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十二月 28, 2006

中国和日本(摘自《全球通史》)

第十六章 中国和日本

(摘自《全球通史》第三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第十六章)

  了解日本在迅速西方化方面取得成功的真正秘密的历史学家,也掌握着远东近代历史的线索。 ——费正清


  远东是欧亚大陆上最后受到欧洲扩张影响的主要地区。中国和日本之所以在俄国、近东和印度之后才受到这一影响,是由于各种因素。首要的也是最明显的事实是,远东明确地说是欧亚大陆上距欧洲最远的部分。中国和日本并不象俄国和奥斯曼帝国那样与欧洲相邻;它们较之印度在更东和更北面。或许远东这两个国家政治上的团结比地理上的孤立更为重要。欧洲入侵者不能在中国和日本实施分而治之的政策,而这一政策在印度却非常有效。在中国和日本,没有可唆使其反对北京和东京中央政府的独立的地方统治者。而且,由于这两个政府推行强硬的闭关自守政策,这里也没有潜在的第五纵队可让欧洲人利用。日本大批基督教皈依者在17世纪中已被无情地消灭,中日两国与外部世界的贸易也被硬性削减,从而阻止了中、日国内同印度一样的人数颇多的商人阶级的发展,因为中国和日本商人同外国公司的联系多于同本国政府的联系。
  因此,远东这两个国家能将它们同欧洲的联系限制在严格监督下的、仅仅是断断续续的贸易之中。但到19世纪中叶,这一形势发生了突然而剧烈的变化。首先是中国,然后是日本,被迫敞开国门,接受西万的商人、传教士、领事和炮舰。这冲击并不象在印度那样势不可挡;在印度,一个被征服的民族几乎没有机会对外国文化中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挑挑拣拣。但是,这两个远东国家都受到了根本的影响,不过是以完全本同的方式。日本能采纳和利用西方强国的原则,并将它们用于自卫及后来的势力扩张。相形之下,中国却不能以已改变的西方方式重新组织自己。另一方面,中国太大,太具凝聚力,不可能象印度和东南亚国家那样被彻底征服。这样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甚至在此之后的数十年中,中国仍处在动荡不定的状态之中。
一、中国的开放
  4000多年中,中国人在欧亚大陆的最东端发展起一个独特、自治的社会。这一社会同亚洲其他社会一样,以农业而不是商业为基础,由地主和官僚而不是商人和政治家统治。正是这一明显地自给自足、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从属的社会。
  1514年,当葡萄牙人出现在东南海岸附近的海面上时,中国人首次开始了同西方的直接交往。继葡萄牙人之后是荷兰人和英国人,他们也是由海路到达中国;而在北面出现了俄罗斯人,他们最从陆路到达阿穆尔河流域的。中国人坚决避免同所有这些人侵者亲近(见第四章第四节)。他们将贸易关系限制在少数几个港口,拒绝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事实上,中国人对外部世界毫无兴趣。这表现在他们对欧洲和欧洲人一无所知方面。他们几乎不知道欧洲的位置,而且也很少问津。关于欧洲的各个民族,他们完全混淆不清,只是笼统地将他们称为"长鼻子蛮族"。他们认为不需要任何欧洲产品;这一点,乾隆皇帝在1793年给乔治三世的著名的信中曾煞费苦心地加以阐明(见第九章第三节所引)。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英国之所以能率先打开中国的大门,是因为它在印度拥有强大的基地,并控制着诸海洋。英国强行挑起争端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不应忘记,英国人到19世纪中叶几乎已开始相信有一种在世界各地经商的神圣权力,并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国家自由贸易是不合自然规律、应受谴责的。
  促使中、英两国交战的直接问题是鸦片贸易。17世纪,欧洲水手将吸鸦片的恶习传入中国,这一恶习便从各港口迅速蔓延开来。中国人对鸦片的需求解决了英国支付中国产品的货款问题。在此之前,英国人一向不得不主要支付黄金和白银,因为中国人对西方的商品很少感兴趣。但现在,鸦片市场完全改变了贸易差额,而对英国人有利。北京政府曾于1729年和1799年颁布法令,禁止鸦片进口。但这一贸易非常有利可图,以致中国官员接受贿赂,允许走私。到1833年时,这一罪恶的贸易已达年值1500万美元。
  当中国人试图强行禁止鸦片交易时,便爆发了第一次中英战争,即通常所称的鸦片战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事实证明他是一个坚定正直的人。林则徐查封了2万箱价值600万美元的鸦片,并当众予以销毁。这一举动引起的纠纷导致了中国战船与英国战舰的冲突21839年11月,战争爆发了。以后的战争过程清楚地表明了中国人的毫无希望的军事劣势。英国人仅以一支分舰队和数千人便能随意占领一个又一个港口。中国人英勇作战,他们的守卫队常常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但是,英中两国的力量差距比西班牙征服者和阿兹特克人之间的力量差距还要大得多。16至17世纪,欧洲的军舰和大炮已得到巨大发展,而中国人的军事技术仍停留在比阿兹特克人的技术高不了多少的水平上。1842年,北京政府宣布投降,接受了《南京条约》,这是后来蚕食中国大部分主权的长长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的第一个。
  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也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岁入。此外,第二年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任何附加特权。当时,可能双方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条款最终将导致一种复杂局面:外国居住区和租界遍及全国各地,它们全都成为外国政府管辖下的外国城市。
  《南京条约》并未结束中国人和欧洲人之间的摩擦。欧洲人感到很失望,因为通商口岸的开放并没有带来他们所期望的那么大的贸易扩张。他们认为,补救的办法是获得更多的租界。曼彻斯特商会声称:"我们同中国的贸易直到买卖权扩展到我们现在所局限的港口以外的地方,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中国人却认为,这些条约承认的特权太多,因此经常不履行条约所规定的义务。此外,当时欧洲商人和许多声名狼藉的冒险家成群结队地来到通商口岸,这在中国人中激起了强烈的排外情绪。1841年,广东地区张贴了一张布告,以强有力的措词表达了这种感情。在向"难以对付的野蛮的狗和羊"提出抗议之后,布告反问道:"尽管你们已侵入我们的内河……,但你们有什么本领?……除你们的船是坚固的,炮火是猛烈的,火箭是强大的以外,你们还有什么其他本领吗?"然后,布告威胁外国人说,假如他们继续留在中国,结果将是最为可怕的。"如果我们不彻底消灭你们这些猪、狗的话,我们就不是顶天立地的勇敢的中国人。……我们一定要杀了你们,砍掉你们的脑袋,烧死你们。"
  由于双方存在着这样的情绪,1856年再次爆发战争就毫不奇怪了。这次战争的起因是中国官员关押了一艘悬挂英国国旗的中国船只上的中国水手。当北京政府拒绝释放这些水手时,英国人轰炸了广东。法国人以一位法国牧师被杀为借口,也加入了这次战争。英国人的行动因印度爆发兵变而推迟了一段时间。但是,当援兵一到,英法联军如同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一样不可抗拒。1858年6月,中国人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但他们拒绝执行条款,拖延正式批准的时间。英法联军再次发动进攻,1860年占领了首都,迫使中国签订了《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又开放了沿海和内地的几个通商口岸,再次明确并扩大了治外法权,允许在北京设立外国公使馆和在全国各地建立基督教传教团。人们应该回想起,也正是在这时,俄国人趁中国危难之际,通过外交手段获得了阿穆尔河流域和太平洋沿岸的大片领土。(见第十三章第三节)
  中国遭受的第三次失败是最为耻辱的,因为这次是败在邻近小国日本的手下。在本章的后半部分我们将看到,日本人和中国人大不相同,他们已有能力使西方技术适应他们的需要,有能力建立一支有效的军事力量。在达到其他东方国家当时所不能达到的水平之后,日本这时便迫使朝鲜接受一些内容不十分明确的要求。传统上,朝鲜人承认中国的宗主权,但他们还定期向日本纳贡。因此,1894年,当朝鲜为镇压起义请求援助、中国为此向那里派遣一支小部队时,日本人的一支海军分遣队也登陆了。两支军队发生冲突,1894年8月,中日双方正式宣战。中国军队又轻易地被击溃了,1895年4月,北京不得不接受了《马关条约》。条约的条款要求中国赔款,承认朝鲜独立,割让台湾岛、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并再开放四丁通商口岸。欧洲某些强国对在中国出现一个新的租界竞争对手极为不满。因此,俄国、法国和德国联合提出将战略要地辽东半岛归还给中国的要求,日本勉强地接受了这一要求。
  日本人的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这个大帝国在受轻视的、配备以现代战争武器的邻国面前显得十分无能。而且,早几年,欧洲列强趁中国衰弱之际,吞并了传统上承认北京宗主权的边远地区。俄国侵占了阿穆尔河流域、沿海各省,一时还占领了中亚伊犁河地区。法国和英国分别占领了印度支那和缅甸,日本在朝鲜战胜中国、确立了自己的优势,接着又于1910年完全吞并了这个国家。除获得这些领土外,西方国家还将中国本身划分成若干势力范围;在这些势力范围内,列强的政治和经济最高权力得到承认。这样,云南和印度支那边境地区变成了法国的势力范围,广东、长江流域和两者之间的广大地区是英国的势力范围,满洲、山东和福建分别成为俄国、德国和日本的势力范围。
  中国19世纪末的状况同奥斯曼帝国的状况大致相同。正如欧洲列强并吞土耳其从前的从属地区即外多瑙河地区、俄国南部、埃及和北非一样,这些列强也并存了中国从前的从属地区如印度支那、缅甸、朝鲜和阿穆尔河流域。而且,西方对中国帝国其余省份的控制比对奥斯曼帝国其余省份的控制更加直接,更加广泛。欧洲的炮舰可在中国的内河上巡逻,而土耳其人却控制着他们的海峡。当欧洲人在奥斯曼帝国享有治外法权时,他们对土耳其人的宗主权的侵犯从未达到他们在中国各租界、尤其在上海公共租界对中国人的宗主权的侵犯程度,一般说来,欧洲以控制土耳其的相同方式控制了中国,不过这一控制在中国更直接、更广泛。另一方面,中国又不象印度那样被彻底征服和受外国人的直接统治。这一区别的主要原因在于,这时中国无防御能力已变得十分明显,不止一个强国对这个国家感兴趣,因此,没有一个国家拥有英国19世纪早期在印度所享有并利用的那种行动自由权。
  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下面我们将沿着这一过程的轨迹,看看中国人是怎样慢慢地、勉强地试图首先在军事领域,其次在经济领域,再次在社会和文化领域,最后在政治领域仿效西方模式的。
二、军事影响
  中英鸦片战争期间,有位是中国皇帝的亲戚的军事将领想出一个打败西方蛮族的计划。他建议在猴子的背后挂上鞭炮,然后把猴子抛到停泊在岸边的英国军舰的甲板上。这个计划被批准后,19只猴子关在笼子里被带到了中国人的司令部,但却找不到一个敢到英国军舰的射程内去抛猴子的人。
  这一事件反映出19世纪中叶中、西方军事技术方面的奇异的差别。中国总督林则徐曾试图禁止鸦片流入国内,并顶住了英国人的第一次强攻,但他也认识到外国军事力量的优势。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同英国军舰抗衡是不可能的,并断定:"船只、大炮和水军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林则徐决不愿意散布这些观点。"我只请你对此保密",他这样要求他的朋友,"千万不要告诉别人。"
  他不愿意公开这些观点,说明他担心这会在同僚和上司中引起敌对反应。这种担心决不是没有道理的。统治中国的士大夫除少数人外仍然极其厌恶和藐视西方的一切。虽然失败的打击迫使他们采取某些措施,效仿西方的武器和技术,但在实际中他们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官吏们在机械事务方面的无能已无可救药,纵然他们真诚地想模仿西方——从根本上说,他们并不想模仿西方。因而,在1842年到1858年两次战争之间的十几年中,中国面对欧洲扩张主义的挑战几乎没有做什么。
三、经济影响
  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这一词语本身出自儒家经典著作,在19世纪60年代,用来相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文明。在这一点上,中国的领导者这时已准备超越纯军事范畴,广泛地将铁路、轮船航线、机械工厂和应用科学包括在内。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这一"自治"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部分现代化的谬论对中国保守的士大夫来说是明了的,他们因而拒绝全盘西方化。由于他们占中国统治阶级的绝大多数,他们有效地阻止了使中国的经济现代化的企图,正如他们早些时候阻止军事现代化的企图一样。一个由120名穿长袍的学生组成的留学生团的命运可以作为例子说明他们的影响;1872年,中国派这些学生去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的学校学习。为了让中国这些未来的现代化人物准备传统的经典著作的考试——这仍是走上仕途的一个先决条件——这些学生由旧式的中国老师陪伴着。而他们采取的每一项措施都是为了确保同西方的这一前所未有的接触不会玷污这些青年学生的儒家道德。尽管他们采取了周密的预防措施,对从事这一事业的明智与否和必要性还是大为担忧,最后,在学习计划完成之前,保守力量于1881年将整个留学生团召回国。
  类似的态度还妨碍了极少数人的工业化的企图。例如,为了建造轮船,将长江三角洲的稻米运往北方首都,1872年成立了轮船招商局。由于船队需要煤,1878年,天津以北的开平矿务局开局。为了运输这些煤炭,1881年,中国第一条永久性铁路开始使用。这几家企业联合在一起,有很好的经济基础,原本很可能兴旺发达。但是,它们的主管人员按照中国的传统方式,用人处事不是为企业考虑,而是从自己家族出发。他们任命贫穷的亲戚和贪婪的亲信担任各种职务,结果,这些企业负债累累,最后为外国人所控制。
  中国在振兴经济和改建军队方面的失败,必然导致西方与日俱增的渗透和控制。欧洲列强向北京政府提供了许多贷款,但贷款前它们常常施加压力、以准许债权人控制中国部分经济为贷款条件。欧洲列强在中国各港口获取租界是它们施加经济影响的另一手段。最大的租界是上海"公共租界",它已发展成一个独立自主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设有管辖权。这些租界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中国的经济以往一向是自给自足、以田地为基础,但现在,它愈来愈依赖外国人控制的沿海城市,尤其是上海。西方列强除了控制沿岸港口外,还控制了一些大的内河航道,他们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上海到重庆1500哩长的、横穿中国中心的长江中巡逻。实际上,英国海军中有位军官还拥有"长江海军少将"的头衔,这一头衔是颇能说明问题的。
四、社会和文化影响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对西方挑战的反应从军事和经济领域扩大到社会和文化领域。这种扩大反映在中国人选来翻译的西方书籍的类别有了改变。在185O年到1899年这段时期中,中国人所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四比一;1902年到1904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二比一的比例超过了前者;而在1912年到1940年这一时期中,得到翻译的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多两倍。
  这一兴趣转变的一个原因是1894-1895年日本打败了中国,使居统治地位的土大夫阶层的傲慢和自满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另一个原因是西方大规模的、似乎不可抗拒的入侵。中日战争以后的几年中,这种入侵在各个领域都达到很大的规模,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此外,西方在渗透过程中创造了有利于变革的力量和条件。
