运气。10点钟一过,排队的人群开始稳步地向前移动。不久,轮到我面试了。
“你想找个什么样的工作?”一位人事官员问道。
“我要你们所有的工作中薪水最低的工作。我急需要一份工作。”我说。
“来吧,我们雇佣你了。”
我十分高兴,这是我生活中的低潮阶段。我无业、无家,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孤孤零零。我需要一个起点,甚至是最底层的一个起点。
×年×月×日星期二阴
今天一早,我去上班,被安排在组装线上。我的工作是将带着铜铆钉的带子缠绕在铁环上。那时公司正在为陆军制造机车手提灯。我的薪水是每小时20美分。
我发现手工劳动有趣而令人满意。人们一生几乎都要有用手劳动的过程,这一工作对我并不难。然而,头一天在组装线上,钉铆钉时锤子就把我的手重重地砸青了。我很担心这一事故对工作造成不便,我得到了老板许可后,在下班后继续留下来,研究出一个能用受伤手指工作的办法。
我在车间里寻找,终于找到了我需要的工具和材料。我制造了一个木头节子,它能把铆钉固定住,而我可以毫不费力地做我的工作。
第二天我很早起来就去试用我新制的工具。我在其他工人到来之前开始做工。惊人的成功!这个木节子能固定住铆钉,不用我的手去扶,如同多了一只手,这样我能比原先用手扶的方法做更多的活。我的老板也过来夸奖我的新改进。
有了这个木节子,我的工作速度比原先加快了一倍。有了剩余时间,我向老板要求更多的工作,被委以一大堆杂务。我帮助组装线上的妇女调整工作台的高度,她们干得顺手,也提高了效率。我在任何可能的环节中协助我的老板。我总是来得很早,下班后也留下帮助清理整顿,为第二天做准备。这是份不错的工作,满足了我当时的需求。
读到这里,西恩叹了口气,看来苦难确实会炼出真金,今日成功的父亲在昔日不也是个小人物吗?他继续读了下去。
×年×月×日星期五晴
公司里的人对我就像一家人一样,我也投入了公司的一些娱乐活动中。公司有个垒球队,每周都与其他一些小公司的垒球队比赛。我成了球队的一名管理员。在公司后面的球场上我结识了奥林·哈维,他是球队队长,又是公司的采购员。一天练球时,我们谈到了工作。
“你为公司工作感觉如何?”他问。
“不错。”我说,“但我对钉铆钉有点烦了。我想找点更具挑战性的事情做,我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
哈维先生到我们的生产线上来。
“你愿不愿意到采购部门做一个订货员?约翰。”他问。他解释了订货员的职责,并说借此我可以了解到整个公司的生产程序,他强调说,所有生产成品所需的材料都要经过订货员这一程序。
我当然愿意。
我个人的努力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被认可并被奖励。一年之内,从每小时薪金20美分的组装线工人升到了采购部,继而又被提升为灯光部门的助理经理。这以后不久,我被任命为工业关系部主任。
这让我认识到,没有内部关系和推荐,我仍可以从最底层干起,一点一点地获得成功。我认为这是搞清楚一门生意的基础的最好途径,并能使我获得在这一领域里发展所需的必要的自信。
……
看过当年同自己现在一样做着小人物的父亲的心路历程,西恩感触颇深。他合上日记,仰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自言自语地说:“看来我明天要回公司工作了。”
7.“德雷克和他的同僚们对我的任命极为不满。对他们来说,我是佩特森线内的人物,他们的关系网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我感觉到,德雷克最大的欣慰莫过于我的失败。那样他就可以把我揪到斯托克斯(即总裁)的办公室,然后趾高气扬地宣布说:‘我一直对佩特森讲,这小子不是干这事儿的材料。但没用,他就是不听我的。他强迫我雇佣他,现在你看,这小子干得一塌糊涂。’我可出了口大气,我怀疑没有什么事儿会比这件事更能使他感到扬眉吐气的了。在这个处境下,德雷克和他的同伙们对我的态度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那么,后来你怎么办了?”西恩问道。伊丽莎白递给洛克菲勒一杯鲜橙汁。洛克菲勒喝了一口,又接着说:“我的名誉和威望受到严重损害。”
“在9月的第一个星期里,我们开始发动总攻。人人都保持着高度的警觉。这一周不再是工作5天,而是6天。同样,任何人也不是从早晨9点工作到下午5点。这些推销员从早晨8点钟就投入了工作,直到晚上9点才停止工作。我要求他们每个人一星期要用65个小时投入工作,以便取得让全世界都为之震颤的成绩。”
“星期四早晨,我碰到了德雷克。我还没来得及与他打招呼,他就朝我嚷道:‘你这小子究竟在搞什么鬼?你发的电报是什么意思?你们一周销售额有90万美元?这可是你们一年销售额的20%!这数字太不可思议了。’看到他疑惑和略带愤怒的样子,我说:‘得了,难道你不想让我们的生意兴隆吗?我们上星期的工作报告,你不信?’他仍然满腹狐疑,于是我对他说:‘好吧,你可以不信我的话,但你得为那些纷至沓来的订单做些必要的准备。’这个好消息并没能让他平静下来。他说:‘你究竟干了什么?你得给我说清楚。’”
“第二天他叫我去他的办公室。这时,所有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订单如潮水般涌来,我们的生产计划已经排到了以后的8个月。当我走在公司办公楼里时,迎接我的只有微笑。斯托克斯、佩特森、德雷克和我专门开了一个会。斯托克斯首先说:‘你那星期干得真漂亮,你能否告诉我你是怎么干的?’我的全部计划早已写好,准备呈上,一点破绽也没有。3个月之后,我被提升为市场部主任。”
“爸爸,你真是太棒了!”伊丽莎白为父亲喝彩。
“爸爸,我现在的情形和你一样,我的上司布拉克和我的同事席兹联合起来对我搞阴谋。”西恩烦躁地说道。
洛克菲勒安慰西恩说:“你们的事我都知道了,我只想告诉你们一些最实用的法则,如果你处在这个公司内部的明争暗斗之中,你可能会面临几种抉择。你可能弃船而走,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你可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同样卑劣的手段来对付他们;或许还有第三条路径,你可以在工作成绩上把你的对手远远地甩在后面,使你们不再处于同一层次,这样他们的种种‘武器’,无论是明枪,还是暗箭,都将毫无作用。我希望你们也能选择第三条道路。”
“这样通常可以结束一场相互攻击。因为造遥诽谤者一般都比较害怕他谣言的受害人,或许是他没有实力去打败对手。他绝对不愿意使自己成为别人诽谤的牺牲品。他的地位也是不保险的,他知道别人也有潜在的武器可以用来对付他。记住,最幸福的是对手能与你握手言和。”
8.“婚姻是投资?这种说法很新鲜!”西恩与父亲半开玩笑地说。
“对,婚姻就是一个商人最容易与最困难的投资。必须慎重考虑,从长计议,世上也有人仅仅抓住一次机会就完成了婚姻大事,这一类善始善终的最为幸福的婚姻是很少见的。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一类结合中,一般来说不仅只有相互的同情,在必须成功这一点上也须具有坚强的决心与信念。在这重要的投资里,值得庆幸的是你处在可以从容地选择‘女方’的立场,因为你性格温和,仪表不凡,一表人才。如果对所有这些上天的恩赐加以灵活运用,的确可以对婚姻这一事业进行了不起的投资。”
“这一投资对象应该具备怎样的资质呢?如果你征求我的意见作为答案,你应该选择温柔善良的人品好的女性,你要仔细地观察她是否有媚俗与嫉妒心太强的一面,这一类性格婚后将惹起无穷的后患。你千万不要接近那些长舌妇,对性格贪婪的女人也要视之为瘟疫,远远地避开。”
“那么,爸爸,你当初是怎么选择了妈妈呢?”西恩做了个鬼脸问父亲。
“你这小子,什么都敢问!”洛克菲勒说道,“不过,这也是我想对你说的另外几点注意事项,你一定要考虑以下这些方面,这位女士是否活跃?是否爱清洁?是否有幽默感?话虽如此,只要具有魅力,人品好,人聪明也就够了。因为你不可能将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得到手,所以应该十分重视她或多或少的缺点,如果具备了以上三种关键的品质,你将来的生活就会安宁幸福。不过,当你直面不可回避的危机时,必须抱持相互尊敬爱戴的信念一起去解决问题,而且‘分手’这个词在你们的心中,在你们的字典里要永久地删除出去。”
“当你完成了对这一新的投资的意见书后,你最好用心地制作某种借贷对照表,按照适当的比率安排家庭的时间与工作的时间,偏倚于任何一方都是不健康的。你尤其要注意在新婚旅行结束后不久,工作不可过于繁重。追逐万能的金钱固然是我们的工作,如果每周五从早上8时到晚上6时还不能维持生计的话,这种工作你千万别碰它。”
“如果你想实现我在此所表述的大部分,并且使事业的成功与无数的幸运永远伴随着你,你就能够维持幸福的婚姻。”
9.所以,在你和你的姐姐们很小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不让你们知道你们的父亲是个富人,我向你们灌输最多的是诸如节俭、个人奋斗等价值观念,因为我知道给人带来伤害最快捷的途径就是给钱,它可以让人腐化堕落、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失去最美好的快乐。我不能用财富埋葬我心爱的孩子,愚蠢地让你们成为不思进取、只知依赖父母的果实的无能者。 一个真正快乐的人,是能够享受他的创造的人。那些像海绵一样,只取不予的人,只会失去快乐。 我相信没有不渴望过上快乐、高贵生活的人,但真正懂得高贵快乐生活从何而来的人却不多。在我看来,高贵快乐的生活,不是来自高贵的血统,也不是来自高贵的生活方式,而是来自高贵的品格——自立精神,看看那些赢得世人尊重、处处施展魅力的高贵的人,我们就知道自立的可贵。 约翰,你的每一个举动都会成为我挂念。但与这种挂念相比,我更对你充满信心,相信你优异的品格——比世界上任何财富都更有价值的品格,将帮助你铺设出一条美好的前程,并将助你拥有成功而又充实的人生。 但你需要强化这样的信念:起点可能影响结果,但不会决定结果。能力、态度、性格、抱负、手段、经验和运气之类的因素,在人生和商业世界里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你的人生刚刚开始,但一场人生之战就在你面前。我能深切地感觉到你想成为这场战争的胜者,但你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追求胜利的意志,只有决心做好准备的人才会赢得胜利。 我的儿子,享有特权而无力量的人是废物,受过教育而无影响的人是一堆一文不值的垃圾。(Men of privilege without power are waste material.Men of enlightenment without influence are the poorest kind of rubbish.) ) 找到自己的路,上帝就会帮你!