  外国商业扩大到中国内地,促进了中国商人阶级的发展,他们不久就接管了西方商品的销售。早在1869年,英国一位官员说道:"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后来,中国制造商开始建造火柴厂、面粉厂、纱厂和纺丝厂。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往往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不喜欢欧洲的统治,因为这种统治授与外国商业竞争者以特权。但他们也不太喜欢北京反动的帝国朝廷,因为它既不有效地抵抗外国人,也不去了解现代经济的性质和需要。因此,这些中国商人认为无需忠于北京的满族政权,就象印度商人早先认为无需忠于德里的莫卧儿政权一样。结果,正是他们提供了促进革命的民族主义运动的动力,这一运动在动世纪初发展起来。第一次排外运动由沿海城市发动,推翻满清王朝的1911年革命也爆发在这些城市里,所有这些都不是偶然的。
  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迫倾向于改良而非倾向于革命。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1858-1927年),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这部反传统观念的著作将孔子描写成人民权利而不是帝国权力的维护者。康有为的一位弟子在下面这段话中清楚地说明了这一激进观点:
  一般说来,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因此,如果我们不依靠人民的权威,就不可能变精神涣散为精诚团结、变无知为智慧。
  这种拥护人民权利、提倡人民参政的主张对中国来说是新东西。以柱,西方的民主和民族主义观念在中国显然一向是不存在的。相反,中国强调的是家庭;就更广泛的忠诚而言,它采取"文化主义"而不是民族主义的形式。所谓文化主义,指的是要对本土文化传统有息息相关之感,中国人简单地认为这是对付外国野蛮行为的唯一可取的方法。中国的士大夫统治阶级沉缅于这一传统,其中许多人仍公开宣称,"宁愿看到民族灭亡,也不愿看到其生活方式改变"。但是,与这一传统的文化主义的保守政策相反,维新派领导人这时则肯定西方的革命观念。"什么是民族主义呢?"一位改革者问道。"民族主义就是:在所有地方,同一种族、同一语言、同一信仰、同一习俗的人民互相之间都视为兄弟,并为独立和自治而努力,建立一个为公众谋福利、反对其他种族侵犯的更为完善的政府。……如果我们想在中国提倡民族主义的话,那么,除通过人民的革新以外决无别的办法。"
五、政治影响
  1895年中国败给日本人之后,维新派代言人便找到了发言的机会。他们使年轻的光绪皇帝倾听他们的意见;光绪皇帝暂且摆脱了皇太后慈禧的影响。慈禧自1860年以来一直决定着中国的政策,但现在,维新派已将皇帝争取到他们那一边。皇帝对他们的口头和书面奏章印象极深,1898年夏颁发了一系列彻底的改革法令;那段日子称为"百日维新"。这些法令将使中国社会的大多数方面能得到基本的改革。许多闲职将被取消;地方政府将更加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新学校将传播欧洲的学风西方式的生产方法将受到鼓励,国家将按西方的方式建立一支由应征入伍者组成的军队。
  但是,这些措施始终停留在纸上。维新派缺乏经验,他们的法令只得让内心极不赞成的保守官僚去贯彻。维新派确信,不除掉反对派领导人,他们的计划必将失败,因此,他们密谋策划,企图除掉皇太后和她周围的顽固分子。但是,皇太后却先行一步,她在军队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废黜了不幸的皇帝。然后宣布由她自己摄政,废除所有的改革法令,杀害了六位维新派领导人。
  "百日维新"的失败使保守派获得了所有的权力。他们积极、热忱地引导社会和政治上对外国人的不满情绪。排外的秘密团体在朝廷保守派和地方统治者的鼓动下,组织了地方民兵以反对外国的侵略。这些团体中最为著名的是义和团,即人们通称的义和拳。义和团因得到官方的默许开始袭击外国人,到1900年时,华北的许多中国基督教徒和外国人被杀。当欧洲海军分遣队开始在天津登陆时,义和团便向所有的外国人宣战,并且包围了北京的外国公使馆。但几个月内,八国联军救出了公使馆人员,帝国朝廷逃离首都。中国再次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和约,其条款包括进一步承认商业特许权和赔款33,300万美元。
  "百日维新"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清楚地表明,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来使中国现代化是无效的。唯一的办法是从下面进行革命;1911年爆发了这一革命,它最终推翻了满清王朝,以共和政体来取代。
  革命派的领导人和思想家是孙中山博士(1866-1925年)。同前著名的维新派领导人相比,孙是一位奇特的人物。他并不是上流社会的文人,事实上,他所受到的西方教育并不少于他所受到的中国教育,因此,他在传统经典著作方面的知识很不牢固。孙中山出身于广东三角洲;这里受外国影响的时间长于中国其他任何地区。他13岁时来到在檀香山的哥哥那里,住了五年,并在一所英国教会寄宿学校念完了中学。然后,他进了香港女王书院,毕业后又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1892年获得医学学位。因此,孙中山受到的是良好的、科学的教育,他完全可以凭着这一点获得财富和地位;但他却同穷人在一起,总是为穷人的福利牵肠挂肚。"我是一个苦力,一个苦力的儿子",有一次他这样宣称。"我出身贫穷,现在仍是个穷人。我始终同情那些为生计而挣扎的民众。"
  孙中山怀着这种感情,不久便离开了自己的职业。1895年中国惨败于日本这一点使他确信,这个国家的政府已腐败透顶,只有革命才能提供救世良方。因此,他开始了一个革命者的生涯,首先去日本,然后去美国,后来又去了伦敦。在伦敦的街上他遭绑架,被送往中国公使馆;在那里关了12天。不过,他与詹姆斯·康德黎取得了联系;后者过去在香港西医书院曾是他的老师,现在住在伦敦中国公使馆附近。康德黎立刻告诉英国当局。使他获释。这无疑是救了孙中山的命,因为中国公使馆官员打算把他偷偷送回中国;而在中国他肯定是要被处决的。
  获释后,孙中山前往欧洲大陆,花了几年时间研究社会和政治制度。正是在这个时候,孙中山在思想上明显地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过去一直是一位革命者,希望推翻满清王朝。但以往他的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一向局限在培养有能力的人员和实行技术改进方面。这时他决定,革命的目标应该是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1905年,在东京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孙中山组织了同盟会。同盟会的纲领提倡通过"国民"选举,建立共和政府,同时还提倡将土地分给农民。值得注意的是,以前从未有人将土地分配问题作为自强或改革的一个合理的组成部分提出来。原因在于,没有人曾认真地考虑过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方面进行一场根本革命。孙之前,没有人提出过农民大众可以转变成有文化、有财产、政治上积极的公民这样的见解。
  孙中山主要得到了海外的中国商人和洗衣工人的支持。在国内,只有少数学生和商人受到他的思想的影响,而广大民众仍无知、冷漠。当1911年革命到来时,它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些省份的地主绅士和商业界的事;这些地主绅士和商业界人士反对满清政权为将铁路建筑收归国有而作的为时已晚的努力。这些地方领导人煽动罢工和暴乱,他们表面上以国有化将导致外国控制为理由,而实际上是害怕国有化将排除他们获利的可能性。无论如何,革命者利用了这种不满,并在学生和士兵中做了有效的工作。在广东,小规模的革命党人起义虽遭镇压,可是在汉口,1911年10月10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尽管缺乏配合,革命运动仍迅速传遍全国。这时在美国的孙中山立刻回国,并于1911年12月30日被临时革命议会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显然,这一推翻满族统治的运动所体现的远不仅仅是孙中山所提供的革命领导。因此,即使孙中山是名义上的领导人,但却未能控制全国。实际权力在一位能干的、野心勃勃的帝国官员袁世凯(1859-1916年)手中,他统率着中国最有战斗力的军队。孙中山不愿意冒必将招致外国干涉的内战的危险,于1912年2月将总统的位子让给了袁世凯;后者则同意与国会和责任内阁一道工作。然而,这一安排并没有真正解决根本问题,即以什么样的政体取代被推翻的满族政权的问题。袁世凯十分赞赏西方的军事技术和管理方法,但不赞成西方的政治制度,包括由人民代表监督行政部门这种制度;他认为,这与中国的传统相反,无疑也与他的个人野心相悖。
  这件事立刻引起争端。孙中山建立了一个新的政党——国民党。袁世凯为将他的追随者组织起来而成立了进步党。1913年4月选举国会时,国民党获得了大多数席位。但这一挫折对袁世凯的限制并不太大,因为他有军队、官僚和外国列强的支持。事实上,最后的较量集中在2,500万英镑这笔贷款上;这笔钱是袁世凯从五个列强那里借来的。由于意识到袁世凯可能将其中一部分钱用来加强他对政府的控制,国民党领导人曾警告各国政府:我国宪法规定各种贷款须经国会批准;由于国会永远不会批准这种特殊的贷款,因此它将不受法律的保护。但各列强宁愿支持独裁者袁世凯,正如他们早些年支持满清王朝一样。于是,袁世凯得到了这笔钱,而且如国民党所担心的那样,他将这笔钱用于巩固他的地位。他这时采取的措施包括暗杀国民党的一位主要领导人;这些措施致使孙中山于1913年夏举行武装起义。但起义尚不成熟,结果被袁世凯轻易地镇压下去。
  孙中山和他的主要追随者一起流亡日本,袁世凯则在为实现自封为皇帝这一不可告人的野心做准备。1913年10月,他使自己当选为永久性大总统;然后,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为了不遭到反对,他策划了要求他履行对国家的职责、当皇帝的"自发的"请愿。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他将于1916年1月1日接受皇帝的称号。中国一位哲学家已预料到反对派极其强烈的反应,当时他这样写道:
  我们用木头或泥土雕塑出一个人的偶像,称它为神。把它放在美丽的庙宇里,让它坐在辉煌的神龛里;人民崇拜它,认为它是不可思议地强有力的。但是,假如有个疯子把它推倒、踩在脚下,并把它抛进肮脏的池塘里,假如有人发现了它,再把它捡回来,放在原来神圣的地方,那么,你将发现它的魅力已经失去。
  结果如他所提示的一样。1915年12月,云南爆发了起义,并迅速蔓延开来。袁世凯发现,首先有必要推迟称帝的时间;1916年3月,他终于放弃了恢复君主制的野心。同年6月,袁世凯在耻辱和痛苦中死去。他死后。手下的各军队首领将中国分割成各自的势力范围。1926年以前,这些军阀几乎一直无视名义上在北京统治这个国家的民国政府。他们残酷地掠夺农村,把中国拖进了野蛮的无政府动乱状态中。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之一。
  以下几个因素可解释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几十年中所产生的这一悲惨结果。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传统的文官候选人一直是从那里产生。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眈而这些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技术。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陈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因此毫不奇怪,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它的变化速度却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不过,不能让官僚承担中国失败的全部责任。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也应负部分责任。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在民国初期起了主要作用,但他们却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学习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美国一位权威人士对这些不老练的政治家的这一失败作了生动的描写: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它不代表政治思想,只是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画,一幅粗糙的、幼稚的、小学生的漫画。……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六、闭关自守的日本
  历史学家所提出的几个因素可解释中国和日本对西方的挑战所作的不同反应。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的紧凑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促进了新价值观和新知识在全国的传播。它也使这个国家容易遭受和认识到外国的压迫。佩里的舰队在能看得见首都江户的地方航行;几星期内,全日本便都知道了这一重大事件。相反,面积辽阔、人口稠密的中国内地诸省长期以来很难受到或不受西方的影响,反而充当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的贮藏地。此外,由于日本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19世纪在同样地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小。过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经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现在,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因此,同中国帝国的铁板一块的特点相比,日本的政体和社会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地理上的分隔。即起伏不平的山区地形加强了日本的氏族传统和地区独立主义。日本的商人阶级拥有更大的自治权和更强的经济实力,而且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在西方入侵的紧要关头迅速扩大了它的势力。日本军人在社会的最高层,而不象中国军人那样在社会的最底层。这意味着日本拥有一个比中国的文人阶层更易受西方军事技术的影响、并对此反应更迅速的统治阶层。总之,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多元化的体制诸因素,都使日本比中国更易遭受西方的入侵,且能更快地对这一入侵作出反应。
  尽管有这些基本差别,日本却同中国一样,19世纪中叶以前一直与世隔绝。不错,16世纪日本人曾欢迎过葡萄牙人,而且许多人还皈依了基督教(见第四章第八节)。但德川幕府发觉,西方的宗教和贸易是一股威胁他们的权力、使人不安的力量。为此,他们逐一地断绝了日本同西方世界的联系。到17世纪中叶时,唯一保留的是和少数荷兰商人的接胁他们被限制在九州岛上经商,甚至受到了最为严厉、最为屈辱性的控制。
  德川幕府领导人的目的是要使日本与世隔绝、一成不变,以便使他们的统治永存。但是,尽管他们作出种种努力,还是有了某些发展;这些发展渐渐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力量对比,打破了现状。德川幕府治下的长期和平促使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商人阶级的实力增强。人口从1600年的1,8O0万猛增到1725年的2,600万。城市不均衡地发展21700年,江户人口接近100万,大皈和京都的人口各达到30万。人口的剧增增加了商品的需求量,鼓励商人和富农将剩余资本投于新的生产方式——包括家庭包工制即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他们向农民和工匠提供原料和设备,而将制成品拿到市场上出售。到德川幕府统治末期,似乎某些地区的这一工业发展已达到了创办工厂的水平.以可利用的原料和地方技术为基础的地区专业化开始普遍起来,因此,某些地区以其漆器、陶器、组织品或米酒而闻名。