10.“伊尼,我真不知该怎么说,以最严格的要求,现实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过高的评估是同样的重大错误,你的实绩或经验是足以就任此职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总经理所需要的想像力、指导能力和决心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出现的。”
“所谓想像力,意味着决定把公司何时引向何地的能力;所谓出色的指导能力,就是策划达到目的的路线,选择实施其计划的胜任者;所谓决心则是以上两点不管在途中遇到什么障碍,一定要达到目的的能力。如果你想测量一下自己的决心,试着数一数过去10年里你所计划的、未能完成的项目就行了。没有几项吧。”
听到这里,伊丽莎白陷入了长久的沉思中。
洛克菲勒走到书架旁,取下一本书,翻开扉页把一句话指给女儿:“与其生活在既不胜利也不失败的黯淡阴郁的心情里,成为既不知欢乐也不知悲伤的懦夫的同类者,倒不如不惜失败,大胆地向目的挑战,夺取辉煌胜利,这要可喜可贺得多。”
11.“年轻时开始干事业的时候,我对年长同事们的发明才能和天才的创造能力有一种敬畏感,认为自己毫无创造能力。值得高兴的是,随着时间、学习、习惯和经验的积累,证明了那只是自己的一种想法。如果当初就能领悟这一点的话,就可以省去很多徒劳的苦恼、动摇的时间。”洛克菲勒细致入微地分析着。
“我想我从小就缺乏较强的创造力,因此在那方面一直缺乏信心!”伊丽莎白自我反省地说。
洛克菲勒笑着说:“伊尼,现在你还是在犯我以前所犯过的、各种年龄的许多人都犯的错误。”
“创造能力的应用有以下4个方面。我们把这些方面称为‘心理活动’、‘成熟期’、‘孤独’和‘主人翁精神’吧,下面我们就各个方面进行探讨。”
“心理活动是就你准备调查的任何课题,首先必须在潜意识中储存所有已知的事实,然后在潜意识中理出错综复杂的事实头绪,做到心中有数,很快就会找到解答,主意会一个接一个地浮现在你的脑海里。有时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也会有办法。总之,办法会浮现到你脑海里,并以某种形式集中起来。之后你就把它作为一种试验去实行。”
“成熟期指创造性的突破口并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打开的,希望你能理解这一点。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但一般来说,构思的发展需要时间。有时甚至必须花上好几年的时间,耐心思索事实,反复试验,在潜意识中储存新的数据,等待最后的全部的解答。诗人罗伯特·李·费罗斯特是这样说的:‘牛顿在抓住灵感之前,苹果多次落到他头上!自然常常给予我们启发,反复地启发我们。而我们则是偶然得到了灵感。’人类从这种创造性的心灵中‘抓住灵感’,发明了车轮、纸张、玻璃、电、汽车、飞艇;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许多卓越的成就。”
“孤独是创造力的最重要的催化剂之一。为了抓住灵感必须给予心灵一个可以构思的安静的、心平气和的环境,需要有使新的构思浮现在脑海里的安静的时刻。詹姆斯也曾这样说过:‘正如社会可以培养完美的人格一样,培养想像力需要孤独。’我从星期四傍晚离开办公室以后到星期一才回公司就是这个原因。一般的朋友认为我是星期五休息。他们不知道,星期五不管我在家里度过还是去划橡皮艇,对于我来说都是安静的‘思索’的一天,是长期以来一个星期中成果最多的一天,一个最宝贵的工作日。”
“主人翁精神的定义是说,它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在两个以上的人们之间,以合作精神所进行的知识和努力的统一’。两个以上的人‘合作’,为了解决目前的问题,‘把脑袋凑在一起’的时候,常常比自己一个人去想主意要多得多、好得多。”
12.“莎士比亚曾写道:‘我们知道自己是什么,但不知道自己今后成为什么。’你很有必要仔细了解自己队伍里的每个成员,和他们一个一个地或全体小组成员谈心,问问他们将来想干什么。这样,你作为公司的管理员,不可能指望全体的优秀部下一辈子支持你,但是如果常常关心他们的利益、雄心和幸福的话,我想可以把大多数人留在你身边。希望你能领会这一点。”
德國選舉制度簡介(转)
一九四八年九月一日至一九四九年五月八日制憲會議召開,制定選舉制度,設立選舉權委員會,依照政黨勢力分別派出四名基民/基社黨、四名社民黨、一名自民黨及一名共產黨代表參加,以付委方式討論選舉制度。
經過討論協商,選舉委員會於一九四九年二月底向制憲會議提出結合「多數原則」與「比例原則」的混合選舉制。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五日第一次聯邦選舉法正式公佈,其規定:每位選民一票,選出聯邦眾院四百名議員,用這一票選候選人時,也自動地算在選政黨的票,聯邦眾院的二百四十二位(即百分之六十點五)由相對多數選舉制產生,另外一五八名(即百分之三十九點五)由比例選舉制下的政黨邦候選人名單產生,以銅特法算出議席數,而且該法設有百分之五門檻條款,即政黨若未能在一個邦獲得百分之五以上的有效票,或在全國所有選區內未能獲得一個直接議席的話,就被排除議席的分配。此外,若政黨在一個邦內獲得比其他邦候選人名單的議席更多的直接議席,便得以另外獲得超額議席,一般通稱此選舉制度為「附帶選區候選人比例選舉制」。
一九五二年六月十六日聯邦眾院正式展開討論選舉制度,六月二十五日通過新的選舉制:「相對多數選舉制」。
一九五三年第二屆聯邦眾院選舉法規定:聯邦眾院議席為四百八十四名,每位選民有兩個投票權,此即每張選票包括兩聯,左聯以黑色字體印出選區候選人姓名(包括黨籍、職業、地址);右聯則以藍色字體印出各政黨名稱或政黨可資識別的代號,隨後附有政黨各自提出的邦候選人名單上最前端之五位候選人姓名,選民的「第一票」圈選選區候選人,「第二票」圈選各邦候選人名單上所列的政黨,各選出聯邦眾院百分之五十的議席,即二百四十一名。依政黨邦候選人名單分配議席時,限獲得「第二票」總數占全國有效票百分之五以上,或在直接選區中獲得一席以上的政黨,始予以考慮。
一九四九年與一九五三年選舉制度之不同:第一、選民對於第二屆聯邦眾院選舉不再只有一票,而是兩票,形成選民可以「分離投票」,使兩票互無牽連,把「第一票」圈選甲黨的選區候選人,而「第二票」圈選甲黨以外的政黨,這對選舉結果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尤其是當選民用「第一票」圈選聯合政府的大黨候選人,「第二票」圈選聯合政府的小黨,以維持它們繼續執政。第二、百分之五門檻條款由適用於一邦擴大到全國,強化了門檻條款對政黨分散的抑制作用,使得小黨難以持續存在,有利於政黨集中的發展。第三、聯邦眾院議席由原有四百名提高到四百八十四名,加上四百八十四名當中的百分之五十由比例原則下的政黨邦候選人名單產生,更顯示出有意加強政黨的政治地位。
一九五六年三月聯邦眾院將一九五三年選舉制度作對照,保留過去的基本架構,僅略作調整而已:聯邦眾院議席提高至四百九十四名,百分之五門檻條款改成選區獲得三席以上政黨才有資格分配議席,以及實施通信投票與設立常設選區委員會。從此德國選舉制度的型態確定下來。
二、案例
(本文採用1994、1998、2002、2005年的大選結果。)
案例一
主題:兩票制度中的門檻條款
德國兩票制第一票決定區域直選的結果,各政黨所能擁有的國會總席次則由第二票決定,不過有門檻條款,只有在第二票得票率至少百分之五以上的政黨,才可以參加眾議院席次的分配;或者,至少要有三個區域直選候選人當選,才可以再根據其第二票得票率參加眾議院席次的分配。
【實例】
德國民主社會主義黨(PDS)在1994年的國會大選中,第二票得票率為4.4%,照理說是無法根據第二票政黨得票率參與國會席次分配,不過該黨在第一票區域直選的部分,有4位原候選人從地方選區中脫穎而出,因此,民主社會主義黨還是可以用4.4%的第二票得票率去分配國會席次,而在國會享有30席。2002年的大選,該黨在全國第二票的得票率只有4.0%,又未達門檻,同時在第一票的區域直選中,只有2位候選人當選,也沒有達到3席的門檻,因此最後該黨在國會就只有這2席區域直選的議員。
案例二
主題:第二票決定各黨席次
德國以第二票得票率來計算各黨所能分配到的總席次。其公式如下:
聯邦眾議院總席次 ×(各黨第二票得總票數 ÷全國第二票總票數)=各黨所分配到之國會總席次
同時,在分配席次時都根據「Hare∕Niemeyer–計演算法」。由於是以比例的方式計算,通常無法整除而有餘數,此法即是比較各黨在小數點以後的大小來分配所剩餘的席次。
【實例】
以1998年德國大選為例(全國的聯邦眾議院總席次為656),由這個公式與「Hare∕Niemeyer–計演算法」可以得出各黨所分配到的國會席次:
案例三
主題:決定各黨在各邦席次 得知各黨在國會所得到的總席次之後,在這個總席次不變的條件下,各黨開始把這些席次分配到各邦。這裡有兩個步驟:(一) 計算各邦該黨第一票(區域直選)的當選席次;(二) 然後,以該黨在各邦第二票得票比例所得的席次減去第一票區域直選所得席次,所剩餘的席次則依據「政黨名單」的排序來分配。
【實例】
以1998年社會民主黨(SPD)在Nordrhein-Westfalen邦為例,該黨在這個邦的第二票(政黨票)得票數為5097425票,而根據前面表格裡的﹝公式1﹞計算,社會民主黨在全國分配到的國會席次是285席,而它在全國所得到的第二票得票數是20181269票,現在根據﹝公式2﹞,得出該黨初步席次為:258 × 5097425 ÷ 20181269 = 71.986 然後,各黨在這個邦同樣也是以「Hare∕Niemeyer–計演算法」比較「餘數」之大小。在比較之後,社會民主黨(SPD)在Nordrhein-Westfalen邦分配到72席。同樣以﹝公式2﹞以及「Hare∕Niemeyer–計演算法」來算,社會民主黨在Sachsen邦獲得842329的第二票,可以得出:258 × 842329 ÷ 20181269 = 11.895,從而在該邦分配到12席。
案例四
主題:決定當選人 以第一票區域直選出來的當選人來決定各黨政黨名單上的當選人,其方式是:根據各黨在各邦分配到的席次減去第一票區域直選當選人席次,所剩餘額以該黨在該邦的政黨名單之候選人排序分配。
【實例】
以1998年社會民主黨(SPD)在Nordrhein-Westfalen邦的選舉結果為例:如前述,社會民主黨在Nordrhein-Westfalen邦分配到72席,同時,該黨在這個邦獲得53席的第一票區域直選議員,72減去53得到餘額是19,於是社會民主黨在此「邦政黨名單」上可以獲得19席的議員;換句話說,社會民主黨在Nordrhein-Westfalen邦分配到的72席席次裡,有53席是來自區域直選的議員,19席是來自政黨名單上的議員。這也就如前面所說的,在席次總額不變的條件下(已先由第二票得票率決定),每個政黨根據第一票所選出的代表越多,由政黨名單選出的代表就會越少;第二票最主要功能在於決定各黨總席次,而席次分配方式以第一票的當選人來調整。
案例五
主題:區域候選人兼政黨名單候選人
每個政黨所提名的區域直選候選人,可以同時名列政黨名單的排序上,也就是說,他∕她可以同時身兼區域候選人與政黨名單上候選人。如果該候選人已經在區域直選中當選,那麼他∕她在政黨名單上的位置則由下一個排序的候選人直接遞補。
【實例】
以1998年「基督信仰民主聯盟」(CDU)在Mecklenburg-Vorpommern邦的大選結果為例:根據前述﹝公式1﹞與﹝公式2﹞,「基督信仰民主聯盟」當時在這個邦分配到4席的席次,而該黨的政黨名單排序前4名如下:
候選人 排序 當選方式
Merkel, Angela 1 ⊕
Krüger, Paul Peter 2 ◎
Adam, Ulrich 3 ⊕
Jaffke, Susanne 4 ◎
⊕ 由第一票區域直選中當選
◎ 由政黨名單上排序分配當選
由上表可見,由於政黨名單上排名第一與第三順位的候選人,本身也是區域直選的候選人,而且他們也都在區域直選中順利當選,於是另外兩席則由排序第二與第四的候選人依次遞補。這種方式通常是保障該黨菁英無論如何都可以當選,假如Merkel與Adam兩人在區域直選中不幸落選,但是因為該黨在這個邦依據第二票得票率可以獲得4席,那麼這兩個人還是可以按照政黨名單上的排序而當選。
案例六
主題:超額席次(Überhangmandate)
超額席次通常是大黨的優勢。即如果某個政黨在某個邦所獲得的「第一票區域直選席次」多於在該邦根據「第二票政黨比例所應獲得的席次」,就會產生「超額席次」,如此一來,最後整個聯邦眾議院的總席次將會超過原先法定的席次。
【案例】
1998 年的國會大選中,Brandenburg邦總共劃分為12個區域直選的選區,社會民主黨該年在這12個選區大獲全勝,由第一票贏得12席的區域直選議員席次。不過,根據該黨當時第二票在這個邦所獲的席次,應該只能有9席,於是就產生了3席的超額席次。這一年,整個國會席次產生了13席的超額席次,全部是社會民主黨的區域直選當選人。 2002年的大選,左派的社會民主黨在第二票的政黨得票率為38.5%,而右派的「基督信仰民主聯盟」和「基督信仰社會聯盟」(CSU)這兩個姊妹黨也獲得了38.5%的政黨票。最後決定勝負的,就是因為社會民主黨獲得4席的超額席次,而「基督信仰民主聯盟」和「基督信仰社會聯盟」只獲得1席,結果讓社會民主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
案例七
主題:解散議會?重新選舉?提前大選?