  产品的增加导致了商品的广泛交换,这种交换又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货币最初是从中国和朝鲜引进的,但在17世纪,日本建造了一座金币制造厂。贵族开始靠经纪人把他们的稻米变成货币,依靠商人来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在这些交易中,由于商人通过垄断操纵了价格,由于稻米价格跟不上其他商品价格的飞涨,贵族失败了。此外,贵族尝到了奢侈生活的甜头,往往在浮华的生活上互相攀比。最终结果是,他们一般都欠商人的债,尽管后者的社会地位远比他们的低。但是后来,商人家族通过通婚或继嗣等手段获得了贵族头衔。这些家族不仅控制了经济,而且支配了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的文学和艺术。
  应该指出,这些变化不但影响了最高层的贵族,而且影响了武士阶级,因为在这一长久的和平时期,并不那么大量地需要武士的服务。广大农民也因稻米价格下降而损失惨重。他们中的许多人流入城市,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找到工作,因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始终跟不上人口的增长。
  因此,日本社会正处于转变之中。它正经历着深刻的经济变化和社会变化,而这又酿成了政治上的紧张局势;这种紧张局势在海军准将佩里迫使日本打开贸易大门时达到极很。日本人之所以很乐于在西方的影响下改造他们的社会,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中的许多人已充分认识到这个社会需要改造。
  19世纪初期以来,由于北太平洋水域的商业活动日益增加,外国对日本的压力也不断加大。从事捕鲸和毛皮贸易的船只需要停靠港口,以获得食物和进行维修,但它们都被拒绝靠岸。相反,日本人常常杀害或虐待那些在其沿海失事的外国船员。到19世纪中叶时,由于采用汽船需要创建煤港,因而使局势更为恶化。最后,美国政府决定采取主动,强迫日本表态。1853年7月8日,海军准将马修·佩里在江户港抛锚,转交了菲尔莫尔总统的一封信,信中要求经商特权、开放装煤港和保护失事船上的美国人。一星期内佩里的舰队离开日本时警告说,他来年春天来听答复。1854年2月,当他再次来到日本时明确表示,要么签定条约,要么交战,二者任择其一。日本人被迫让步,于3月31日签定了《神奈川条约》。条款规定,开放下田和函馆港口,用于美国船只的维修和补充给养;向美国失事船员提供适当的待遇并将他们护送回国;在日、美两国中的任何一方认为必要时允许选派领事,并答应给予美国以最惠国待遇。
  依照这一条约的条款,美国将非常能干的汤森·哈里斯作为第一任领事派往日本。哈里斯凭借他那非凡的机智和耐心渐渐赢得了日本人的信任,并于1856年签定了《通商条约》。该条约规定:日本要再开放四个通商口岸;双方互派外交代表;美国人享有民事治外法权和刑事治外法权;禁止鸦片贸易;给予外国人以宗教信仰自由。同美国签定这两个条约后不久,日本又同荷兰、俄国、英国和法国缔结了类似的条约。
  这一系列条约在西方世界并没有引起极大的关注。但对日本来说,它们却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几乎长达3个世纪的闭关自守结束了。不论好坏,日本同它之前的中国一样,这时也被迫遭受西方的入侵。但是,它对这一入侵的反应完全不同于中国。
七、日本的现代化
  西方入侵的主要影响是产生了促使德川幕府倒台的危机。由于签定了那些条约,幕府遭到了两种互相冲突的压力:一种来自要求履行条约各条款的外国列强;另一种来自竭力排外的日本人民。反德川幕府的氏族,尤其是萨摩、长州、服前和土佐四潘即通常所称的萨长集团,利用了人民的这一情绪。1858至1865年间,他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向欧洲人及其雇佣者发动了进攻。外国列强对此进行报复,于1863年轰炸了鹿儿岛上的萨摩港,于1864年轰炸了长州沿岸的防御工事。这一行动给氏族首领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时,他们丢开排外主义,企图得到西方的武器装备。两年后,天皇去世,德川幕府倒台,为所谓的"明治维新"扫清了道路。德川氏族的权力和封地被剥夺,他们的地位为萨长诸氏族所取代;萨长诸氏族从此以新的明治天皇的名义控制了全国。正是为这些氏族服务的青年武士们,这时为日本提供了卓越的领导,使日本能成功地实行现代化。
  应该指出,这时的日本正象中国一样也已完全沦于西方的控制之下。外国在诸港口建立租界,这些租界利用其治外法权之类的种种特权,按照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市政机构的方式在当地建立起市政机构。由于日本国内纷争四起,这些外国机构都希望日本能象亚洲其他国家一样,迅速沦于西方的统治之下。但是,与中国的文人学土完全不同,日本年轻的新领导人认识到,他们已在某些领域受到阻碍;更重要的是,他们愿意并能够对此做些事情,并且知道应该做些什么。
  如果有人指出,即使在日本闭关自守的几个世纪中,日本领导人也不怕麻烦地去了解欧洲发展的情况,那丝毫不令人奇怪。事实上,允许荷兰人继续留在日本经商,主要是为了向他们打听外部世界的情况。幕府和诸氏族都提倡军事工业,维持学习外国语言和外国课本的学校。当时,总的知识水平已达到这样的程度:在自然科学方面,物理学已从化学中分离出来;在医学方面,学生们在诸如外科学、儿科学、产科学和内科学之类的专门领域里受到培养。在长崎海军学校,只是在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基础打牢之后,才开始教授航海和射击课程。换句话说,日本人对西方文化始终更具鉴别力,更易产生反应。这一点在下面这段赞扬美国的颂文中得到清楚说明;这篇颂文大约是在中国皇帝傲慢地通和乔治三世国王,说中国不需要西方蛮族的任何东西的同时,由一位日本学者撰写而成的。
  谈到漂亮的建筑物,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与英国相比。在制造精美产品方面,也没有一个国家能比得上英国。在荷兰人输入的商品中,没有什么比表更珍贵的了。有些表做得非常精致,以致于要有剖开头发的本领方可制作。伦敦被认为是世界上将这种工艺品制作得最好的地方,其次是法国的巴黎,再就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实际上,在这三个首都中生活的人民是这个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他们是最高明的人。……这三座城市的人民尽管同其他人一样都是凡人,却如此出类拔萃,这是为什么呢?
  根据上述背景,不难理解:为什么一旦西方人入侵,日本人的做法就完全不同于中国人。这种差别从一开始就很明显;当时的英国官员埃尔金伯爵在以下这段值得注意的话中对这种差别作了描述:
  中国人和日本人在习惯和感觉方式方面存在着差别,这一差别无疑有这样一个结果:在中国人不断后退,并很可能会继续后退到帝国彻底崩溃时,日本人即使不实际处于逐渐进步的状态之中,也处在从即将洒向他们的一片强光中得益的状态之中,处在利用那些中国人不屑一顾、而日本人在开始更加了解我们对多半不但能够采纳并急于采纳的进步和发明的状态之中。
  埃尔金伯爵的预言的正确性很快得到证实。1868年,天皇颁布了一篇警文(即"五条誓文"),其目的在于平息全国骚乱,阐明新政权的目标。这个文件着重强调了两大点:"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破除旧习。…求知识于世界"。事实上,西方思想和西方物品在19世纪70年代已大为流行起来。吃牛肉、穿长裤、携带雨伞、炫耀手表和钻石戒指等现象开始风靡一时。1878年创作的一首儿歌是这种观念的最好说明。据G.B.桑塞姆说,"这首儿歌叫作'文明球歌',创作它的目的是要使青年人深深感到西方文化的优越性。拍球时,他们通过背诵被认为最值得采纳的10种东西的名字即气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来计算球弹跳的次数。"
  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在闭关自守时期(当印度的拉姆·莫汉·罗伊在启蒙运动的思想体系方面与孔多塞相一致时),日本人已了解欧洲人在数学、科学和经济学方面的成就,但没有注意文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同样,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例如,在宗教领域,明治时期的政治家赞成神道教为国教,因为神道教认为国民性与天皇是一致的,认为天皇是太阳女神的后裔。换句话说,神道教促进了民族统一,激励了爱国主义精神;如果日本想在现代世界中保持原有的地位,这些属性恰恰是必不可少的。在教育方面,日本明确规定,其目的是促进国家利益,而不是发展个人。它颁布法令,实施义务初等教育,因为国家需要有文化的公民。大批外国教育家来到日本创办学校和大学;成千上万的日本人出国学习,回国后在新学校任教。但是,为了既确保行政管理的一致性又确保思想的一致性,国家对整个教育体系实行了严密的监督。1890年颁布的教育诏书告诫所有学生,"要勇敢地献身于国家;以此来保卫和维持我们的与天地同存的帝国王权的兴盛。"
  在军事方面,日本人废除了旧时的封建征兵制,创造了以欧洲最新模式为基础的现代化军队。他们在德国军事代表团的帮助下征摹了一支陆军部队;在英国人的指导下建立了一小支海军部队。明治领导人预见到,这些新军队需要现代化经济为它们提供军需品。因此,他们通过发放津贴、购买原料或成立政府公司来确保所需工业的建立。为了促进工业的发展,他们首先致力于金融机构、商品交易所、航运公司,铁路和电报线路的建设。政府领导人不仅注意支持轻工业如纺织工业,而且注意支持重工业如采矿业、钢铁工业和造船业,因为后者是提供军需品所必不可少的。这些企业建成后,政府通常以极低的价格将它们出售给各种享有特权的私人行业。少数富贵人家,即通常所称的财阀,正是以这种方式扼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可以补充说一下,这种工业发展所需的资本主要是从农业中获得的。日本人通过引进良种、改进土地使用方法、扩大排灌面积,以较低的成本使农业产量显著提高。1878年至1892年间,耕地面积憎加了7%,产量增加了21%,人口增加了15%。由此产生的农业剩余产品被税收吸走了,而这些税收则为工业化提供了资本。
  日本人还仔细检查了他们的法律制度。西方人到来时,日本的法律制度正处于使西方人对治外法权的要求至少是可理解的这样一种状态中。法律混乱而又苛刻,个人权利被轻视,警察专横且独掌大权,监狱的条件令人恶心。1871年,日本成立了司法部,随后几年来用了新的法规,并将司法部门和行政部门的权力区分开来。
  与此同时,日本实行了各种政治改革,以便至少为自己提供议会制政体这种装饰品。首先成立了内阁和枢密院,然后,按正式仪式于1889年颁布了宪法。这一宪法规定:不得随意逮捕公民,财产权受到保护,公民享有宗教、言论和结社的自由。但在每种情况下,政府只要愿意使有权制止这些权利。大体上说,这一宪法里从德国模式中借来的东西远多于从法国或英国模式中借来的东西。其原因在于:日本同德国一样,当时正处于巩固阶段,因而对增强国家实力比对保护公民自由更感兴趣。因此,这一宪法只为日本提供了议会制的门面,同时却维护了寡头政治的统治和天是崇拜。的确,宪法第一条规定:"日本帝国将由永不间断的一代代天皇统治和管辖,"同样第三条规定:"天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由于采用这一宪法和实行法律上的改革,日本人能够迫切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他们完全可以认为这时的日本已在文明的国际礼让中占有一席之地,不再需要治外法权,不再允许对其主权的其他侵犯。经过长期的外交努力之后,1894年,他们说服英国和美国在五年之内结束其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同年,日本人出人意外地赢得了对中国帝国的惊人的胜利。从此以后,不再有任何理由将日本看作是一个劣势国家,其他列强也步英、美之后尘,很快放弃了他们的特权。到1899年时,日本已获得对其国土上的所有外国人的法定裁判权,在这情况下,它成为亚洲第一个砸碎西方控制的锁链的国家。
八、日本的扩张
  在完成自身的现代化之后,日本开始了向亚洲大陆扩张的生涯。只要看看日本的好战传统,看看它的军事领导人从最古时代起就享有的巨大威望,这一点也就毫不奇怪了。另外,很显然,远东当时是国际竞争和争夺地盘的地区。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者将一无所获。一位文职官员表达了如下这一观点:"这就象乘坐三等火车一样;最初这里有足够的座位,但是,当更多的旅客拥进来后,这里就没有位子给他们坐了。假如你在肩肩相擦、用双臂支撑自己时失去了自己的地方,那么,你就不可能再恢复原来的位置。……必然的逻辑要求人们既要站稳脚跟,又要将双肘伸向任何可能出现的空间;如果你不这样做,别人就会占据这块空间。"
  日本首先对朝鲜发动了扩张主义运动。尤其是与中国相对照,日本政府起初对保护朝鲜的自主感兴趣。如本章前面所述,这一政策导致了1894年挑起中日战争的武装冲突。战事的进程向受惊的世界揭示出日本在以往20年间取得了多么大的进步。中国军队虽英勇作战,但却无力对付一架现代化的军事机器。根据1895年的《马关条约》,日本获得了台湾岛、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不过,辽东半岛由于法国、俄国和德国的坚决要求而不得不归还给中国。如果注意到,在和平谈判期间,中国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使节伊藤博文之间曾有过以下谈话,那是会有启发的。
  伊藤:十年前,我在天津时曾同大人(李鸿章)谈过改革问题,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件事情得到改变或改进呢?为此我深感遗憾。
  李:先生,当时听你谈论此事,不胜钦佩,而且,我对先生您在日本有力地改变你们的习俗,以致达到现在的水平,也十分羡慕。可是,我国的事情受传统束缚太深,我简直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
  伊藤:"除对善良的人外,天意没有任何影响"。如果贵国愿意努力行动,上天无疑会帮助资国实现自己的愿望,因为上天对地上的人们一视同仁。根本的问题在于每个国家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在战胜中国之后,日本人面临着远为强劲的对手——俄国。俄国不仅同法国和德国一起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给中国,而且这时还侵占了朝鲜和满洲。中日战争期间,朝鲜签订了一个条约,同意接受日本人的指导和资本。战争刚一结束,日本驻朝使节便开始了一项全面的改革计划,将日本官员安插在各主要的位置上。但是,领导保守派的朝鲜皇后却与日本使节对抗。结果,后者组织了一次反叛,谋杀了皇后,但这次政变是短命的。皇帝这时已转向俄国,用俄国人取代日本顾问,并授与俄国一家公司以伐木权。
  俄国人在朝鲜取代日本人的同时,又在满洲获得了种种特许权。我们前面已提到,1896年的"中俄密约"允许俄国敷设一条穿越满洲、直达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铁路(见第十三章第三节)。我们还提到,1898年,俄国获得了辽东半岛的期限25年的租借权;两年后,即义和团运动期间,又占领了整个满洲。俄国的这些进展在东京统治集团内部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些人赞成以平分战利品为基础设法与俄国保持一致。另一些人则宁愿与英国联盟,因为日本同这个国家几乎具有共同的目标。如果有这样一种联盟撑腰,日本便能顶住俄国的扩张主义。
  于是,试探者被同时派往英国和俄国的首都,很快便十分清楚,圣彼得堡难以对付而伦敦就易于为人所接受。对英国人来说,古老的、显赫一时的孤立政策这时已失去它的光辉。由于面临蓬勃兴起的德国和好战的俄国的挑战,他们欢迎在远东有一个能牵制俄国的盟友。1902年1月30日,英、日缔结盟约,它规定中国和朝鲜独立,承认英国在华中、日本在朝鲜的特殊利益。日、英任何一方若对第三国作战,另一方应守中立;但如果有别国介入,那么,另一方则应援助它的同盟国。由于俄国和法国已结盟八年,因此,英、日同盟显然是为了防止法国在战时援助俄国。
  这时,日本已能够迫使俄国作出决定。1903年年中,日本提出,如果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地位的话,日本就承认俄国在满洲的地位。谈判因自负的俄国人采取拖延和回避的做法而耽搁下来。日本人有充分的理由断定,俄国人毫无诚意谈判,于是,于1904年2月6日同俄国断绝外交关系。两天后,未经宣战和下最后通谋,日本人就袭击了俄国在辽东半岛旅顺港的基地。
  如前面所提到的,日本人赢得了对俄国人的胜利,这一胜利甚至比10年前他们对中国人的胜利更出人意外。根据《朴茨茅斯和约》(1905年9月5日),日本获得了库页岛南半部和俄国对辽东半岛的租借权,日本在朝鲜的特殊利益也得到了承认。回顾起来,这场战争是远东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毫无疑问,它确立了日本的强国地位,改变了远东地区的力量对比。但更有意义的是,历史上第一次一个亚洲国家战胜了一个欧洲国家,而且是一个大帝国。这对整个亚洲产生着令人振奋的影响。它向诸殖民地民族的千百万人表明,欧洲的统治并不是神圣的、命中注定的。自征服者时代以来,白人第一次被打败,全球所有的非白人民族都充满了令人激动的希望。从这种意义上说,日俄战争是近代历史上的里程碑,是非欧洲民族充分觉醒的序幕;这种觉醒今日正震撼着整个世界。

星期三, 十二月 27, 2006

公司创意

1特权平民化
2按要求在当前技术支持下创造出来
3顾客要求并且顾客想到的
4顾客需求但顾客未想到的(顾客未意识到存在这种技术)
5广博接触最新技术及科幻影视书籍
6傻瓜化程度
7照顾因此项项目而失去工作岗位的人
8解决因此项项目解放出来的时间而造成的社会家庭及个人问题
9安全
10缩小和未采用此技术前的成品的差距
11标准化(自己制定标准)
12专利(国际性的)
13和原有设备的配套性

星期一, 十二月 25, 2006

我的故事

12.12—— 24.12.2006 于Nancy

辽阔的大草原,已渐渐离我远去。蔓延的森林,正静静等我前来。虽然我没有回头,但往事雨点似的打在我的心上。

从出生那刻起,我就注定是个狼人。我从没见过父母,不知他们是狼是人还是狼人。我是喝着羊奶,也是喝着羊血长大的。羊群视我为亲人,也视我为仇敌。白天我和羊儿嬉戏,晚上我和羊儿同眠。可每当月圆之夜,我都会从草原流浪儿变身一头威猛的公狼。

也许变化的剧痛需要鲜血才能缓解,饕餮成性是我变身后唯一的选择。还记得第一次变身的那个深秋的夜晚,灼烧的剧痛把我从美梦中惊醒,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双手变成一对狼爪,火热的疼痛似乎也消失了。恐怖使我跳出熟睡羊群温暖的怀抱,奔向附近一处水潭,水中圆月旁的一张孩子的面孔逐渐化作可怖的狼脸。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一千年,也许是一瞬间,我的双爪击向潭中的那张丑脸,啪啪啪,一次次的击打,从没有停息,直到我精疲力竭,趴在刺骨的水中。可是,不愿面对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水面渐渐的平静了,一种莫名的渴望迫使我跳了起来,血,血,血!强劲四肢下荡起一阵阵的水花,羊群很快出现在我的视野。没有任何停顿,我径直冲向日夜陪伴的羊群。汩汩的热血涌向我的喉头,我大口大口的享受着这美味的仙汁琼酿,好像这液体可以忘却一切的烦恼和疼痛。

在如此豪饮的麻醉中我慢慢的睡去了。再睁开眼睛的时候,发现自己正搂着一头死去的羊儿。惊恐中向后翻了一个身,站了起来。羊儿身上,草地上,自己身上都沾满了血痕。点点的红色逐渐扩大,占据了我眼球的所有空间,大脑深处也成了血的海洋,我终于明白昨晚并非一个梦。我拼命的漫无目的的奔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逃离这个伤心的家园。不知跌倒了多少次,终于没有了一丝气力,昏了过去。

再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周围有几对眼睛正盯着我看。接着我听到一些兴奋的童音。从此我就在这个小村落落脚了。快乐无忧的儿童问为什么,跋山涉水的成人体会为什么,返璞归真的老人忘却为什么。从生下来起,我一直和我的野羊群在一起,从没有离开过。他们哺育了我,带我四处流浪,教我生存的道理。旅途中我们碰到过狼,碰到过人,却从没有如此贴近过和我相仿的孩子。这里的生活很惬意,周围的人对我都很好,教我人类的语言,帮我缝制人类的衣服。我懂得羊儿的语言,每次牧羊都会咩咩咩咩个不停,所以大家都叫我阿咩。一些新交的小伙伴,阿原阿草阿熊,每天都和我在一起嬉戏玩乐。不痛快的回忆像蛹一样,织就了一层又一层的茧,终于看不见了。虽然在我深处隐隐感觉它总有破茧而出的时候,但甜蜜的生活已慢慢抚平了我的伤口,甚至到了忘怀的地步了。不过每次月圆之夜,我都会将自己绑在屋里的一根柱子上,插上门闩。狼拥有坚硬的牙齿,却没有人类灵活的双手。就算发生什么,也将万无一失了。我这样想着。

虽然我习惯了如此美妙的生活,但该来的事情终究是躲不过的。许多个月后的一个月圆之夜,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当月色透过窗户打在我的脸上时,我知道我遗忘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远离月光。我再次化身为一头公狼。我努力闭紧嘴巴,不去碰触绳索。但当狼的本性逐渐充满我的血液时,我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了。为什么我要压抑我自己,为什么狼要遵循羊的标准,为什么生存也是个错误?当我的灵台充满狼血时,牙齿就开始努力去咬断绳索了,但有点徒劳。因为之前怕绳子被咬到,我的双脚腰部还有胸膛周围都单独绑了一条绳索。不过疼痛使我无所顾忌,我的双爪开始撕扯胸膛上的束缚。

只要努力并且力所能及,似乎就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情。终于绳索断裂了,房门打开了,我静静地走向熟睡的羊群。汩汩的鲜血,骚动的羊群,夺命的枪声,仓皇的逃跑,胜利的长嗷,都一一预期般的上演了。也许昨夜大家都在努力保护羊群,当我天亮后悄悄返回时,并没有引起什么注意。这一次,我没有选择逃离,因为我爱羊群,也爱阿原他们。但能待多久却不是我可以预料的。不过这一次我却更多的了解了自己,作为狼人,狼性并非完全丑恶的。虽然懊悔和自责仍在啮食着我,但我已不再捆绑自己。当我这样想这样做的时候,我知道,我已经变了。

后来变身的次数越来越多,最后,每个月圆之夜,不管有没有月光,我都会以狼的姿态出现在草原的地平线上。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习惯了这种生活,没有了眼泪,没有了自责,更多的则是一份坦然。