德國憲法第68條:聯邦總理要求信任投票之動議,如未獲得聯邦議會議員過半數之支持時,聯邦總統得經聯邦總理之請求,於二十一日內解散聯邦議會。聯邦議會如以其議員過半數選舉另一聯邦總理時,此項解散權應即消滅。
德國提前舉行大選有一複雜的法律問題,按德國基本法規定,議會不能夠自行解散而重新舉行大選。如果執政黨在議會失去多數支援,以致立法得不到通過,總理可以通過投票明確形勢,或要求重新選舉。
【實例】
(一)
1982年10月,社民黨總理施密特因爲議會提出的「建設性不信任案」而被趕下臺,基民黨的科爾接任爲聯邦總理。1982年12月,科爾爲了能夠當總理當得更「名正言順」,根據基本法第68條向議會提出「信任問題」要求表決,希望議會否定對自己的信任,以解散議會,進行聯邦大選。當時有衆多議員提出此舉違反憲法,但聯邦憲法法院駁回了起訴,批准議會重新舉行大選。爲了防止這樣的事情再度發生,當時聯邦憲法法院通過一項決議,細化了解散議會的規則,增加了人爲操作的困難。決議規定在以下情況下將不能批准解散議會:一、如果總理在聯邦議會擁有多數,而總理卻爲了達到解散聯邦議院的目的,希望人們在信任問題給予負面答覆。二、如果總理僅僅把「在當前選期內遇到特別的困難」作爲提出「信任問題」的理由。
(二)
德國國會在2005年7月1日今天表決總理信任案。信任案是由總理施洛德提出,目的是促成總統解散國會,重新舉行大選。施洛德認為改革讓黨內紛爭不斷,在聯邦參議院擁有多數的反對黨又只顧抵制,造成施政困難。「改革時程如想繼續,就需要選民授權」;他承認執政黨內有人不再信任他的政策。「沒有信任,那就沒有必要假裝好像還有信任」。
結果投票的五百九十五位議員中,有兩百九十六人投不信任票,高於投信任票的一百五十一人。總理施洛德如願以償籲請總統科勒解散國會,聯邦總統克勒於7月21日宣佈解散本屆聯邦議會,為提前大選打開了大門。不信任案雖然通過,德國憲法專家普遍質疑施洛德提信任案的合法性。議員霍夫曼(Jelena Hofmann,社民黨)和舒爾茨( Werner Schulz 綠黨)向聯邦憲法法院提出起訴,反對總統的這一決定。他們擔心,總理隨時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解散議會。聯邦憲法法院以7票贊成1票反對的結果做出決定,認為總理個人有權利做出他是否在議會還獲得多數支援的判斷,施洛德沒有在違反議會意志的情況下解散聯邦議院的可能性,因此放行。8月25日,聯邦憲法法院否決了兩名議員的起訴,作出了認可了總統克勒(Koehler)關於解散聯邦議院提前一年大選的決定,為德國提前大選鋪平了道路。
星期二, 九月 25, 2007
星期日, 九月 23, 2007
西门情
时间,实在怪的很:你拿鞭子赶走它的时候,它如泰山般岿然不动;你使吃奶的劲想拉住它的时候,它比过隙的白驹跑得还快。总之一句话,时间实在不是个东西。它,是个一心一意和我作对的东东。
我带着这个东东走了n年,时急时缓,时跑时停。一路行来,风景越发动人,人也逐渐长大。每段时间总会碰到一些对自己非常重要的人和事。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不外乎对自己影响巨大,诸如性格,世界观以及品行上的影响等等。当然,原因之二恐怕是感情上的了。虽然写在了第二位,谁又知道它到底是不是比第一个原因又重要许多呢。
五个多月的时间,我接触了很多吸引自己的人。有幽默爽朗的,有热忱稳重的,有古雅精灵的,有活泼明快的。。。身边的人在不停地来来走走,831对面火车站在晨曦变化中映出不同的光景。大红的DB字样却始终静静的迎接着春夏秋的更迭,没想到陆地上也有惯看秋月春风的江渚情怀。
“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虎克虎克,嘿咻嘿咻”,“天亮了,请睁眼”。
车间搞乐的歌,家中聚会的游戏,午间休息室泛滥的杀手,都一一远去。但,我有种偏见,瞬间有时更接近永恒。
看着镜片上残留的漆点,再想想遍布四方的杀手,不禁信手涂鸦了几句,起了个名字叫《西门情》,谨献给曾遇到的同事。
牡丹曲,虎克拳,多少西门往事。春去秋来,玄履蓝袍,还恋站台朱红。
几点鬓影,一干英雄,俱随风。俱随风,漆痕犹在,杀手丛生。
星期四, 九月 20, 2007
董仲舒(转贴)
汉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天”的学说在董仲舒哲学体系中,“天”是最高的哲学概念,主要指神灵之天,是有意志、知觉,能主宰人世命运的人格神。董仲舒把道德属性赋予天,使其神秘化、伦理化。同时,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思想,建立了一个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宇宙图式。认为阴阳四时、五行都是由气分化产生的,天的雷、电、风、霹、雨、露、霜、雪的变化,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董仲舒又把天体运行说成是一种道德意识和目的的体现。认为天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四季的变化体现了天以生育长养为事的仁德。董仲舒给天体加上了道德的属性,自然现象成为神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甚至日月星辰、雨露风霜也成了天的情感和意识的体现。
天人感应说
董仲舒天人感应说有两个要点:
1. 神学的灾异谴告说。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惕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策》)。灾异谴告,被认为是天对君主的爱护和关心。
2. “天人同类”、“天人相副”说。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召》)。上述两点往往交错或一道出现。天人感应说牵强附会,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有碍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他宣扬这一学说,也包含着限制君权、维护封建地主阶级长远利益的目的。
人性论
人性论在天人感应的基础上,董仲舒提出了他的人性理论。他认为人是宇宙的缩影,是天的副本。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人,人的性情禀受于天。他比附说:“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他还指出,人与禽兽不同,具有先天的善质,但这种善质是潜在的,要经过教育才能转化为人道之善。董仲舒将性划分为“三品”,认为“圣人之性”是善性,“斗筲之性”是下愚者,都不可以名性。只有“中民之性”才可以名性。他认为被统治者的大多数属于“中民之性”,需要统治者加强道德教育。
伦理学说
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他说“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出发,董仲舒把人性看成是人“受命于天”的资质,并明确指出人性包括“性”与“情”两个方面。他认为,性表现于外则为仁,可以产生善;“情”表现于外则为贪,可以产生恶。因此,必须“性”控制“情”,“损其欲以辍其情以应天”。人性虽然体现了天,可以产生善的品质,但这只是就其可能性而言,只有接受“圣人”的道德教育,然后才可以为善。所以必须以道德教化的“堤防”,阻止“奸邪并出”。
董仲舒继承了先秦时期孔子、孟子的义利观,提出“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的主张,强调义重于利。在志与功的关系上,他强调志,主张“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认为动机(志)不善就可以惩罚,不必等到酿成事实。
历史观和社会政治思想
董仲舒认为,历史是按照赤黑白三统不断循环的。每一新王受命,必须根据赤黑白三统,改正朔,易服色,这叫新王必改制,但是“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尽如故”,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则,是不能改变的。“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这种“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纲常名教万古不灭的僵死教条,起了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土地兼并日趋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剧烈。官僚、贵族、侯王凭借封建特权,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掠夺,种种违法逾制行为十分严重。针对这些情况,董仲舒提出“限民名田”,废除盐铁官营等措施,主张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约民力,保证农时,使土地和劳动力有比较稳定的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这些建议和主张在当时有进步意义。董仲舒把儒学神学化,为当时封建制度提供了主要的理论根据。因而被尊为群儒首,成为汉代和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理论家。董仲舒著作很多,据《汉书·董仲舒传》称:“凡百二十三篇”,外加说《春秋》的《玉杯》等数十篇十余万言。现在尚存的有《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两卷。
怀李叔同先生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抑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这副相貌,用 “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了。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上块盖着下块,用下块时把上块推开)。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出(后来我们知道他这脾气,上音乐课必早到。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
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不看见的,其实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罢。”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又有一次下音乐课,最后出去的人无心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声音。他走了数十步之后,李先生走出门来,满面和气地叫他转来。等他到了,李先生又叫他进教室来。进了教室,李先生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向他和气地说:“下次走出教室,轻轻地关门。”就对他一鞠躬,送他出门,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了。
最不易忘却的,是有一次上弹琴课的时候。我们是师范生,每人都要学弹琴,全校有五六十架风琴及两架钢琴。风琴每室两架,给学生练习用;钢琴一架放在唱歌教室里,一架放在弹琴教室里。上弹琴课时,十数人为一组,环立在琴旁,看李先生范奏。有一次正在范奏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放一个屁,没有声音,却是很臭。钢琴及李先生十数同学全部沉浸在亚莫尼亚气体中。同学大都掩鼻或发出讨厌的声音。李先生眉头一皱,管自弹琴(我想他一定屏息着)。弹到后来,亚莫尼亚气散光了,他的眉头方才舒展。教完以后,下课铃响了。李先生立起来一鞠躬,表示散课。散课以后,同学还未出门,李先生又郑重地宣告:“大家等一等去,还有一句话。”大家又肃立了。李先生又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和气地说:“以后放屁,到门外去,不要放在室内。”接着又一鞠躬,表示叫我们出去。同学都忍着笑,一出门来,大家快跑,跑到远处去大笑一顿。
李先生用这样的态度来教我们音乐,因此我们上音乐课时,觉得比上其他一切课更严肃。同时对于音乐教师李叔同先生,比对其他教师更敬仰。那时的学校,首重的是所谓“英、国、算”,即英文、国文和算学。在别的学校里,这三门功课的教师最有权威;而在我们这师范学校里,音乐教师最有权威,因为他是李叔同先生的原故。李叔同先生为甚么能有这种权威呢?不仅为了他学问好,不仅为了他音乐好,主要的还是为了他态度认真。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 非做得彻底不可。
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的父亲是天津有名的银行家。他是第五位姨太太所生。他父亲生他时,年已七十二岁。他堕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在上海南洋公学读书奉母时,他是一个翩翩公子。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从此他就为沪上名人所器重,而交游日广,终以“才子”驰名于当时的上海。所以后来他母亲死了,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 “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年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
他出家时把过去的照片统统送我,我曾在照片中看见过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 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后来他到日本,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他入东京美术学校,同时又入音乐学校。这些学校都是模仿西洋的,所教的都是西洋画和西洋音乐。李先生在南洋公学时英文学得很好;到了日本,就买了许多西洋文学书。他出家时曾送我一部残缺的原本《莎士比亚全集》,他对我说:“这书我从前细读过,有许多笔记在上面,虽然不全,也是纪念物。”由此可想见他在日本时,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纠集留学同志,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小仲马著)。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这照片,他出家时也送给我,一向归我保藏;直到抗战时为兵火所毁。现在我还记得这照片: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另外还有许多演剧的照片,不可胜记。这春柳剧社后来迂回中国,李先生就脱出,由另一班人去办,便是中国最初的“话剧”社。由此可以想见,李先生在日本时,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我见过他当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象一个西洋人。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 事认真。学一样,象一样。要做留学生,就彻底地做一个留学生。
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每月中半个月住南京,半个月住杭州。两校都请助教,他不在时由助教代课。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虽然布衣,却很称身,常常整洁。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你可想见,他是扮过茶花女的,身材生得非常窈窕。穿了布衣,仍是一个美男子。“淡妆浓沫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今人侈谈“生活艺术化”,大都好奇立异,非艺术的。李先生的服装,才真可称为生活的艺术化。他一时代的服装,表出着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布衣布鞋的李先生,与洋装时代的李先生、 曲襟背心时代的李先生,判若三人。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我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他教我们木炭石膏模型写生。同学一向描惯临画,起初无从着手。四十余人中,竟没有一个人描得象样的。后来他范画给我们看。画毕把范画揭在黑板上。同学们大都看着黑板临攀。只有我和少数同学,依他的方法从石膏模型写生。我对于写生,从这时候开始发生兴味。我到此时,恍然大悟:那些粉本原是别人看了实物而写生出来的。我们也应该直接从实物写生入手,何必临摹他人,依样画葫庐呢?于是我的画进步起来。此后李先生与我接近的机会更多。因为我常去请他教画,又教日本文,以后的李先生的生活,我所知道的较为详细。他本来常读性理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常放着道藏。那时我还是一个毛头青年,谈不到宗教。李先生除绘事外,并不对我谈道。但我发见他的生活日渐收敛起来,仿佛一个人就要动身赴远方时的模样。他常把自己不用的东西送给我。他的朋友日本画家大野隆德、河合新藏、三宅克己等到西湖来写生时,他带了我去请他们吃一次饭,以后就把这些日本人交给我,叫我引导他们(我当时已能讲普通应酬的日本话) 。他自己就关起房门来研究道学。有一天,他决定入大慈山去断食,我有课事,不能陪去,由校工闻玉陪去。数日之后,我去望他。见他躺在床上,面容消瘦,但精神很好,对我讲话,同平时差不多。他断食共十七日,由闻玉扶起来,摄一个影,影片上端由闻玉题字:“李息翁先生断食后之像,侍子闻玉题。”这照片后来制成明信片分送朋友。像的下面用铅字排印着:“某年月日,入大慈山断食十七日,身心灵化,欢乐康强——欣欣道人记。”李先生这时候已由“教师”一变而为“道人”了。
学道就断食十七日,也是他凡事“认真”的表示。但他学道的时候很短。断食以后,不久他就学佛。他自己对我说,他的学佛是受马一浮先生指示的。出家前数日,他同我到西湖玉泉去看一位程中和先生。这程先生原来是当军人的,现在退伍,住在玉泉,正想出家为僧。李先生同他谈得很久。此后不久,我陪大野隆德到玉泉去投宿,看见一个和尚坐着,正是这位程先生。我想称他“程先生”,觉得不合。想称他法师,又不知道他的法名(后来知道是弘伞)。一时周章得很。我回去对李先生讲了,李先生告诉我,他不久也要出家为僧,就做弘伞的师弟。我愕然不知所对。过了几天,他果然辞职,要去出家。出家的前晚,他叫我和同学叶天瑞、李增庸三人到他的房间里,把房间里所有的东西送给我们三人。第二天,我们三人送他到虎跑。我们回来分得了他的“遗产”,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我从此改口,称他为“法师”。法师的僧腊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中,我颠沛流离,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进愈深。当初修净土宗,后来又修律宗。律宗是讲究戒律的,一举一动,都有规律,严肃认真之极。这是佛门中最难修的一宗。数百年来,传统断绝,直到弘一法师方才复兴,所以佛门中称他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例说: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如何处置?又有一次,我寄回件邮票去,多了几分。他把多的几分寄还我。以后我寄纸或邮票,就预先声明:余多的送与法师。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 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示。
如上所述,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象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青衣象个青衣,起老生象个老生,起大面又象个大面……都是“认真”的原故。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噩耗传到贵州遵义的时候,我正在束装,将迁居重庆。我发愿到重庆后替法师画像一百帧,分送各地信善,刻石供养。现在画像已经如愿了。
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一九四三年四月,弘一法师圆寂后一百六十七日,作于四川五通桥客寓
下附一篇无意从网上搜得的文章:
半为艺术,半为佛: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作者:史飞翔
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极富传奇色彩而又颇有争议的人物。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才华横溢、学贯中西,也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凭借其生前超常的智慧给世人以无限的思索和追仰。研究他的一生对于了解上个世纪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李叔同,本名李文涛,叔同为其字,弘一是其出家后的法号。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卒于1942年秋,浙江平息人。作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李叔同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于一身。他在多个领域,都首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其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他是中国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另外,他还是中国话剧的鼻祖。用他的弟子丰子恺的话说:“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除去童年时期(据说,李叔同天生聪慧,7岁攻读《文选》,即能“琅琅成诵”,8岁从其乳母背诵《名贤集》格言:“高头白马万两金,不是亲来强求亲,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不但能背诵如流,而且能通晓其义。),李叔同的一生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5岁到26岁(1894-1905)这十年,包括他在天津求学,到上海参加“城南文社”,考入南洋公学等求知历程。这是他比较系统接受儒学经典,吸纳“新学”,全方位开发智慧的十年。用丰子恺的话说,就是他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十年。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充满入世精神,甚至带有偾世嫉俗激进色彩的诗文。如写于1901年的《辛丑北征泪墨》,五律《透风愁不成寐》等。这一时期的李叔同积极用世,奋发有为。
公元1905年,李叔同的生母王夫人在上海病逝。李叔同认为自己的“幸福时期已过”,于是东渡日本留学,开始了他人生第二阶段的追求。这一阶段包括他在日本东京留学六年,回国后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七年,即从26岁到39岁(1905-1918)的13年间。这是他生命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他艺术创造的颠峰时期。他的许多的艺术作品,无论诗歌、音乐、美术、书法还是金石等大都创作于此时。在日本留学时,他接受了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教育。在审美思维和人生追求上他渐趋务实,一扫过去以“修身、齐家”为目标的“以学致仕”的儒学体系,逐渐确立了“以美淑世”、“经世致用”的教育救国的理想取向。这一时期是李叔同在艺术上突飞猛进的一个阶段。
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突然抛弃俗世功名,离开娇妻爱子前往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时年39岁。从此进入了他人生的第三个阶段。出家后的李叔同,断绝尘缘,超然物外,耳闻晨钟暮鼓,心修律宗禅理,完全过起了一种闲云野鹤似的宗教生活。24年后,也就是距他63岁生日还差10天的时候,李叔同安详圆寂于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坐化后,遗骸分在泉州清源山弥陀岩和杭州虎跑寺两处建舍利塔,供僧俗瞻仰礼拜。李叔同临终前书“悲欣交集”四字以为绝笔。且预作遗书、遗偈数篇,于弥留之际分发示友。其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廊而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李叔同一生63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其生其死都充满诗意和神秘色彩,仿佛一切都是事先已设计好了的,又仿佛是演完了一场人生大戏,在人们还没有品出韵味的时候,便匆匆卸装收场,留下遗憾万千。观其一生,半为艺术,半为佛。其一生光明磊落,潇洒飘逸,道德文章,高山仰止。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居士曾撰联一幅概括李叔同一生为:“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照天心。”
李叔同一生最富传奇色彩的就是他在事业最为轰轰烈烈的时候却突然离家出走,遁入空门。李叔同有两个美丽的妻子,一个在中国,一个在日本。闻知李叔同出家,前往杭州哭成泪人,跪地恳求其还俗,但李叔同心意已决。关于李叔同为何要出家,文化界至今仍存有争议。这更体现他的一生变的如真如幻,扑朔迷离。今天笔者斗胆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纵观李叔同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出李叔同一生都在求真、求善、求美,一生都在进行心灵和精神的探险。李叔同的文化知识结构,大抵上由三大块组成:一是儒文化,也就是传统文化。二是新学、或称民主文化。三是洋文化。这三种文化叠加一身,互相渗透、浸染、碰撞,构成了他文化结构的复杂性。这种特殊的文化心理,使他一开始就不像梁启超、蔡元培那样对文化建设有什么宏图大略,他更多的是注重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关怀。笔者认为,李叔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传统的中国文人,即使是他后来出家当了和尚,也是一个“儒僧”。他前半生积极入世,追求艺术。心系苍生,胸存忧患,情牵社稷,意蕴国事。李叔同一生爱国,曾写下了《祖国颂》,《我的国》,《大中华》等主题鲜明、感情充沛的歌曲,不仅流行于当时,而且传留于后世。孙中山辛亥革命成功的时候,他亲谱一曲慷慨激昂的《满江红》,以志庆喜: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荆柯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骨。尽大江东去,余情环绕。魂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见《弘一法师年谱》第三十九页)。由这些诗作我们可以看出李叔同是积极的、昂扬的、向上的。然,他所生活的二十世纪上半叶却是国家动荡,内忧外患。对于个人而言人生最大的局限便是不能选择他所出生的时代,李叔同皆然。他在“理想”碰壁之后,便开始消极避世。这由他的诗句:“将军已老圆圆死,都在书生倦眼中。”便可以看出。既然他在现实中无法“直立”因而便退到艺术和宗教的殿堂。不光李书同,几乎所有中国的失志文人都是这样。李叔同的出家更能说明他是一个文人。最是文人不自由。历史上类似于李叔同的不乏其人,刘勰、屈大均、王国维……文化铸造心态。李叔同的殉道精神,一定程度上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是一个旧时代的生动写照。
但,李叔同的出家并不同于一般和尚,因为他仍然是积极的。他虽然痴迷于宗教但一心向真、向善。他在出家后诸艺俱疏,唯有书法割舍不下。他将佛法禅心融入笔下,形成了清净似水、恬淡自如的独特个性。他所写的:“大慈念一切,慧光照十方”,但观诸法空无我等作品无不充满了智慧、忧思和悲悯。书法是心灵的迹化。出世后的李叔同说法传经,普渡芸芸众生。可谓用心至善。我曾看见过一张李叔同晚年的照片,他那慈祥、宽容、无所不包的面容写满了对尘世生灵的悲悯、爱和呵护。那完全是一张大师的面容。李叔同的出家绝不是一时的兴起,而恰恰是一辈子的追求。李叔同的人生之路,正是一条不断探索,不断思索;不断寻觅,不断扬弃;不断认识,不断升华……最后终归大彻大悟的哲人道路。李叔同的入室弟子丰子恺先生曾用自己对人生的理解来分析李叔同。丰子恺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的彻底。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学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我与弘一法师”,见《李叔同——弘一法师纪念集》第106-107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可见,无论是早年的艺术还是晚年的宗教,从本质上讲李叔同都是在追求一种人生的理想境界。
本杰明 富兰克林
1731年富蘭克林與其他人合力組建了費城的第一家公共圖書館。圖書館收藏的書籍包括神學、歷史、文學、科學等;之後北美各城市亦效法建立;對北美各地人民的啟蒙起了不少作用。
1736年富蘭克林組建了北美第一隊志願消防隊。
1743年富蘭克林開始籌備一家學院,八年後學院成立,即為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前身。與此同時,他開始研究電及其他科學題目。
1751年富蘭克林在賓夕法尼亞成立了一家醫院。這醫院日後成為全美國的首家醫院。
下文节选自《富兰克林自传》
“在我的阅读中,我发现在列举道德品质时,各家的分类多少有点分歧,因为对不同的作者同一个词的涵义可以或多或少。节制这个词,比方说,有人把它的意义限于饮食,但另外有人却使它的意义包括调节其他的快乐、欲望、癖好和肉体的或精神的情欲,甚至把它推广到贪婪和野心方面。为了明确起见,我主张宁可多设几个项目,每一项底下少包括一点涵义,不要项目少而涵义多。我提出了十三种德行,这是当时我认为是必需的或是相宜的全部德行名目,在每一项底下我加了一些简单的箴言,充分地说明了我认为该词涵义应有的范围。 这些德行的名目和它们的涵义如下:
一、节制。食不过饱;饮酒不醉。
二、沉默寡言。言必于人于己有益;避免无益的聊天。
三、生活秩序。每一样东西应有一定的安放的地方;每件日常事务当有一定的时间。
四、决心。当做必做;决心要做的事应坚持不懈。
五、俭朴。用钱必须于人或于己有益,换言之,切戒浪费。
六、勤勉。不浪费时间;每时每刻做些有用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动。
七、诚恳。不欺骗人;思想要纯洁公正;说话也要如此。
八、公正。不做不利于人的事,不要忘记履行对人有益而又是你应尽的义务。
九、中庸适度。避免极端;人若给你应得处罚,你当容忍之。
十、清洁。身体、衣服和住所力求清洁。
十一、镇静。勿因小事或普通的不可避免的事故而惊慌失措。
十二、贞节。除了为了健康或生育后代起见,不常举行房事,切戒房事过度,伤害身体或损害你自己或他人的安宁或名誉。
十三、谦虚。仿效耶稣和苏格拉底。”
“既然我的目的是在养成这一切美德的习惯,我认为最好还是不要立刻全面地去尝试,以致分散注意力,最好还是在一个时期内集中精力对付其中的一个。当我掌握了那个美德以后,接着就开始注意另外一个,这样下去,直等到我做到了十三条为止。因为先获得的一些美德可以便利其他美德的培养,所以我就按照这个主张把它们像上面的次序排列起来。我把节制放在第一,因为它可能使我头脑冷静,思想清楚。为了经常保持警惕,抵抗旧习惯不断的吸力和无穷无尽的试探的引诱,这种冷静的头脑和清晰的思想是必要的,在获得和养成了这一美德以后,沉默寡言就容易得多了。在改进我品德的同时我还想增进知识,我认为在谈话时与其用嘴还不如用耳朵更能增进知识,因此我想打破我当时正在形成的爱好喋喋不休、爱说俏皮话、爱戏谑的习惯。这种习惯使我只能与轻浮的人交友,因此我给了沉默寡言第二位。在获得了这一项和下一项(生活秩序)的美德以后,我估计会使我有更多的时间来执行我的计划来读书。养成了有决心这一习惯后,我就能更坚决地努力获得其余的美德了。俭朴和勤勉能使我还清债款的余数,会给我财富和产业,会使诚恳和公正的实践更加容易,等等等等。接着,按照毕达哥拉斯在他的“金诗篇”里所提出的意见,我认为每日必须检查,因此我想出下面的方法来进行考查。
我做了一本小册子,每一美德分配到一页。每一页用红墨水画成七行,一星期的每一天占一行,每一行上注明代表礼拜几的一个字母。我用红线把这些直行画成十三条横格,在每一条横格的头上注明每一美德的第一个字母。在这横格的适当直行中,我可以记上一个小小的黑点,代表在检查当天该项美德时所发现的过失。
我决定给与每一项美德一个星期的严格注意,如此轮流替换。这样,在第一星期中,我密切预防关于节制的任何极细微的过失。其他的美德让它们像平时一样,只是每晚记下有关的过失。这样,假如在第一个星期中,我能使写着“节制”的第一行里没有黑点,我就以为这一美德已经加强了,它的相反方面已经削弱了,其程度也许足以使我扩大我的注意力到下面的一项,争取在下一周内在两行中都没有黑点。这样下去直到最后一项,我可以在十三个星期内完毕一个整个的过程,一年可以循环四次。一个人要替一个花园拔草,他不能企图一次就消灭所有的野草,这样做会超过他的能力,但是他在某一个时候只对付一个花坛,在拔完了第一个花坛以后,才动手第二个。像他一样,我希望我能令人快慰地在我的表格上看到我在品德上的进步,在逐步地清除了横行中的黑点之后,直到末了,在几个循环之后,在十三个星期的逐日检查以后,我会愉快地看到一本干净的簿子了。”
“我的品德项目起初只包括十二条,但是一个教友会的朋友很亲切地告诉我说,人们一般都认为我很自大,我的自大又常在谈话中显露出来,我在讨论任何问题时总不满足于证明我是正确的,而且还傲慢自大,有点盛气凌人。关于这一点他举了几个实例使我信服。我决心尽可能地在克服其他缺点的同时,努力克服这种坏习惯或愚行,所以我在单子上加了谦虚一项,并使这词具有广泛的涵义。