今晚,又一个月圆之夜,剧痛过后,我向羊圈走去。突然发现,一个七头狼组成的狼群正慢慢靠近羊群。这对羊儿将是灾难性的群体毁灭,我好像忘掉了自己的身份和目的,长吼一声,向熟睡的人们发出了示警。接着冲向了狼群,狼群还在惊愕的时候,我的利齿已经深深陷入了一头壮年公狼的脖子里。狼群反应还是很快的,霎那间我已经处于包围圈内,我转着我的身子,眼睛四处观察着,牙齿还是紧紧咬着那头还在挣扎的公狼。对策还没想好,一双狼爪已经搭上了我后面的身体,我的后背一沉,避开可能致命的撕咬,再一挺后腿,同时用尽浑身气力咬住那头已奄奄一息的公狼,猛一甩头,身体打了一个转,利用狼尸击退了来自前方和后方的敌人。同时观察到侧面各有一个敌人,后面也有一个敌人,而前面却有三个敌人。于是我顺势将狼尸抛向前方再次袭来的三匹狼,调转身躯,向虚弱的后方袭去。现在求生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拖延时间,尽量避往后方,这样中弹的几率会大大减小。后狼原以为我叼着尸体会再次回旋,便算准时机,跳离地面,向我扑了过来。我的快速转身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机会怎容错过,我抬起头,略微调整了方位,他的脖子便送至嘴边了。我猛力咬下,迅速松开,他便跌进前方狼群了。此刻逃走,虽说有机会,但面对五个敌人,不免落个力战身死的下场。我佯作逃跑,向前跑了两步,果然侧面的两头狼从两边追了过来。一个急停后,想再次咬断一个敌人脖子时,才发现自己算盘打错了。敌人现在对我比较谨慎,轻易不再靠近我,但也不让我溜掉。我再一次陷入包围圈,气氛一下子变得异常的平静。前面三头狼中慢慢踱出一头公狼,他低吼一声,其他四匹狼便分列四角,不再向前。他慢慢向我走来,在距我还有一米的地方站定了。他盯着我,我也回视着他。这是头狼,高贵的气质,粗壮的四肢,尖锐的牙齿,无不证明这一点。
他开口了,为什么做背叛者,无缘无故咬死自己的同类?
我沉默了片刻,答道,我是狼人。
他的瞳孔收缩了一下,旋即又扩张开来。
我知道,大战在即。无论我说什么,作为头狼,消灭我都是他的使命。不同的是我的答案可以赢得他的尊敬和理解。
头狼向我逼近,狼群也慢慢向我靠拢。大家都知道,时间已经无多,猎枪马上就要登场。在这之前,必须要灭掉我。头狼终于出击,迅如闪电咬向我颈部。我知道,在这场战斗中不负伤流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何躲过最大的伤害,并且予以敌人致命的攻击才是重点考虑的。我略一低头,身形下蹲,猛然冲向头狼前腿之间,试图可以冲倒头狼,以背部受伤的代价换取咬中头狼心脏的胜利成果。头狼反应很快,立刻弹动四肢,高高跃起。我仰起头咬向他的心脏,谁知他竟然在空中做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直咬我的头顶。我打了一个滚,四肢朝上并略微收缩,准备蹬中他的各大要害。砰的一声,头狼直直跌了下来。我闪至一旁,头狼就落在我身边。子弹刚好击在他的眉心,脸上溅满了鲜血。眼睛还睁着,眼神里似乎充满了高兴和忧伤。砰,第二枪响了,擦着我的耳朵飞过,我站起来,舔了舔头狼的眼睛,迅速奔向远方的夜色深处。

布满鲜血的脸庞,为什么做背叛者的质疑,牙齿咬进公狼脖子的声音,任凭我如何加速奔跑都挥之不去。今夜的经历,使我无法再回到那洒满欢乐的小村落。当然如果我回去,小原小草他们也永远不了解我的真相,但我知道我和他们还是不一样的。另外,我还明白了,我不是一定要靠喝羊血才能存活的。

人类面前,我是罪恶的制造者;羊群面前,我是恐怖的终结者;狼群面前,我是可耻的背叛者;虎豹面前,我是弱小的竞食者。森林在即,我长嗷一声,催动脚步,没入月辉洒落的丛林。



后记:

写此文《我的故事》仅仅是为了揣摩并描述桥样的人的想法,像鲁迅先生所塑造的孔乙己——他是唯一穿着长袍而站着喝酒的人,长袍代表读书人或有钱人吧,而站着喝酒的则是庄稼人。

狼人似狼非狼,似人非人,兼顾两者特点,却又如此不同,这就是桥人的本质吧。其实桥也千差万别,有靠稳固四肢立在河中的梁桥,有凭强劲双腿叉在河岸的拱桥,还有借坚实双腿千条臂膀屹立的斜拉桥。世上的每一个人,恐怕或多或少的都有些桥的成分吧,在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之间,在某种星座与另一种星座之间,古典与现代之间,理智与情感之间。这样硬套也许有些牵强附会,在此仅仅提出这样一种思考角度。

不管什么样的桥,都是植根于两岸的;不管什么样的人,都是活在社会里的。如果你想到达对方的心里,就需要在两颗心之间架设一座桥。二战的时候,有娶了日本人的中国人,有嫁了德国人的法国人,这些人如何去面对当时的情况呢?有人会为消除分歧而努力,有人不愿卷入其中而过着普通的生活。不过桥毕竟是桥,“再完美的苍蝇也是苍蝇,缺点再多的战士也是战士”,桥必须要做出桥的选择,梁桥,拱桥,还是斜拉桥。只要能够承受设计重量,就会幸福快乐。

星期三, 十二月 13, 2006

星期日, 十一月 12, 2006

翻《鲁迅全集》小记

12.11.2006 凌晨 stone于Nancy

今天去网上转了一圈,在中国新闻周刊上看到了鲁迅的头像。虽然桌头摆放着一本外文出版社的中德双语版《野草》,自己日日夜夜都和鲁迅先生的头像共处一室,自己仍没有兴趣和勇气去翻看自己硬盘书库里的《鲁迅全集》。

不过当读到新闻周刊下面的一段话时,自己不禁哑然失笑。“在绍兴城里,遍布着以鲁迅作品人物命名的店铺,阿长妈妈土特产行、七斤嫂土特产行、祥林嫂洗浴中心、朝花书屋。其中最有名莫过于孔乙己。在绍兴城里,孔乙己“代言”了17类商品,从饮食服装到家居产品。”(1)

如果鲁迅先生活到现在,仅靠贩卖人名地名的使用权就可以跻身江浙超级富豪榜了。或许是一直生活在贫困线上吧,自己的鼻子一向对铜臭特别敏感。既然鼻子被牵住了,自然不得不去翻一翻多年不见阳光已快烂掉的《鲁迅全集》了。无意中翻到《故事新编》,以前仅仅看过一篇《铸剑》,留在脑子的印象仅比标题多一个字,也就是三个字的“眉间尺”,其它统统忘怀了。有时候,会想拿破仑过目不忘的能力是不是后人吹出来的绚丽的大泡泡,一个地球大的泡泡也费不了几斤口水吧。不过也可能是自己头发太密的缘故,脑袋里吃的东西都转化成多于标准头发数的头发了。改天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检查一下,哪些头发里蕴藏着《铸剑》,不过最大可能性是已经被理掉,周游世界去了。

拍拍脑袋上的头发,把即将理掉的记忆强行打入头颅。思维好像明白了甜头和苦头的不同,竟然挤出了鲁迅先生一篇文章的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拿着脑袋里仅有的数据库琢磨一下,心头不禁一颤,鲁迅先生是个积极热忱活生生的人,而非一个整日耍刀弄枪冷冰冰的武士。“百草”和“三味”两词像太阳跃出前的朝霞,透露出幽默和博爱的讯息,藏在下面的生气勃勃、亲切火热已隐约在望了。

回到面前《故事新编》的序言,幽默似乎在此得到了很有力的验证,在此摘抄部分,“这可怜的阴险使我感到滑稽,当再写小说时,就无论如何,止不住有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娲的两腿之间出现了。”“《不周山》的后半是很草率的,决不能称为佳作。倘使读者相信了这冒险家的话,一定自误,而我也成了误人,于是当《呐喊》印行第二版时,即将这一篇删除;向这位“魂灵”回敬了当头一棒——我的集子里,只剩着“庸俗”在跋扈了。”惯有的“恶毒”“自嘲”都一一出现了,在一些人的心中,鲁迅会因此逐渐疏远;而在一些人心中,鲁迅会因此更加亲近。

在自己的印象中,鲁迅是既亲切又严肃的。他一直吸引着自己,看过课文《闰土》,便去遐想自己的小伙伴如何如何,更会学课文上的方法去捕捉一些麻雀,虽然从来就没成功过。看完《纪念刘和珍君》,便热血沸腾,心甘情愿跑到他挥舞的大旗下充当一个微不足道的志愿者······虽然鲁迅的光芒一直四射在我的周围,但随着阅读一些书籍,比如王晓明的鲁迅传《无法直面的人生》,感觉鲁迅渐渐的有些陌生了。他不再是心中神坛上的那个鲁迅,而是更贴近生活中的普通人了。有一段时期,鲁迅在自己心目中地位非常低,总认为他整天骂人,把所有的朋友都给骂走了,还自认为他自己是对的。后来虽然对鲁迅没有任何反感,反多了一份敬意,但还是越来越远离鲁迅了。可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对文学的兴趣大大降低,鲁迅雨果爱是谁就是谁吧。

不过在出国的时候,自己还是带了一本唯一印有中文的闲书,就是前一段时间刚刚摆在桌面上的中德双语版的《野草》。毕竟自己太喜欢其中的序了。近两年,开始不满别人写的故事,因为有些过程和结局都不是自己所期待的,便尝试动动自己的笔,才从网上当了点书籍作为参考。没想到今天竟然能够翻动这本《鲁迅全集》,真不是预料中的事情。看着鲁迅的语言,才发现是如此的贴近。不过这已不再是感情上的贴近,更多的是对他思想和语言上的认同。

扯了半天,才发现,自己还是不想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从自己的博物馆里捡回来,这实在不是件太体面的事情,因为我的博物馆恐怕和垃圾箱没有太大区别吧。桌上鲁钝奋迅的头像,在封面上竖立着已被磨损的黑发,似乎在提醒着它曾经的油光闪亮。看来,自己在家歇的时间太长了,改天是该拜访一下老朋友了。



(1):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06.11.6.总No.299期《三味鲁迅》

星期日, 十月 15, 2006

27成年

15.10.2006 于Nancy

也许成熟到来的特别晚,直到奔三的年龄才感到了成年。一份自信,一份踏实终于到来,虽然姗姗来迟,毕竟到来了。即使以后还会有小的反复,但都是意料中的了,也不再重要。也许多年以后看到今天的记述仍会笑出声来,但肯定也是一种淡然的笑。美丽的星辰仍在心中,更多的则是去欣赏,而不是去摘取。

脚落在大地上踏实而亲切,飞机加速驶离地面紧张而美妙,透过机窗眺望雪山精彩而惬意。山儿再高再大总有爬过去绕过去的路径,水儿再深再长总有潜到底游到头的方法,更何况自己很多时候仅仅是游山玩水的过客而已。未雨而备,量力而为,随缘而行。走在红笔勾勒的路上,体会着聊天的快乐,陶醉在古木石壁的时候便已抵达山巅。让越来越厚重的脚掌喘喘气,微笑着冲着后方和前方的朋友挥挥手,背起自制的百宝行囊,悠然地去追逐夸父时代就已存在的那轮红日。

星期五, 九月 15, 2006

璞实无华

天道酬勤,扑鼻香气以彻骨严寒为径。厚德载物,千古功业须亿年修行作基。

星期一, 九月 11, 2006

中国思想何去何从?

2006年的教师节发出此问。看来只有通读古今中外的伟大的哲学家才能做出一个比较全面的回答。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要集历史、政治、社会、语言、修身、科学等与一身,实在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虽然如此,自己仍愿抛砖引玉,浅谈一下自己目前的看法。哲学和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大部分中国人一直坚持的是一种哲学,而非宗教。因为普遍意义上的宗教是有着教义、组织的。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可谓大矣,可是仅有僧侣和少数的人们才有着严格的教条,比如吃素等。普通老百姓则不然,相信的一种因果报应的哲学。

在毛先生(作为一个国人,这种说法似乎听起来很不习惯,但这是我认为比较贴切的称呼)去世以后,中国便面临缺少信仰的危机,尤其六四以后。全民意义上的哲学观对社会的稳定是相当重要的。从中国历史上的起义就可以看出端倪,从陈升吴广的张楚政权一直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我们都能看到宗教或者哲学的影子,哪怕是国民党共产党揭竿而起,也能看到哲学起到的作用。人毕竟是为生存和信仰而活。

不知是否因为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唯物论,当下国人相信的更多的则是物质。如果"金钱是硬道理"变成一个泱泱大国的哲学观,的确不是一件十分好的事情。中国现正处于往日西方工业革命的时期,当然还有电子革命数字革命等等冲击着今天的中国。一句话,中国正在现代化,正在告别几千年的农业国。在此背景下,此观念并非全是坏事,至少欣欣向上的精神还是可取的。但对物质的孜孜追求向来是商人的一条准则,并不能作为一种国策,当然国家也不希望这种局面。