我不敢夸口在养成谦虚习惯方面,在实际上我有多大的成就,但在外表上我却有了不少进展。我经常禁止我自己说出一切直接与别人的意见相左的和一切过分自信的话,我甚至按照我们“密社”的老规矩不许我自己使用英语中一切表明肯定见解的单词或辞句,例如“一定地”、“无疑地”等等。相反的,我采用了“我想象”、“我料想”,或是“我猜想一件事情是如此如此”,或是“现在在我看来好像是……”。当别人表示一个我认为是错误的意见时,我并不粗暴地驳斥他的主张,立刻指出他提案中某些荒谬悖理的地方,我放弃了这样驳斥时所给我的快慰。在回答时我开始指出在某些情况下他的看法是正确的,但在当前的情况下在我看来或是好像有些不同,云云。不久我发现了这种改变方式方法的好处,我跟别人的谈话比以前融洽了。由于我谦逊地提出了我自己的见解,这些意见反而更容易为人所接受,更少引起人们的反驳。当我发现我错了的时候,我也不至于过分地懊丧;当我是对的时候,我也更能说服别人放弃他们的错误,接受我的意见。
这种做法,起初我觉得很别扭,后来终于变得那么容易,对我那么自然,我想可能在过去五十年中没有人曾经听我说过一句武断的话。在我早年,当我提议建立新的制度或是修改旧的制度时,我的意见之所以被人重视,我后来成为议员,我之所以在议会中有那么大的影响,我想这主要当归功于这种种谦逊的习惯(撇开我的诚实廉洁品德不讲的话);因为我不善辞令,从来不是一个能说善辩的人,讲话疙里疙瘩,常有语病,但是尽管如此,我的主张一般仍然得到人们的支持。
其实,在我们天生的各种感情中,恐怕没有一样比骄傲更难以驯服的了。尽管你把它改头换面,跟它拼命,把它打入十八层地狱,把它镇压下去,尽管你尽量地把它压制克服,你还是消灭不了它,它还会不时地钻出头来显露原形。可能就在这本自传里你会常常遇见它;因为即使我能想象我已经完全克服了骄傲这一缺点,可能我又会因我的谦虚而感到自豪了。 ”
本杰明 富兰克林自传链接
星期三, 九月 19, 2007
通往商业成功的道路(转贴)
安德鲁•卡耐基(1835-1919)
现在让我来告诉你们成功的绝秘。关键只有一点,不要问这样的问题:“我能够为我的老板做什么呢?”而是要问,“我能够做什么?”能够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地完成交给你的任务当然好,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你所得到的评价仅仅是当前的任务完成得非常不错、尽善尽美,所以你最好一直这么做下去。可是,年轻人,仅仅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未来的合伙人而言,你仅仅能够做到这一点是绝对行不通的。你的能力必须能够远远超出这些。在我们的社会中有职员,有书店管理员,有出纳员,有银行出纳,但是他们可能一辈子都呆在自己的岗位上,自始至终兢兢业业地完成着自己的任务,没有任何的改变。
然而力争上游的人就必须干出一些非同寻常的事情来,而且要超出自己的专业领域之外。他必须想方设法地引起别人的注意。要做到这一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对于一个运输公司的职员来说,可能他会在一张与他没有任何瓜葛的发票上发现有差错;而对于一个主管过磅称秤的小职员而言,也许他会因为怀疑计量工具的准确性而提出质疑并进行修正,从而为公司挽回巨额的损失,尽管计量工具的准确性属于总机械师的职责范围。对于一个送信的小伙子来说,他可能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让他的客户满意而做一些远远超出他职责范围之外的事情,但这也许会为他未来能够得到提拔与晋升撒下希望的种子。社会服务的职位不分高低,无论你身处哪一行哪一业,都不要因为自己的职位低微卑贱或者是自己身居高位而放弃追求前进。任何有能力有抱负的青年都应当时刻准备着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是值得肩负更大的使命的。同样不能忽视的是,要显示出你坚定的决心,决心力争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如果有一天在你自己的部门之内,你的上司吩咐你去完成一项任务或是让你传达某些命令和指示,而你却发现这样做会大大不利于公司的利益,那么你的机会就来了。理直气壮地站起来,说出你的想法。大胆地说出来,并将你的道理和原因头头是道地分析出来,让你的上司明白,当他的意志与命令在其他事情上畅通无阻之时,在他以为你们在刻板地执行他的命令、昏昏欲睡之时,你一直都在斟酌考虑,考虑怎样才能够更好地维护公司的利益,维护他的利益。你的道理也许是对的,也许是错的。无论是对与错,你已经赢得通向成功的第一个必要条件,因为你已经引起了你的上司的注意。你的上司就会意识到,这个人不是一个单纯为了薪水而兢兢业业劳作的机器,而是一个能动的人;他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雇员,仅仅满足于付出大把的劳动时间又因此而拿到高额的薪水回报,而是一个乐于工作之外也处处留心,不停地钻研自己业务的人。像这样的一个职员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上司的青睐,上司会留心观察你,对你的表现颔首称赞。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上司会就你的职责范围之内的业务征求你的意见和建议,而你给出的建议如果十分合理可行的话,上司可能就一些超出你职责范围之外的问题征求你的建议。这就意味着一种合作关系正在逐渐形成。即便这种合作关系不是与你的上司之间,也会是在你与其他的人之间的一种合作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你的一只脚已经踏上了向上攀登的梯子的第一级,你是否能够沿着梯子一步一步往上攀登就在于你自己了。
你可能经常会听到一句别人常说的道理:“如果你没有完成上司的任务,最好的办法是循规蹈矩,乖乖的听从他的命令。”我要告诉你的是,这样做是错误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和做法。在你前进的路上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没有必须遵守的规则不可以打破。要为维护上司的利益而勇于不断地违背上司命令。一个人如果不能够勇于时时打破原有的陈规旧俗和条条框框,勇于制定新的规则,他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非凡的人。固有的规则与条条框框只适合那些没有远大志向的庸人,你要时刻记得你是注定要成为别人上司的人,你要注定成为一个发出命令的人,成为一个不遵循别人指定的规则、不遵守别人命令的人。一旦你确信你所做的决定将有利于维护你公司的利益和你的老板的利益,确信你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确信你会勇于也乐于承担责任的话,你就不要再犹豫彷徨,徘徊不定,放手去做吧。只有你确信你所在部门的业务比你老板所经营的要远远好得多的时候,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合作伙伴。一旦你有机会单独采取独立行动,就要积极地、不遗余力地向他展示出你的才华与能力将会给公司带来什么样的利益与好处,而且要告诉你的上司,你早就预料到了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向他证明他发出的指示与命令是多么的愚蠢和错误。尽你最大所能超越你的上司,而且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到这一点。如果他是一个合格的上司的话,他就不会讨厌或是反对你的做法;如果他阻挠你这样做的话,他就不值得你再为他效劳——尽早立刻离开他,哪怕会有一点暂时的牺牲和损失也在所不惜。然后去寻找一个真正能够欣赏你的才华的上司。在卡耐基公司里,我们年轻的合作伙伴们就是这样来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才华,赢得自己前进的动力的。他们向我们展示出的比我们对于自己所要做的事情和所要求的结果所知晓的,几乎要多出一半。他们其中有些人在某些情况下的做法是如此的果断和勇敢,看起来似乎不是我而是他们拥有这家公司,而我则像一个愚昧无知、傲慢十足的纽约人一样对着自己其实一窍不通的事情指手画脚。当然了,他们现在就不会像原来那样手脚受到很大束缚了,因为他们现在已经成为了真正的老板和上司,因为他们正是我们公司需求的那一类人才。
未来的合作伙伴,未来的百万富翁脸上都没有什么明显的标志,也没有什么能够显示他们将来一定是高人一等的人。但是,这些人一定是那些进项与收入永远大于消费与支出的人。这样的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积蓄自己的钱,可以说,在他刚刚开始赚第一分钱的时候他就开始存钱了。无论你能够存起来的钱有多么的少,也要坚持把它存起来。然后开始谨慎地进行投资。你不一定非得把这些钱投资在证券上,但是你所投资的方面必须是你有足够的理由认为你这笔钱在此所进行的投资是有极好的回报的。要记住,永远不要冒险地把钱当作赌注一样压在赌博上。终会有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出现在你的面前,你可以大胆地进行投资了。你积蓄的那一丁点儿钱可能由此为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所带来的结果可能是你所始料不及的,它所带来的回报甚至会让你大吃一惊。商业投资者一般都十分信任能够节约自己每一分钱的年轻人。因为你一点一滴的积蓄可能由此而产生的结果是你会赢得100美元,而有了这100美元,冥冥之中那点石成金的迈达斯国王就会帮助你赢得1000美元,而你的这1000美元就会又生成5000美元,你最初那少得可怜的资本就这样不断的发展壮大起来。你的上司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你为他赚取的那些有限的资本财富,而是一个像你这样能够证明自己是一个有商业潜质的人,因为你有创造资本财富的习惯。而以各种可能创造资本财富的最佳方式里面,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调整你的这种习惯适应他的方式。先生们,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由于你所积蓄的第一个100美元而产生的。所以,现在就行动起来,积蓄点什么吧。未来的百万富翁是那些能够像蜜蜂一样善于从不同的花朵上采集花粉来酿造蜂蜜的人。
当然,我们还要看到,我们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积蓄钱财和资本,我们应当有比这更高更远大的目标。将单纯地获取财富和资本作为最终的目标是极端可耻的。让我这样来想吧,你不停地积蓄自己的财富和资本,不停地渴求更多的财富,这只能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作为一种目的。你可以通过这种手段和方式来积蓄财富,从而为你同时代的同胞们做一点有益的事情。但有一条规则要时刻牢记,时刻遵循,那就是,永远不要让你的支出大于你的收入。
你可能年复一年的在一个低等的职位上徘徊,于是你就开始变得不耐烦起来,或者变得消沉低落,感觉倍受冷落打击。毋庸置疑,在目前这样一个商业吸引着越来越多人注意的社会环境里,对于一个没有任何货币资本的年轻人来说,要开创他自己的事业是极其艰难的,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必须有巨额资本才能够立足的大都市里,其困难程度就又加深了一步。然而,我仍然想告诉你们,有一点你们会感到振奋鼓舞,那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像美国一样能够让所有精力充沛、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有机会充分地展示自己,奋力地向上攀登,也没有哪一个城市能够像美国的城市一样能够给雄心勃勃的青年在最高层留有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可以这么说,即使市场的需求只是精明强干的一流书店管理员,这也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在此请大家注意我所使用的形容词)这里的供求关系从来就没有平衡过。年轻人总是在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在不停地抱怨说,他们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当时的情况十分地特别,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不可能的。甚至根据一些人的说法,他们从来都没有碰到过一个机会。可是,我要说,这纯粹是一派胡言。从来不可能有这样的年轻人,只要他曾经有过工作的经历,曾经受雇于某一家公司的话。在他的生活中就不可能从来都没有任何一丁点的机会,也不可能从来就没有碰到过一个极好的时机。事实上,任何一个人在他踏入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就在他的顶头上司头脑中留下了一个印象,上司就会对他进行评价。等过一段时间,如果这个年轻人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的话,公司的董事会就会对他进行全面的评估,反复地权衡分析他是否有能力,是否诚实可靠。他的习惯、他的关系、他的品行以及他的性格脾气都会在评估分析的范围之内。如果说这个年轻人从来就没有过任何的机会,那只能说明经过他的上司与老板一再的分析与评价,发现他缺乏必要的素质与能力,认为他不值得公司与他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因为他们通过这个年轻人的一些令人讨厌的行为举止、还有习惯和社会关系看出了这一点,而这个年轻人却以为自己的上司非常的愚蠢,没有看到这些。
还有一类年轻人,他们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自己的上司总是提拔那些他偏爱的人或者是与他有关系的人。他们还振振有辞地说自己的上司不喜欢比自己更聪明更能干更有能力的人,他们总是设法挫败那些雄心勃勃的年轻人的锐气,看到这些年轻人在自己的手下乖乖听命时便得意洋洋。其实根本不会存在这样的事情。事实正相反,再没有比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填补职位空缺更让人心焦的事情了,也没有人会比老板更加渴望能够找到这样的人了。目前在匹茨堡没有一家公司不是在到处不停地寻求商业奇才,他们会告诉你说目前市场上始终都最为缺乏的商品就是这样的人力资源。智慧与才华永远都是大受欢迎的,你要埋下这样的种子等待它生根发芽,不断的成长。因为这样的一种商品无论你积蓄多少,在哪儿都会有最好的市场。不要将你的智慧与才华这些商品囤积,你能够卖出的智慧与才华越多,你就能够索要的价格就会越高。与种植燕麦相比,它们可能不会像燕麦一样,永远都会保证你大丰收,但是它们比起种植燕麦的优点来就是你永远都不用为找不到市场而发愁。在碰到任何生意的时候,只要是合法的,你都要毫不犹豫的放手去做,因为当时在美国没有什么生意可做。不要考虑结果是什么,也许你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精力。而这样的生意结果也许是这个勤勉能干的人付出了自己所有的资本都没有得到任何的回报。各行各业都会有自己的萧条时期,都会有特定的衰落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制造商和贸易商都会经受严峻的考验。在这个时期内,工厂要照常运转,即使不能赢利,甚至是在亏损生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整个公司和工厂的员工得以保住工作饭碗,使他们能够齐心协力,让自己的产品始终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从另一方面说,任何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的制造业和贸易最终也应该是赢利的,前提是你能够合理经营。
接下来我要说的就是成功的首要条件了,这是最大的秘密所在:将你所有的精力、所有的思想、还有所有的资金都集中投入到你所从事的一件事情上去。你开始在某一个行业中起步,慢慢的努力在这一行业中站稳脚跟,然后奋力地向前,争取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你要听取并接受每一种可能有利于改进自己完善自己的方法,使用最先进的机器,尽你最大可能了解你所从事的这一行业,争取做到了如指掌。
有些人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分散了自己的资金,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同时也分散了自己的精力。他们将自己的资金或是投资在这里或者投资在那里,要么投资在这一方面,要么投资在那一方面,将自己的投资搞得到处都是。人们常说“不要把你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句话完全不对。我要告诉你们的是,要把你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且要紧紧地盯住这个篮子。要四处看一看,不时地保持警惕。这样做的人很少会失败,因为要看住一个篮子或者是挎着一个篮子都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在我们这个国家中人们却经常是尽力挎着好几个篮子,结果却打碎了大部分的鸡蛋。想一想吧,如果一个人要挎三个盛鸡蛋的篮子的话,他就得把一个篮子放在头上,而这个篮子在头顶上会很容易摇摇晃晃,他走起路来就极有可能摔跤。现在许多美国商业界人士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他们没有将自己的精力与资金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