我们先来看看希腊哲学和中国哲学产生分歧的一些背景。希腊处于海洋的包围之中,又拥有许多岛国,贸易成了必然,由此产生了众多的商人。人首先要生存,这第一条件决定了希腊重商的传统。如果某一岛或城市只能依靠一种或很少种物品进行交换时,势必形成岛邦或城邦。开始的时候可能只是一种行会的性质,但时间长了,就形成了真正的城邦,拥有着一个独立国家所有的工具,而城邦的联合又势必形成了当今西方议会的原型。也就是说,古希腊文明形成的是种崇尚民主平等的哲学体系。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环境。中国自始至终是个大陆国,一直以来重农轻商,从士农工商的排位上可见一斑,农业是整个社会的保障,所以中国绝大多数人(我想,应该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没参考史料,还需查证)都是农民。农民最大的财产便是土地,完全被束缚在当地,根本无法离开祖祖辈辈留下的土地。祖祖辈辈被束缚在一个地方,家族概念自然会突显。在一个农业国儒家思想发扬光大自然也就不是偶然了。宗亲概念的强烈,从而形成了一个家邦的中国。父权的确立也是水到渠成了,在这种情况下民主平等的思想自然很难产生了。在农业和家族居上的基础上,最重要的两种哲学道家和儒家就应运而生了。道家重自然,重人的本性;而儒家重修身,重人的后天。在这两种思想的影响下,入世出世就成了中国离不开的哲学。后来从印度引入的佛教也逃脱不出这个范围。也许是人天生的一种叛逆,也许是人对周遭环境的反应,也许是多重思想的左右,中国人总是在这几种哲学间跳来跳去,却总也跳不出这些框框。到了后来的内圣外王,将儒道释统一在一起,可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而平等民主的思想似乎只出现在佛教中,但是也只有众佛平等,佛之下也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虽然如此,但从另一方面却表明,中国的哲学思想更适合于君王社会这种体制的长久,但并非某一个朝代。一个长久安定的王朝需要的并不仅仅是这种哲学,还需要永远合格的帝王,这好像是个不可能实现的条件。

冯友兰先生曾说,说西方侵略了中国并不确切,不如说现代化侵略了中世纪。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制度在西方坚船利炮中土崩瓦解了,继之而来的中华民国带来了三民主义,虽然是一种现代化的思想,但并不适应当时中国的国情。袁世凯的复辟折射出这两种思想的碰撞,但最终现代化胜利了。可民国在三十八年的生涯里始终在内忧外患中苦苦挣扎,一直没有翻过身来,但作为一个过渡体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也带来了现代化的思想,却和民国不同。这次是马克思哲学,而民国的是伏尔泰卢梭等人的哲学(不太确定,待考证)。这两种哲学分别在后来的两个超级大国苏美中得到了验证,似乎每一个都可行。

从1966到1976的文化大革命里中国传统思想得到了极大程度的颠覆,儒道释无一幸免。而后的年代里传统思想抬头,另外国际上思想对决也愈演愈烈,中国89年的六四风波多少都有中国思想以及两种西方思想斗争的影子。其后90年两德统一,91年苏联瓦解以及这段时期的东欧巨变,似乎都验证了现今美国思想的胜利。记得在评价苏联分化时有人说过,失败的是共产主义者,而非共产主义。谁是谁非已无人关注了,89后的中国人似乎一下子清醒过来了,“金钱至上”理论成了大多民众和众多政府职员的思想。贪污腐败在九十年代好像不再是杂草,反倒成了庄稼,经过悉心的栽培,逐渐茁壮成长。这是思想迷茫的体现,和美国六七十年代的摇滚的流行本质上没什么不同,只是形式上不同而已。十年后的99年,中国终于和美国达成了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定,和其它国家的交流更加频繁。在愈来愈了解世界的同时,中国人逐渐找回了自我。不再像原来盲目的西化,为了西化而西化的年代也一去不复返了。

传统接受现代的挑战,如果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界的话,如今已有166个年头了。中国传统思想或者说传统哲学已经遍体鳞伤,顽强的抵抗,屈辱的臣服,奋勇孤立的再次建立,万众一心的再次推倒,······跌跌撞撞终于走到今日,虽然还没完全站稳,伤疤还未痊愈,但已经依稀看到未来稳健的步伐,毕竟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

中国的思想走向何方?中西合璧。融入佛教以后,中国思想日渐成熟,但平等这一重要的思想始终没能融入,经过这一二百年,中国逐渐清醒,平等哲学是可以吸纳的。虽然还有很多很大的困难,但这一潮流是无法逆转的。内圣外王众生平等即是中国未来的方向。体制上多党执政,宗教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尊,哲学上内圣外王众生平等,其实这是统一的。

中国何时才能走向自由民主呢?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自由民主是众多条件满足后的结果,并不是开放言论自由等就能做到的。春秋时期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估计很多人还都记得,试问,齐王开放言论自由,等级制度依然非常严格的齐国是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吗?现今中国,提到县长市长省长等职位,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哦,当官的”。老百姓,当官的,为民请命,惩处贪官,这些词汇到处可见。可见平等民主并不深入人心。依旧是百姓,仍然是官员,报纸上还会写南巡。凡此种种,就是中国现状。当然这和政府部门行使功能有关,这种功能被整个中国称作权利。政府里的人不应该是公仆,更不应该是官员,仅仅是一个职位而已。大家都是平等的,哪来的高低贵贱。和打扫垃圾的工人,种地的农民,设计零件的白领一样,仅仅谋其职而已。在西方人们接触到的政府更像是服务业,而在中国的政府更像是古代的衙门。中国人需要的不是换了招牌的衙门,高楼大厦并不能说明就进入了现代。

中国政府现在面临很多的问题,都需要慢慢去解决。在短期内中国仍然需要专制,仍需要控制言论,但言论应逐渐放开,人政应该逐渐转为宪政。宪政的实施才能说明彻底摆脱了君王制的封建王朝。法律必须高于一切,但道德信仰等的建设必须同时跟上,西部的开发也势在必行。不能开发整个西部,也要在西部进行点的开发,面的开发,比如每个省会城市及周边地区。如果说当年只开发东部沿海和几个特区,是考虑地区上的优势和从国家安全角度考虑。那么现在国家安全这个顾虑可以去除了,东部开发并未引起动荡。东部沿海在往年的投入已经够大,在保持东部繁荣的基础上,现在西部一定要加大投资,事实并非一定是西部,而是穷困地区。投资一定要因地制宜,忌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还需避免过多的失败。说到急功近利,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定下长期的目标,在预期的时间内达到目标就是政绩,太多太少都要追究其责任,尤其是太多,中国有句古语叫做过犹不及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在西方某个工程提前完成简直不可思议,因为总有一些没有料到的问题会出现,而每天的任务已经安排满了,新问题还需要加班才能解决。但在中国提前三个月的工程比比皆是,提前一年的也不在少数。记得有个企业家说过,下班后,一律不许加班,除非他允许,否则浪费的电费谁来买单。正常的工作在正常时间内就该完成了,即使完成不了,最重要的事情肯定做完了,最紧急的不一定就是最重要的,很有可能恰恰是最不重要的。在管理学上也考虑到了这种区分。试想,如果经过专家组讨论过某一目标需要十年的时间而你只用了五年或者二十年这不是浮夸就是不尽力,还有一种可能,专家不合格。另外穷困地方思想也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否则送十头羊,全部宰吃了,根本达不到持续生养的目的。

上面插入了太多的闲话,但思想毕竟离不开国计民生。一切思想必须在个人生存的基础上才能谈论,否则都是胡扯。记得看《康熙大帝》,康熙和魏东亭躺在床上,康熙半问半答的说,东亭啊,你看我们像什么。我看是两条狗,我们为大清国看了一辈子的门啊。当今的社会,我们再也没必要高高在上,也没必要作劳累的狗,各司其职就是了。一个人杰地灵的法制国家,以良好制度为基石,灿烂的文化作底蕴,兼收天下适时的先进思想,何患散发不出动人的魅力呢?

星期三, 八月 23, 2006

凤栖梧(蝶恋花)

读萧史弄玉的故事,遂做一首《凤栖梧》,以记人间仙子。格律全无,纯属信手涂鸦,不登大雅之堂。22.08.2006 于Nancy


秦宫凤楼星辉处,暗抚鸾笙,衷肠谁人诉。凤兮凤兮栖何梧,高山流水苦无度。

袅袅洞箫飞云驻,羽冠鹤氅,盈盈秋水慕。愿抛阙庭锦玉禄,颉颃太华笙箫赋。

星期四, 八月 17, 2006

茶 (转贴)

作者:John

记忆里,茶瘾是那时候落下的。

我的童年大都是在姥姥家度过的。姥爷,姥姥是乡里人,说着地道的家乡话,洋溢着质朴的笑容。那时他们有一间小卖店,隶属供销社。每逢正午,镇上人大多回家,铺里会冷清许多。这时他们会习惯性的端起茶碗,悠然的喝着一种大叶茶,很便宜。开始我只是时不时地尝尝,久了竟然割舍不掉。

直到今天,身边还是少不了茶。

国外生活,平淡无奇,乏善可陈。幸好,简单的生活是我所钟爱的。每当厌倦繁杂时,索性丢了手头琐事,抛开脑里念想,沉于海底,不问世事。享受着茶香,看着喜欢的书,颇感自在。说到书,黄庭坚说过:“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笑。如此,我算得上面目全非。不过,只要有茶在手,面目全非也好,乔装书香也罢,都统统顾不得了。

我爱三国魏武,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曾幻想“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可如今长舟依旧,浪花四起,敢问何处是中流?我爱邻家阿三,耕猎渔樵,与世无争。原希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然此刻南山悠悠,东篱青青,试想采菊还否?头大如斗,心乱如麻,重重疑问让我如何作答。忽念闪心明,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困阻和风光,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痛苦与快乐,险滩平地何异之有。

笑。

合上书,端起杯子,看着杯中的茶,它已不似初泡时明亮鲜艳,气味扑鼻。突然想起了人,年轻的时候,大多意气风发,心比天高,傲气形于外。随着岁月流逝,事理逐渐明通,便多了些质朴厚重。或许就像杯里的茶,初浓而艳,后清而淡。


大叶茶淡淡的清香似乎又萦绕在四周了,猛然想起曾先生的那句话,看似淡泊无味,无色无气,不是平庸,实乃绚烂之极。

哈哈,繁简之道,由此可见。


*如原来所言,呈上John大作。

星期四, 七月 27, 2006

27.07.2006 于我的小窝

提起茶,一丝清新淡雅就已经沁入心脾,散入到身体每个细胞中了。

茶从古至今就受到僧道渔樵、王侯将相的青睐。面对香茗,文人骚客也毫不吝惜墨宝,随性挥洒。“松风煮茗”一词更是精准道出了众多古今人物的心声。松的高洁,风的洒脱,茗的淡雅,是众人喜爱的,也是很多人自身的写照。而“煮”字却描绘了茶叶的沉浮,世间的悲欢。

山涧松林,清风徐来,此刻煮茶既是一道美景,也是一种乐趣。虽然都是“松风煮茗”,心境却不尽相同。闲云野鹤者永适,毫无逸情者不适,位于两者之间者闲适。其实永适闲适或者不适都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重要的是自己选择了鱼还是熊掌。何况黄发垂髫各有怡乐,阶段不同,同一个人的追求也是千变万化的。

红茶,绿茶,花茶,乌龙茶,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不同的历程。但不同的历程并不意味着不同的终点。汾河渭河虽不交叉,终会聚于黄河;黄河长江虽无来往,终相识于大海;东海红海相距甚远,然终共欢于大洋。历练千差万别,感受却是相似如一。不管是中国人所谓的“殊途同归”,还是西方人所说的“条条大路通罗马”,都表达了同样的思想。

但是否到达了罗马,是否归宿于同处,确是难有定论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变换的视角,得到的结果自然各式各样。从处事态度去看,心系庙堂者积极进取,心隐山林者取法自然,双方相差甚远;从自我实现去看,二者都遵循自己的原则,实现了个人价值,彼此又是如此一致。

矛盾的对立统一,似乎浮上了砂壶的水面。偶然漂浮在上方的两片茶叶并肩立在壶的内壁边缘,一左一右。沿着壶缘,左右即可分,又不可分。正如地球与太阳的关系,以太阳为定点,地球围着太阳转;以地球为定点,太阳围着地球画着一个反向的椭圆。天地即开,阴阳乃分,辩证地看待万事万物透露出生命的智慧。天性追随着心的选择,在不同的环境中演变成长。天性环境均可为主,也均可为辅。天性为主,环境为辅,玉终能从璞中脱颖而出;环境为主,天性为辅,蓬始能在麻中不扶而直。

心时而偏向天性,时而偏向环境。适时而定,因地而宜。站在十字路口,面对灯红柳绿,走对也罢,走错也罢,跨出属于自己的一步。不管须臾回头,还是百年回眸,内心终做出一个“我”的取舍。取僧道,则晨钟暮鼓;取渔樵,则山林江渚;取王侯将相,则疆场庙堂。潇洒来去,从容选择,才是每一个饮茶者津津乐道的境界。

煮茗,已很少见,不是归入历史,便是隐入雅堂。而茶香,却是飘进千万家了。不管龙井茉莉,还是红茶绿茶,都已经找到美好的归宿,尽情享受沉浮去了。

**后记**
很多天前,John和我相约同时写一篇标题一样的文章,以公历的八月十五为限,字数在1000和1500之间。选题费了点时间,最终敲定为“茶”。John神通广大,估计还可以拉一些人下水,比如古雅书香的Sophie,气质庄严的summer等。看着钟表指针的风驰电掣,心中不禁紧张起来,趁今天下午有点时间,赶紧把稿子赶了出来。不过都不知所云,胡乱交差了事。先行粘贴与此,改日再将其他人的”茶”供奉于blog上。

星期一, 七月 17, 2006

随鸯伴鸳



——感于贾静雯演绎赵敏的活灵活现,遂写下一首小诗。毛阿敏有首《爱上张无忌》,此诗权作《爱上赵敏——随鸯伴鸳》的歌词。 17.07.2006 零点于我的小窝


绿柳湖畔 檀木倚天
心机胜却百余男
千思量 万打算
水仙佳人却做地牢伴


靴袜除 纤足露
俏脸带雨心生慕
心生慕
武当山上 情郎欲诛
只恨信物他人处


斜巷暮馆 把酒言欢
偶又重逢灵关犀连
情切切 意绵绵
管他蒙古大汉 屠龙倚天
看我随鸯伴鸳 万古情缘

星期四, 六月 01, 2006

写在六一

——01.06.2006于我的小窝

昨日心绪不宁,糊里糊涂的翻开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伴随着一个个名字的出现,有感于“文人”的遭遇,随手写下了几句:汨罗水,颐园归,一介文人,千载轮回。卫!卫!卫!