我再总结一下我刚才所讲到的几点: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向着最高处攀登;一定不要去酒吧喝酒;不要去沾烈性酒,如果非要喝的话那只能是在你吃饭的时候;永远不要投机;不要批准使用超过你现金余额的钱;把公司的利益看作是你的利益;要为维护上司利益勇于不断地违背上司命令;集中所有的精力与资金干好一件事情;将你所有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并且要紧紧地盯住它;让你的消费与支出永远都低于你的进项与收入;最后一点,要有耐心,不要迫不及待,不要焦躁不安,因为正如爱默生所说的那样:“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人能够欺骗你,将你阻挡在成功之外。”
对于那些生来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我想向他们表示祝贺。因为他们出生在一个令人荣耀的境地,这种环境注定了他们必须孜孜以求、不懈地努力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处境,才能够出人头地。对于一个年轻人而言,他要挎的最重的篮子莫过于一个盛满了各种证券的篮子。他通常会让这个篮子压得摇摇晃晃、站立不稳。在我们的这个城市里有无数的青年,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拼搏,站在了最优秀的人群前列,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他们无愧于授予他们的所有荣誉。而大部分富豪的子孙们却难以抵制住先辈留给他们的一大笔财富的诱惑,沦落为对社会没有任何价值的寄生虫。如果我能够选择的话,我宁愿给一个年轻人留下一些磨难让他去承受、去磨砺,而不是留给他万能的金钱,让金钱成为他的负担和重压。值得你们害怕的竞争对手不是来自这个富有的阶层,不是你的那些富有的合作伙伴的后代子孙们,你要时刻警惕的竞争对手是那些来自于贫穷家庭的贫穷的青年们,那些比你还要贫穷的青年人,他们的父母亲甚至没有能力负担他们在这个学院里上一门课的费用,而你们却拥有这个能够让你们在自己的同类中有了立于前排的决定性优势。你们要重视这些看来不可能在你这一个职位上向你挑战或者超越你的年轻人。不要轻视那些从普通的学校里走出来,一头扎进工作中的年轻人,也不要轻视那些在办公室里干诸如端茶扫地一类最低等活的年轻人,他很可能就是一匹黑马,你最好还是密切的注意他,终有一天他会向你挑战的。
安德鲁•卡耐基(1835-1919)
简介
安德鲁•卡耐基出生于苏格兰,12岁的时候他跟随他的家庭一起移居到了美国。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一个举止傲慢,容易冲动,为人热情、忠诚而又精明的理想主义者”。他最初当了一名锭子工,每周的薪水只有1.2美元。在16岁的时候,他成为宾夕法尼亚州铁路上的一名电报员,在那里他一呆就是12年。此后他投入自己所有的资产建立凯斯通桥梁工程公司,并极具眼光地展望到钢铁桥梁业具有不可限量的前景。于是他开始专门致力于钢铁生产行业,成为美国的钢铁大王。后来他还收购了一家石油公司、一条铁路,并购买了大量的汽船。在1901年的时候,他将自己建立的卡耐基钢铁公司以2.5亿美元的价格卖掉,此时卡耐基钢铁公司生产的钢铁已经占全美钢铁销售总量的25%。
卡耐基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周围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他曾经为自己的墓碑写过墓志铭,在上面他是这样写的:“这儿躺着的是一个这样的人,他深谙如何将自己周围的人变得比他自己更加聪明。”无论是在他生前还是在他死后,人们对他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有的人称他为暴君,而有的人则称他为圣人。作为一个商人,卡耐基对于与竞争对手进行谈判协商的概念是对方必须完全妥协。而作为一个雇主,他则挖空心思地从工人身上赚取每一分能够落到自己腰包里的钱,而他给工人与雇员的工资简直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大钱你别要,小钱要归我。在1892年霍穆斯德钢铁工人大罢工时,卡耐基远在苏格兰,但他雇佣了300名平克顿警卫,试图镇压工人的罢工。这场劳资间的冲突最终发展成为血腥的武装冲突,在卡耐基的历史上留下了极其不光彩的一页。
尽管如此,许多人仍然把卡耐基看作是一位圣人,因为在他临死前他将3.25亿美元捐献给了慈善机构,捐助了7000个教会机构。卡耐基同洛克菲勒两个人是美国最早赞助慈善事业的人。同时,卡耐基十分关注青少年教育事业。他不仅捐助了大量的图书馆和高等学府,而且亲自积极地著书立说,就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本篇“通往商业成功的道路”是他在匹茨堡加里工商大学发表的一篇演说稿。在这篇犀利尖刻的演讲稿中,卡耐基阐述了他提出的著名的理论:“为维护上司利益勇于不断地违背上司命令。”同时在这篇文章中他还着重强调了独立采取行动的重要性。
The Road to Business Success
Andrew Carnegie
I can give you the secret. It lies mainly in this. Instead of the question, “What must I do for my employer?”substitute“What can I do?”Faithful and conscientious discharge of the duties assigned you is all very well, but the verdict in such cases generally is that you perform your present duties so well that you had better continue performing them. Now, young gentlemen, this will not do. It will not do for the coming partners.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beyond this. We make Clerks, Bookkeepers, Treasurers, Bank Tellers of this class, and there they remain to the end of the chapter. The rising man must do something exceptional, and beyond the range of his special department. HE MUST ATTRACT ATTENTION. A shipping clerk, he may do so by discovering in an invoice and error with which he has nothing to do, and which has escaped the attention of the proper party. If a weighing clerk, he may save for the firm by doubting the adjustment of the scales and having them corrected, even if this be the province of the master mechanic. If a messenger boy, even he can lay the seed of promotion by going beyond the letter of his instructions in order to secure the desired reply. There is no service so low and simple, neither any so high, in which the young man of ability and willing disposition cannot readily and almost daily prove himself capable of greater trust and usefulness, and, what is equally important, show his invincible determination to rise. Some day, in your own department, you will be directed to do or say something which you know will prove disadvantageous to the interest of the firm. Here is your chance. Stand up like a man and say so. Say it boldly, and give your reasons, and thus prove to your employer that, while his thoughts have been engaged upon other matters, you have been studying during hours when perhaps he thought you asleep, how to advance his interests. You may be right or you may be wrong, but in either case you have gained the first condition of success. You have attracted attention. Your employer has found that he has not a mere hireling in his service, but a man; not one who is content to give so many hours of work for so many dollars in return, but one who devotes his spare hours and constant thoughts to the business. Such an employe must perforce be thought of, and thought of kindly and well. It will not be long before his advice is asked in his special branch, and if the advice given be sound, it will soon be asked and taken upon questions of broader bearing. This means partnership; if not with present employers then with others. Your foot, in such a case, is upon the ladder; the amount of climbing done depends entirely upon yourself.
One false axiom you will often hear, which I wish to guard you against:“Obey orders if you break owners.” Don’t you do it. This is no rule for you to follow. Always break orders to save owners. There never was a great character who did not sometimes smash the routine regulations and make new ones for himself. The rule is only suitable for such as have no aspirations, and you have not forgotten that you are destined to be owners and to make orders and break order. Do not hesitate to do it whenever you are sure the interests of your employer will be thereby promoted and when you are so sure of the result that you willing to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You will never be a partner unless you know the business of your department far better than the owners possibly can. When called to account for your independent action, show him the result of your genius, and tell him that you knew that it would be so; show him how mistaken the orders were. Boss your boss just as soon as you can; try it on early. There is nothing he will like so well if he is the right kind of boss; if he is not, he is not the man for you to remain with-leave him whenever you can, even at a present sacrifice, and find one capable of discerning genius. Our young partners in the Carnegie firm have won their spurs by showing that we did not know half as well what was wanted as they did. Some of them have acted upon occasion with me as if they owned the firm and I was but some airy New Yorker presuming to advise upon what I knew very little about. Well, they are not interfered with much now. They were the true bosses--the very men we were looking for.
There is one sure mark of the coming partner, the future millionaire; his revenues always exceed his expenditures. He begins to save early, almost as soon as he begins to earn. No matter how little it may be possible to save, save that little. Invest it securely, not necessarily in bonds, but in anything which you have good reason to believe will be profitable, but no gambling with it, remember. A rare chance will soon present itself for investment. The little you have saved will prove the basis for an amount of credit utterly surprising to you. Capitalists trust the saving young man. For every hundred dollars you can produce as the result of hard-won savings, Midas, in search of a partner, will lend or credit a thousand; for every thousand, fifty thousand. It is not capital that your seniors require, it is the man who has proved that he has the business habits which create capital, and to create it in the best of all possible ways, as far as self-discipline is concerned, is, by adjusting his habits to his means. Gentlemen, it is the first hundred dollars saved which tells. Begin at once to lay up something. The bee predominates in the future millionaire.