今天的心情和天气一样,仍然看不到阳光,略微还下着小雨。明明今日是儿童节,应该很欢快,为什么还没有转晴的迹象?上网才发现,昨天是端午节,今天也是令人伤痛的一天。七十九年前的今天,王国维先生揣上借来的钱,买了张颐和园的门票,投入了昆明湖。没想到历史的巧合,竟然发生在公历的2006年。

不知北京天气如何,也不知长沙的温度。现在应该是荷花盛开的季节吧。莲子,致密坚硬,却孕育出光彩照人的荷花,还有那质朴爽口的藕实。这恰如中国文人的写照,心地,文章,还有那经常被现代人忽视的政治抱负。不过喜吃熊掌燕窝的人们对此毫无兴趣,偶尔泛舟,或许停驻半刻,大半也是因为想赏赏花吧。

莲的茎太柔弱,这或许是它唯一的缺陷。可惜这一点对于生存太重要。浪尖上的文人,明知可能会摔得粉碎,却仍然抱有一丝幻想,去追逐那令自己神往的乐园。巨厦坍塌时,又以一己之力紧紧抱住一根必将倒下的柱子。悲也,喜也,无从得晓。

我长叹一声,为什么每次历史的车轮驶向沟壑时,垫在下面的常常都是这些不识时务孱孱弱骨的灵魂。

公历,今天六一。

星期一, 五月 22, 2006

MacMag :=病毒? ~!@#$%^&*()_+#$%^&@#$%

今天发现一个超级搞笑的东西,说是笑话,主要因为它和此主页的名称有关。没想到,自己的网页原来竟然是第一个苹果病毒。还好“它在触发后显示世界和平的消息。”下面附上网上的一些资料:

MacMag 是源自于 HyperCard 栈的罕见病毒。它在触发后显示世界和平的消息。在显示消息后,病毒将自己删除。1987 年 12 月在称为“New Apple Products”的 HyperCard 栈中发现的 MacMag 只感染系统文件。尽管 MagMag 很显示不是恶意的,但是受感染的系统可以出现多种问题。感染是从原始 HyperCard 栈(“New Apple Products”)或者与受感染系统接触后传播的。http://www.symantec.com/avcenter/venc/data/macmag.html

计算机病毒史(到2002年):
1986 Brain病毒:诞生于巴基斯坦的历史上的第一个病毒
1986 PC-Write特洛伊木马:第一个木马程序,伪装成一个共享程序—— PC-Write字处理程序

1988 MacMag病毒:第一个苹果机病毒诞生
1988 Scores病毒:第一次主要的苹果机病毒大爆发
1988 Internet蠕虫:第一个给Internet带来广泛破坏的蠕虫,使遍及美国的众多计算机关机,成为世界报纸的头条新闻
1989 AIDS特洛伊木马:第一个威胁用户数据的木马程序,该程序加密硬盘和要求用户为加密密钥付费,这里的加密密钥用于阻止该木马程序删除数据
1990 第一个病毒交易BBS(VX BBS)出现于保加利亚,来访者可以在这里交易实时的病毒和病毒源代码

1990 Mark Ludwig发表《计算机病毒的小黑名册》。这是最早的教人们如何编写计算机病毒的书籍之一,书中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并伴有源代码
1991 Tequila病毒:第一个多态性病毒,能对自身面貌进行修改,避免反病毒程序的检测
1992 米开朗基罗病毒:第一个引起主流媒体警觉的计算机病毒。尽管其声称会有数百万台计算机受害,但实际上带来的损失很小
1992 黑色复仇者变异引擎(Dark Avenger Mutation Engine,DAME):第一个设计用来把任何计算机病毒变成多态性病毒的工具包。尽管它表面上气势汹汹,但由于该工具包过于复杂,又有不少程序漏洞,从而妨碍了它的广泛使用
1992 病毒创建实验室(VCL):使用下拉菜单创建病毒的第一个工具包
1996 Boza:第一个Windows95病毒诞生
1996 Concept病毒:感染Word文档的第一个宏病毒
1996 Laroux病毒:感染Excel文件的第一个宏病毒
1996 Staog病毒:第一个Linux病毒诞生
1998 Strange Brew病毒:第一个Java病毒诞生
1998 Back Orifice:第一个远程访问特洛伊木马程序,该程序允许他人通过Internet完全接管目标计算机
1999 Melissa病毒:第一个通过Microsoft Outlook和Outlook Express地址簿经电子邮件传播的病毒

1999 Tristate病毒:第一个能同时感染Word、Excel和PowerPoint文件的宏病毒
2000 第一次造成主流Web站点被关闭的大规模拒绝服务攻击,站点包括Yahoo、Amazon.com 、CNN和eBay
2000 Love Bug蠕虫:历史上传播最快的蠕虫,造成的损失估计为20亿到150亿美元
2000 Timofonica蠕虫:第一个攻击移动电话的蠕虫,使用从受感染的计算机生成的呼叫
2000 Life Stages蠕虫:第一个作为SHS(Microsoft Scrap Object)文件传播的蠕虫,它以一个无害的文本文件的面貌出现
2000 Phage:第一个感染Palm操作系统的病毒
2000 Liberty:针对Palm操作系统的第一个特洛伊木马。它声称是Liberty Gameboy仿真程序的一个破解工具
2000 WebTV/Flood:第一个通过感染Usenet新闻组消息来影响WebTV用户的病毒
2000 Hybris:第一个通过连接到alt.comp.virus新闻组并寻找新的插件组件进行安装,以对自身进行自动更新的蠕虫
2001 Klez:一个快速传播的蠕虫,它将自身群发,并用一个名为ElKern的多态性病毒感染计算机,即使用户只是用Microsoft Outlook或Outlook Express预览了受感染的电子邮件消息
2001 Rans:第一个感染Perl文件的病毒
2001 Peachy:第一个感染Adobe Acrobat PDF文件的蠕虫
2001 MTX:第一个病毒/蠕虫/特洛伊木马的综合体。蠕虫部分群发自己,感染计算机。病毒部分阻止受感染的计算机访问流行的反病毒站点。特洛伊木马部分试图打开一个后门,允许对受感染的计算机进行访问
2002 SWF.LFM:第一个感染Shockwave Flash动画文件的病毒
2002 Myparty:一个群发邮件蠕虫,它安装一个特洛伊木马后门并联系蠕虫的作者,使他能够闯入所有受感染的计算机
2002 Scalper:第一个感染Apache Web服务器的蠕虫

星期日, 五月 21, 2006

迷失在欧几里德空间

——19.05.2006
看看标题感觉好怪异,俨然一副数学家或哲学家的口吻。这学期选了两门课FEM(有限元)和Rechnerunterstuetzte Mechanik 2 (RU2计算机支持的材料力学)作为我的一个主攻方向。开学接近一个月了,自己对这两门课几乎还是一无所知。对于一个无知的人来说,每天和矢量张量打交道真的不是件很愉快的事情。有时想,如果沿用中国古代这子那子的称呼,西方的哲学家肯定都有一个相同的名字“长毛子”——不是人,是畜生。从大约2500年前的毕达哥拉斯算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儿、莱布尼茨等等到1970年去世的伯特兰·罗素,几乎个个都是伟大的数学家。以至于现在几乎每次上课都会暗叹“这是一门哲学课”。

自己再挨个“骂”一遍一些自己碰到的一些数学人物,以表达自己多年来对数学的厌倦。牛顿,傅立叶,柯西,欧拉,爱因斯坦,哈米尔顿,高斯,拉梅,拉哥朗日,拉普拉斯,当然还有个两千多年前的欧几里德。


下附一篇从网上搜到的文章:
世界数学中心的转移 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科学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的宏观表现是存在着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而且这个活动的中心并不是总停留在某一个国家,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纵观近代科学以来的历史,在社会生产、社会变革、思想解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世界科学活动中心曾相继停留在几个不同的国家。其转移的格局大体是: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从中心区停留的时间跨度看:
意大利1540—1610
英国1660—1730
法国1770—1830
德国1810—1920
美国1920—
历史表明,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实际上就是科学人才中心的转移。处于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国家,同时也处于世界科学人才的中心,处于科学人才发展的盛事时期。就数学来说。一个国家和民族一旦成为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区,这个国家和民族就会数学人才辈出。事实上,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意大利科学的春天,意大利成为近代科学活动的第一个中心。继多才多艺的天才达?芬奇(L.da Vinci,1452—1519)之后,近代科学的先驱者伽利略(Galilei,1564—1642)在这个科学活动中心区应运而生,意大利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数学家。著名的有:塔尔塔利亚(N.taritaglia.1500—1557)、卡当(G.Cardano ,1509—1576)、科曼狄诺(F。Commandiano,1509—1575)、费拉里(L.Ferrarl,1522—1565)、邦别利(R.Bombelli,1526—1572)、卡瓦列里(B.Cavaleieri,1578—1647),等等。

17世纪因果的自残阶级革命迎来了第二个科学活动中心。在这个中心区,英国造就了一近代科学奠基人牛顿I.Newton,1642—1727)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的数学家,就微积分这一数学领域而言,在这个时期做出重大贡献的除了牛顿,还有华利斯(J.Wallis,1616—1703)、巴罗(I.Barrow,1630—1677)、泰勒((B.Taylor,1685—1731)和马克劳林(C.Maclaurin,1698—1746)等著名数学家。

18世纪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引来了法国科学的繁荣,巴黎成为当时世界学术交流的中心。在良好的学术环境中,法国的数学人才群星般出现,著名的有拉格朗日(J.L.Lagarange,1736—1813)、蒙日(G.Monge,1746—1818)、拉普拉斯(P.S.Laplace,1749—1827)、勒让德(A.M.Legendre,1752—1833)、卡诺(L.N.M.Carnot,1753—1823)、傅立叶(B.J.Fourier,1768—1830)、杜班(P.C.F.Dupin,1784—1873)、彭色列(J.V.Poncelet,1788—1867)、柯西(B.A.L.Cauchy,1789—1857)、拉梅(G.Lame,1795—1870
)、伽罗华(E.Galois,1811—1832)等人。其取得的成果占当时世界重大数学成果总数的一半以上。

德国科学技术的起步比英国和法国都要晚,但在法国自1830年7月革命以后科学技术发展开始走向相对低潮的时候,德国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却使他的科学技术迅速崛起,并很快超过了英国和法国。德国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以手工业生产为主,几乎没有大工业,封建生产关系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无论在经济上或政治上都很分散,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他的资产阶级很弱小,不敢用革命的手段来解决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封建制度和贵族的特权严重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兴起。1834年1月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实现,统一的商品市场的形成,为德国发展工业资本主义奠定了广泛的而良好基础。1843年3月革命以后,开始了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发展时代。1871年统一战争的胜利,标志着近代的国已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在这一个社会变革的时期,德国政府为了发展资本主义,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迅速普及蒸汽机的应用,以发展铁路为基础的重工业,建立行业内的联合企业和行业间的综合联合企业,保护农业和工商业等。这样,在60年代,终于使德国的经济实力赶上并超过了先进的英国和法国。在科学研究方面,德国开创了国力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体制,建立了各种专业的国立研究所,并由国家在预算中证实拨款作为研究经费。这就是科学研究中出现了固定的正规训练和专门职业,是科学工作变得专业化。在这种科研体制出现之前,人们只能把科学研究作为一种业余活动,而且个人要承担全部的研究经费。与此同时进行的是整顿和改革教育体制,自1800年建立了柏林大学,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体制逐渐形成,自然科学在高等学校由原来的附庸地位上升到应有的地位。在高等学校中教学和科研得到了和好的结合。从19世纪中叶开始,某些德国大学的实验室开始成为科学研究的中心,有的实际上已经成为国际科学研究中心。这些中心不仅为德国培养这新一代的科学家,而且把世界各地最具才华的青年学生吸引到这里。就这样,资本主义在德国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在德国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显著提高,极大的推动了德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德国及法国之后逐渐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