Of course there are better, higher aims than saving. As an end, the acquisition of wealth is ignoble in the extreme; I assume that you save and long for wealth only as a means of enabling you the better to do some good in your day and generation. Make a note of this essential rule: Expenditure always within income.
You may grow impatient, or become discouraged when year by year you float on in subordinate position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it is becoming harder and harder as business gravitates more and more to immense concerns, for a young man without capital to get a start for himself, and in this city especially where large capital is essential, it is unusually difficult. Still, let me tell you for your encouragement that there is no country in the world where able and energetic young men can so readily rise as this, nor any city where there is more room at the top. It has been impossible to meet the demand for capable, first-class bookkeepers (mark the adjectives), the supply has never been equal to the demand. Young men give all kinds of reasons why in their cases failure was clearly attributable to exceptional circumstances which render success impossible. Some never had a chance, according to their own story. This is simply nonsense. No young man ever lived who had not a chance, and a splendid chance, too, if he ever was employed at all. He is assayed in the mind of his immediate superior, from the day he begins work, and after a time if he has merit, he is assayed in the council chamber of the firm. His ability, honesty, habits, associations, temper, disposition all these are weighed and analysed. The young man who never had a chance is the same young man who has been canvassed over and over again by his superiors, and found destitute of necessary qualifications, or is deemed unworthy of closer relations with the firm, owing to some objectionable act, habit, or association, of which he thought his employers ignorant.
Another class of young men attribute their failure to employers having relations or favourites whom they advanced unfairly. They also insist that their employers disliked brighter intelligences than their own, and were disposed to discourage aspiring genius, and delighted in keeping young men down. There is nothing in this. On the contrary, there is no one suffering so much for lack of the right man in the right place, nor so anxious to find him as the owner. There is not a firm in Pittsburg today which is not in the constant search for business ability, and every one of them will tell you that there is no article in the market at all times so scarce. There is always a boom in brains, cultivate that crop, for if you grow any amount of that commodity here is your best market and you cannot overstock it, and the more brains you have to sell, the higher price you can exact. They are not quite so sure a crop as wild oats, which never fail to produce a bountiful harvest, but they have the advantage over these in always finding a market. Do not hesitate to engage in any legitimate business, for there is no business in America, I do not care what, which will not yield a fair profit if it receive the unremitting, exclusive attention, and all the capital of capable and industrious men. Every business will have its season of depression-years always come during which the manufacturers and merchants of the city are severely tried-years when mills must be run, not for profit, but at a loss, that the organization and men may be kept together and emp1oyed, and the concern may keep its products in the market. But on the other hand, every legitimate business producing or dealing in an article which man requires is bound in time to be fairly Profitable if Properly conducted.
And here is the prime condition of success, the great secret: concentrate your energy, thought, and capital exclusively upon the business in which you are engaged Having begun in one line, resolve to fight it out on that line, to lead in it; adopt every improvement, have the be the best machinery, and know the most about it.
The concerns which fail are those which have scattered their capital, which means that they have scattered their brains also. They have investments in this, or that, or the other, 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 "Don't put all your eggs in one basket" is all wrong, I tell you "put all your eggs in one basket and then watch that basket. " Look round you and take notice; men who do that do not often fail. It is easy to watch and carry the one basket, It is trying to carry too many baskets that breaks most eggs in this country. He who carries three baskets must put one on his head, which is apt to tumble and trip him up. One fault of the American businessman is lack of concentration.
To summarize what I have said: Aim for the highest; never enter a bar-room; do not touch liquor, or if at all only at meals; never speculate; never indorse beyond your surplus cash fund; make the firm's interest yours; break orders always to save owners; concentrate; put all your eggs in one basket, and watch that basket; expenditure always within revenue; lastly be not impatient, for, as Emerson says, "no one can cheat you out of ultimate success but yourselves. "
I congratulate poor young men upon being born to that ancient and honourable degree which renders it necessary that they should devote themselves to hard work. A basketful of bonds is the heaviest basket a young man ever had to carry. He generally gets to staggering under it. We have in this city creditable instances of such young men, who have pressed to the front rank of our best and most useful citizens. These deserve great credit. But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sons of rich men are unable to resist the temptations to which wealth subjects them, and sink to unworthy lives. I would almost as soon leave a young man a curse, as burden him with the almighty dollar. It is not from this class you have rivalry to fear. The partner's sons will not trouble you much, but look out that some boys poorer, much poorer than yourselves, whose parents cannot afford to give them the advantages of a course in this institute, advantages which should give you a decided lead in the race-look out that such boys do not challenge you at the post and pass you at the grand stand. Look out for the boy who has to plunge into work direct from the common school and who begins by sweeping out the office. He is the probable dark horse that you had better watch.
ANDREW CARNEGIE 1835-1919
Carnegie, who has been characterized as “impulsive, haughty, idealistic, warm, loyal, and shrewd”, was born in Scotland and immigrated with his family to the United States when he was 12 years old. His first job was as a bobbin boy, earning $1.20 a week. At 16 Carnegie became a telegraph operator for the Pennsylvania Railroad, where he stayed for 12 years. He then struck out on his own and started the Keystone Bridge Works, envisioning the need for steel bridges. Eventually, Carnegie concentrated on steel production, later buying an oil company, a railroad, and steamships. When he sold the Carnegie steel Company for $250 million in 1901, it accounted for 25 percent of all steel sold in the United States.
Carnegie attributed much of his success to the men around him. At one point he wrote an epitaph for his grave that read, “Here lies one who knew how to get around him men cleverer than himself. ”In life and in death, Andrew Carnegie has been called both a tyrant and a saint. As a businessman, Carnegie’s idea of conciliation with competitors was their complete surrender to his demands. As an employer, he squeezed all that he could from his employees, offering them wage packages that in effect amounted to “tails I win, heads you lose”. During the Homestead Steel Workers’ strike of 1892, Carnegie remained at a safe distance in Scotland while 300 Pinkerton guards were hired in an attempt to crush the workers. The conflict ended in a bloody battle and remains a black mark on Carnegie’s legacy.
However, Carnegie was considered a saint for giving away more than $325 million to charitable causes before his death, including 7, 000 church organs. Carnegie, along with john D. Rockefeller, was the first to make a big business of philanthropy. He also cared deeply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th; therefore, he not only endowed libraries and universities, but also actively wrote and spoke on social issues. The Road to Business Success is from and address given to the students of Curry Commercial College, Pittsburgh. In this poignant speech, he elaborates on his famous axiom, “Always break orders to save owners,”and discusses 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independent action.
星期二, 九月 18, 2007
星期日, 九月 09, 2007
红顶商人胡雪岩
高阳:
《胡雪岩》三部曲的写作过程,跟小女的年龄相仿佛。
在这十余年之间,台湾经济发展的情势,使得我在写作中途,不断产生新的感慨。
其中最深刻的是:
第一,胡雪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当英国瓦特发明蒸汽机,导致工业革命后,手工业之将没落是时间的问题。胡雪岩非见不及此,但为了维持广大江南农村养蚕人家的生计,不愿改弦易辙;亦不甘屈服于西洋资本主义国家雄厚的经济力量之下,因而在反垄断的狐军奋斗之下,导致了周转不灵的困境。
胡雪岩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资本家;如果在现代一定会获得政府的支持,但当时的当政者并无此种意识。所以他的失败,可说是时代的悲剧。
第二,胡雪岩失败后,态度光明磊落,不愧为我乡的“杭铁头”。看到近年来不断发生的经济犯罪事件,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从胡雪岩身上记取若干警惕与感化?
第三个浓重的感慨,胡雪岩是李鸿章与左宗棠争夺政治权力、争议发展路线下的牺牲者。从事投资,要看投资环境,而其间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政治稳定。这应该是拙作的另一个始料所不及的贡献。
下文节选自《胡雪岩全集》
1.有事不可怕事者,是要沉得住气,气稳则心定,心定则神闲,死棋肚里才会出仙着。大致古今律法,不论如何细密,总有漏洞,事理也是一样,有时道理不通,大家习焉不察,也就过去了,而看来不可思议之事,细想一想竟是道理极通,无可驳诘。所以只要心定神闲,想得广、想得透,蹈瑕乘隙,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亦并不难。
2.凡是忠厚老实的人,都喜欢别人向他请教,而他自己亦往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胡雪岩会说话,更会听话,不管那人是如何地语言无味,他能一本正经,两眼注视,仿佛听得极感兴味似地,同时,他也真的是在听,紧要关头补充一两语。引申一两义,使得滔滔不绝者,有莫逆于心之快,自然觉得投机而成至交。
3.世上随便什么事,都有两面,这一面占了便宜,那一面就要吃亏。做生意更是如此,买卖双方,一进一出,天生是敌对的,有时候买进占便宜,有时候卖出占便宜,会做生意的人,就是要两面占它的便宜,涨到差不多了,卖出,跌到差不多了,买进,这就是两面占便宜。”
4.做生意怎么样的精明,十三档算盘,盘进盘出,丝毫不漏,这算不得什么!顶要紧的是眼光,生意做得越大,眼光越要放得远,做小生意的,譬如说,今年天气热得早,看样子这个夏天会很长,早早多进些蒲扇摆在那里,这也是眼光。做大生意的眼光,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 国,就能做外国的生意。
5.眼光要放远些,在目前留些交情,将来才有见面的余地。
6.这样转上念头,便觉得河上秋风,吹到身上格外冷了。推开算盘,独对孤灯,思前想后,生出无限警惕。他告诉自己,不要自恃脑筋快、手腕活,毫无顾忌地把场面拉开来,一个人的精力到底有限,有个顾不到,就会出漏洞,而漏洞会很快地越扯越大,等到发觉,往往已不可收拾。 7.不要紧!你只要多用心思,凡事想停当了去做,就冒点风险也不要紧。不冒风险的生意,人人会做,如何能够出头?
8.“人生在世,不为利,就为名。做生意也是一样,冒险值得不值得,就看你两佯当中能不能占一样?”胡雪岩停了一下指着帐簿说,“譬如这笔放款,我知道此人是个米商,借了钱去做生意,你就要弄弄清楚,他的米是运到什么地方?运到不曾失守的地方,不要紧,运到长毛那里,这笔放款就不能做!为啥呢,万一这笔帐放倒了,外面说起来是:哪个要你去帮长毛?倒帐活该!这一来名利两失,自然犯不着冒险。” “我懂了!”刘庆生深深点头,“凡事总要有个退步。即使出了事,也能够在台面上说得过去。” “对啊!庆生,”胡雪岩拍着他的肩说,“你完全懂了!我们的生意,不管是啥,都是这个宗旨,万一失手,有话好说。这样子,别人能够原谅你,就还有从头来起的机会,虽败不倒!”
9.大人物分两种,一种喜欢先意承志,事事先替他想到,一种是喜欢用不测之威,不愿意别人知道他的心思。
10.你说现在是出人才的时世,我相信!乱世故事,不必讲资格例规,人才容易出头。再有一层,你到过上海,跟洋人打交道,就晓得了,洋人实在有洋人的长处,不管你说他狡猾也好,寡情薄义也好,有一点我们及人家不来,人家丁是丁、卯是卯,你说得对,他一定服你,自己会认错。不象我们,明明晓得这件事锗了,不肯承认,仿佛认了错,就失掉了天朝大国的面子。象洋人那样,不会埋没你的好处,做事就有劲了,才气也容易发挥了。凡是有才气的人,都是喜欢做事的,不一定为自己打算。所以光是高官厚禄,不见得能出人才,只出旗人对皇上自称的‘奴才’!”
精彩语言辑录
△我是天从人愿,赌博一生,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如履薄冰。
△一个人不能靠运气,运气一时,总要自求上进。
△无事不可生事,有事不要怕事。
△一切都是假的,靠自己是真的,人缘也是靠自己。
△做事不能光讲感情,要讲事情利害。
△有本事,还要有机会,机会就是运气。
△我是一双手起来的,到头来仍旧是一双手,不输。
△做大生意的眼光,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个省,就能做一个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国外,就能做国外的生意。
星期六, 八月 18, 2007
《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 (1789年《人权宣言》)
组成国民议会之法国人代表认为,无视、遗忘或蔑视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以便本宣言可以经常呈现在社会各个成员之前,使他们不断地想到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以便立法权的决议和行政权的决定能随时和整个政治机构的目标两相比较,从而能更加受到他们的尊重;以便公民们今后以简单而无可争辩的原则为根据的那些要求能确保宪法与全体幸福之维护。因此,国民议会在上帝面前并在他的庇护之下确认并宣布下述的人与公民的权利:
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除了依据公共利益而出现的社会差别外,其他社会差别,一概不能成立。
第二条
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即自由、财产、安全及反抗压迫。
第三条
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第四条
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各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此等限制仅得由法律规定之。
第五条
法律仅有权禁止有害于社会的行为。凡未经法律禁止的行为即不得受到妨碍,而且任何人都不得被迫从事法律所未规定的行为。
第六条
法律是公共意识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不得有其他差别。
第七条
除非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并按照法律所指示的手续,不得控告、逮捕或拘留任何人。凡动议、发布、执行或令人执行专断命令者应受处罚;但根据法律而被传唤或被扣押的公民应当立即服从;抗拒则构成犯罪。
第八条
法律只应规定确实需要和显然不可少的刑罚,而且除非根据在犯法前已经制定和公布的且系依法施行的法律以外,不得处罚任何人。
第九条
任何人在其未被宣告为犯罪以前应被推定为无罪,即使认为必须予以逮捕,但为扣留其人身所不需要的各种残酷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第十条
意见的发表只要不扰乱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秩序,任何人都不得因其意见、甚至信教的意见而遭受干涉。
第十一条
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
第十二条
人权的保障需要有武装的力量;因此,这种力量是为了全体的利益而不是为了此种力量的受任人的个人利益而设立的。
第十三条
为了武装力量的维持和行政管理的支出,公共赋税就成为必不可少的;赋税应在全体公民之间按其能力作平等的分摊。
第十四条
所有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由其代表来确定赋税的必要性,自由地加以认可,注意其用途,决定税额、税率、客体、征收方式和时期。
第十五条
社会有权要求机关公务人员报告其工作。
第十六条
凡个人权利无切实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
第十七条
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除非当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所显然必需时,且在公平而预先赔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
法国人权宣言--【英文版】
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 and of the Citizen(1789)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French people, organized as a National Assembly, believing that the ignorance, neglect, or contempt of the rights of man are the sole cause of public calamities and of the corruption of governments, have determined to set forth in a solemn declaration the natural, unalienable, and sacred rights of man, in order that this declaration, being constantly before all the members of the Social body, shall remind them continually of their rights and duties; in order that the acts of the legislative power, as well as those of the executive power, may be compared at any moment with the objects and purposes of all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may thus be more respected, and, lastly, in order that the grievances of the citizens, based hereafter upon simple and incontestable principles, shall tend to the maintenance of the constitution and redound to the happiness of all.
Therefore the National Assembly recognizes and proclaims, in the presence an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Supreme Being, the following rights of man and of the citizen:
Articles:
1、Men are born and remain free and equal in rights. Social distinctions may be founded only upon the general good.
2、The aim of all political association is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natural and imprescriptible rights of man. These rights are liberty, property, security, and resistance to oppression.
3、The principle of all sovereignty resides essentially in the nation. No body nor individual may exercise any authority which does not proceed directly from the nation.
4、Liberty consists in the freedom to do everything which injures no one else; hence the exercise of the natural rights of each man has no limits except those which assure to the other members of the society the enjoyment of the same rights. These limits can only be determined by law.
5、Law can only prohibit such actions as are hurtful to society. Nothing may be prevented which is not forbidden by law, and no one may be forced to do anything not provided for by law.
6、Law is the expression of the general will. Every citizen has a right to participate personally, or through his representative, in its foundation. It must be the same for all, whether it protects or punishes. All citizens, being equal in the eyes of the law, are equally eligible to all dignities and to all public positions and occupations, according to their abilities, and without distinction except that of their virtues and talents.
7、No person shall be accused, arrested, or imprisoned except in the cases and according to the forms prescribed by law. Any one soliciting, transmitting, executing, or causing to be executed, any arbitrary order, shall be punished. But any citizen summoned or arrested in virtue of the law shall submit without delay, as resistance constitutes an offense.
8、The law shall provide for such punishments only as are strictly and obviously necessary, and no one shall suffer punishment except it be legally inflicted in virtue of a law passed and promulgated before the commission of the offense.
9、As all persons are held innocent until they shall have been declared guilty, if arrest shall be deemed indispensable, all harshness not essential to the securing of the prisoner's person shall be severely repressed by law.
10、No one shall be disquieted on account of his opinions, including his religious views, provided their manifestation does not disturb the public order established by law.
11、The fre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and opinions is one of the most precious of the rights of man. Every citizen may, accordingly, speak, write, and print with freedom, but shall be responsible for such abuses of this freedom as shall be defined by law.
12、The security of the rights of man and of the citizen requires public military forces. These forces are, therefore, established for the good of all and not for the personal advantage of those to whom they shall be intrusted.
13、A common contribution is essential for the maintenance of the public forces and for the cost of administration. This should be equitably distributed among all the citizens in proportion to their means.
14、All the citizens have a right to decide, either personally or by their representatives, as to the necessity of the public contribution; to grant this freely; to know to what uses it is put; and to fix the proportion, the mode of assessment and of collection and the duration of the taxes.
15、Society has the right to require of every public agent an account of his administration.
16、A society in which the observance of the law is not assured, nor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 defined, has no constitution at all.
17、Since property is an inviolable and sacred right, no one shall be deprived thereof except where public necessity, legally determined, shall clearly demand it, and then only on condition that the owner shall have been previously and equitably indemnif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