就数学而言,首先是“欧洲数学之王”高斯(K.F.Gauss,1777—1855)的堂堂雄姿,出现在19世纪世界数学史的地平线上。高斯所开创的哥廷根大学大学的科学传统,经狄里克莱、黎曼、克莱因之手,后在希尔伯特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发扬。随着高斯的出现,数学的花朵从法国逐渐移植到德国。在这个科学活动中心区,仅有德国数学家做出的重大成果,就占当时世界重大数学成果总数的42%以上。除了高斯和希尔伯特,在这个时期值得提出的杰出数学家还有:麦比乌斯,拓扑学,提出著名的 “麦比乌斯带”;斯泰纳,射影几何学;古德曼,函数论,推广了函数的幂级数表示法;斯陶特,射影几何学;普吕克,解析几何,建立广义等同坐标和正切坐标;雅可比,椭圆函数论,数论,线性代数,变分法和微分方程论;狄里克莱,解析数论,数学分析和位势理论;里斯丁,拓扑学,提出单侧曲面;格拉斯曼,多为欧几里的空间理论,引出矢量的数量积概念;库麦尔,理想数论;外尔斯特拉斯,实数 理论,数学分析,解析函数论,变分学,微分几何和线性代数;海涅,集合论,提出著名的“有限覆盖定理”;克隆尼克,数论和椭圆函数论,提出有名的“克隆尼克代数乘积”;黎曼,黎曼几何学,数学分析,复变函数论和数论,提出著名的“黎曼猜想”;代德金,代数学,提出算术公理的完整系统;果尔丹,代数不变量理论;韦伯,函数论,建立有名的韦伯函数;施瓦尔茨,微分方程论,提出有重要应用的施瓦尔茨函数;康托尔,集合论和实数理论;邦雷格,数理逻辑;克莱因,代数方程论,椭圆函数论,自守函数
论,连续群论和非欧几何,提出著名的《爱尔朗根纲领》;林德曼,函数论,证明 π的超越性;龙格,解析函数的多项式逼近理论,现代计算数学的先驱者;赫尔维茨,线性结合代数;豪斯道夫,集合论,拓扑学。

17、18、19世纪世界上的数学大国有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国。“世界数学中心”在法国(主要是巴黎理工科大学的法国数学学派)。领袖人物:法国的“三L”(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勒让德)(主要领域:方程论、微积分、微分方程、变分法),柯西、维尔斯特拉斯(主要领域:微积分),傅立叶、泊松(主要领域:应用数学、傅立叶分析、概率统计),庞加莱(主要领域: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波莱尔、勒贝格、毕卡(主要领域:函数论)等20世纪初“世界数学中心”在德国(主要是哥廷根大学的哥廷根学派)。领袖人物:德国的克莱因(哥廷根学派的组织者,以 “爱尔兰根纲领” 著名,用变换群统一各种几何)、希尔伯特(哥廷根学派的领袖任务,主要领域:代数、几何、分析、元数学),闵可夫斯基(主要领域:狭义相对论的数学框架--四维几何),柯朗(哥廷根数学研究所负责人),外尔(主要领域:广义相对论的理论依据—规范场理论),诺特(抽象代数的奠基人,女数学家)以及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伊曼(主要领域:纯粹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机),波利亚(主要领域:函数论与数学教育),捷克数学家哥德尔(数理逻辑学家)等20世纪“世界数学中心”在美国的普林斯顿:哥廷根学派的大部分成员移居或避难到普林斯顿(很多人后来都加入了美国籍),像柯朗、诺特、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伊曼,维纳(控制论奠基人)、法国几何学家嘉当、美籍华人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捷克数理逻辑学家哥德尔等。

15块金币&查理兹

——11.05.2006
今天出门,发现车子不见了,便在四周展开了无比详尽的搜索营救行动,整个过程历时2分钟。之所以结束是因为发现原来放在门前墙边的车子都长腿跑到了门前的草坪上。突然想起宿舍大门上好像贴了张告示,迅速折回大门口,耗时6秒钟。看完后,才意识到自己犯下了滔天的错误。即使天下所有的人都原谅我,我也无法面对我自己的内心。那布告。。。竟然。。。凡是在5月10号10点到13点倚在墙边的自行车们全部会被捉拿归案,想赎回者必须交纳15块金币。“真歹命!”那可是15大欧啊。。。我买自行车才花了50多欧。。。。。

心里揣着祸福所倚的理论去大学,途经银行,做了件可能会关乎我未来两三周命运的大事。上周五把银行卡落在转帐机了,前几天一直没时间去要。凑着今天倒霉,去银行转转运。没想到在银行柜台竟然碰到了一个名叫Vinka的mm,姓氏没记住,只记住了后面两个字母ic,记得足球上好多人都叫这奇那奇的,估计这位mm也是斯拉夫人吧,其实主要让我能够过目不忘的原因的是她长得非常像查理兹·赛隆,除了个子以外。一层淡淡的冷漠浮在甜甜的面孔上,不知天使是否有时也很漠然。改天一定去巴尔干look look,这块神话般的土地此刻更让我怦然心动。

星期一, 五月 08, 2006

无题

——08.05.2006 于Ka大图书馆

条条大路埋利斧
步步烙印通坦途

星期五, 五月 05, 2006

茧与盔甲

05.05.2006 15:45于我的小窝

一天我在树林里散步,捡到了一段枯萎的藤蔓,在上面发现了一个故事。

森林里有两个人,为了对付即将到来的野兽,砍断了一株藤蔓,开始在身上编织衣服。结果一个人织了一个茧,另一个人编了一个盔甲。茧对盔甲说,我浑身上下没有一处空隙,野兽肯定奈何不了我。盔甲答道,除了眼睛和手指我身上也没有一处露在外面,我肯定能打败野兽。

野兽瞬忽而至。一群攻向茧,另一群攻向盔甲。盔甲挥起藤蔓做的长鞭,回击四周的野兽。茧则悠哉游哉在野兽的蹄印下四处滚动。

过了不知多久,茧突然一个激灵,一种不祥的预兆闪过脑海,忙集中意念猛然发力,藤蔓顿时四分五裂,散落开去······。茧挥动着新长出来了的翅膀,听着山涧深处接连不断的惨号,回头望去,盔甲正昂然屹立于群兽的尸体当中。

星期一, 五月 01, 2006

纸和笔

我还是喜欢纸和笔。这种随意的感觉真好!这是一个世界,一个奇妙的世界。在这里,你可以创造一切你想要得,也可以剔除你不想要的。在书中你可以在先人的身边散步,欣赏他们的脚步;在笔下你却可以模仿前人翩翩起舞,当然还可以独创舞步。来源于周围世界的灵感一并融入自己体内,在笔下喷薄而出。这片既可以组装又可以创造的领域真是奇妙无比。你不必像工程师那样局限于材料的性能加工工艺的技术价格的高低而去设计,在这里没有时空的局限,没有社会的局限,没有科技的局限。你可以天马行空,随意创作。你可以将一切都抛诸脑后不去思考,这儿完全是你的一片天地。当然一切又都来源于周围的世界。周围是一个局限体,但你却可以在这里创作无限的东西。这种局限与无限,压迫与反抗,无奈与从容都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也许有人说,这是一种逃避。其实,逃避和面对是很难说清的,正如其它对立物一样:此岸既是彼岸,彼岸又是此岸。只能说,这是一种选择。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尽然一样,所以才有我们这个多彩多姿的世界。尽管如此,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最终的目的地都是相同的。

**大约是一两年前写的吧。闲着没事,遂将其从纸上转移到了硬盘上。(27.03.2006)

世界

世界一直在进步,我们要做潮流的引导者;尽管如此,我们仍是渺小并且短暂存在的微粒。展现我们面前的世界是广阔的,许许多多的领域还未涉及或开发。相信我们自己的能力,相信上天赋予我们的力量。迄今为止,脑部开发最牛的人也不过是个位数,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激励,同时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规则是最终的胜利者,但规则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并且是被创造的。我们要适应规则,改变规则,最终创造规则。有一点必须相信,微软会倒下,IBM会倒下,Siemens也会倒下。插上旌旗的或许就是我们,或是他人。如果是我们,我们也向他们致敬,因为他们为我们铲除了众多的障碍,并且指导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同时还吸收了他们的教训。因为他们的结局就是我们最终的结局。

但是值得注意得是,这并不意味着失败。恺撒倒下了,亚历山大倒下了,拿破仑也倒下了,但他们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再美的花朵也有凋谢的时候,再伟大的人物也有离我们远去的时候。他们为我们贡献了自己,指引了方向,他们已进入另一空间进一步去完善自身。所以当你腰缠万贯时,不要瞧不起乞丐;当你受冻挨饿于街头时,也不要憎恶高官富豪。因为你在另一空间就是别人在这个空间的样子。你完善的是你的自身,所以不要去管其它事物。

用爱己之心去爱别人,去爱一条小狗,去爱一盆花,一棵草,一个石子,一粒灰尘。也要用爱其它事物之心来爱自己,爱自己的头发,手指,眼睛,血管···当然不要忘了自己的灵魂。灵魂还未长大到能脱离躯壳的时候,所以更需要呵护。满足世界的需求,也就是满足了自己的要求。因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产物,所以你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你。开拓世界,就是开拓你自己;完善世界,也就是完善自己。这是每一份子的责任与义务。

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我们,如果意识到这一点,就要去努力!至少在这个世界的旅行希望是快乐并且有收获的!

旅途愉快!

**大约是一两年前写的吧。闲着没事,遂将其从纸上转移到了硬盘上。(27.03.2006)

星期五, 四月 07, 2006

看电影标准

--有感于自己与朋友看电影观点的不同,便总结了自认为的标准。
07.04.2006 3:29于我的小窝

(1)

你看到了希望,还是绝望
你嗅到了恶臭,还是芳香

你尝到了酸甜,还是苦辣
你感觉到寒冬,还是盛夏

你触到了冰冷,还是火热
你笑了,还是哭了

(2)

哭笑纵常有
生命须打油
为君歌一曲
共入此画轴

胴体偎石像
脚下细水长
倘无此中景

荒唐

星期一, 四月 03, 2006

开往春天的地铁

03.04.2006,今天,阵雨。看了《开往春天的地铁》。

星期日, 四月 02, 2006

十七岁的单车

02.04.2006 23:06于我的小窝

今天看了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不禁赞一声好。第一次看电影有了看小说的感觉。

伟大的导演和作家既是一个平实的记录者,又是一个创造者。

二化多,二化一,二化无,在这部影片里都有体现。两个主人公,郭连贵,小坚。两个不同世界,农村,城市。十七岁,有着太多梦的年龄。我们最多描绘的主人公郭连贵有着梦想,或许梦想是住在高楼上的美丽的城里的小姐,或许是老乡想象中的整天可以出入各种高级场所,连厕所里都有着音乐,或许是赚很多很多的钱,给家里盖所好房子,或许···或许是所有可能的叠加。小坚同样有着很多梦想,梦想自己天天能送她回家,梦想家里能有钱一点,买来别的同学能有的东西,梦想···

但所有的梦想都集中于一个物体上--一辆单车。这是一辆造梦的单车,转动的车轮承载着来自不同世界年龄相仿的孩子的梦想。梦想在这里起飞。同样的执着,在车轮下飞驰。一次次主人公之间的冲突,一次次主人公与社会的冲突,都因这辆梦幻之车而上演。在小坚说他不再需要这辆车之前,我想很多人都能感受到了这一点。它承载的负担太重,最后终于被导演无情的毁去。

令人值得一提的是,最终毁去这辆单车的人物和我们的主人公没有任何利益冲突,为何在他的朋友招呼他走的时候,他仍然不理会,继续在那里毁着我们剧中真正的主人公--单车。背后可以让人思考的东西太多。也许他也喜欢上了他“老大”的女朋友,苦于没有机会,也不可能;也许他车技太烂,无法与“老大”相比,得不到别人的承认;也许他并不喜欢练车,只是大家都练,自己无法左右这个世界,而不得不练。或许···可能性太多,自己无法都一一描绘。总之最后单车被一个看似无关的人物毁掉了,虽然他也得到了一定的报复。

当故事的最高潮仍以人类最原始的文明--暴力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时,又让我们不得不再次承认,这是一个残酷的世界。经理、柜台小姐、小坚老爸等等人物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做着自己份内的事。社会终究是无法超脱的,这是我们共同的无奈。庆幸的是,我们的导演最终还是让连贵举起了这辆单车,走在了北京的人潮人海中。

星期三, 三月 29, 2006

无题

世界新鲜尝遍,古今风景体验!

大师有感

29.03.2006 20:22于我的小窝

看着silence的文章,不禁再一次感慨,大师终究是大师!看过毛姆的《刀锋》以后,不知有多长时间,都没有再碰过这类书籍。自己太容易沉与其中,无法自拔。故事自是无与伦比,心理描写也是毫纤必现,思想更让人久久不能释怀。不过大师终究还是要被超越的。踏着前辈们铺好的玫瑰小径上路,自是诚惶诚恐,更是感激万分!灯塔就在前方不远处闪烁,撑起风帆,掌好舵盘,在薄暮笼罩的苍穹下进军!

星期二, 三月 28, 2006

你是什么

12.10.2002 于Feldstr
――献给我已到的正到的将到的未到的

你是天使,你是魔鬼
你是美女,你是野兽
在我心中,挥不走,赶不去

你已将我点燃
我扑进北冰洋,冰山消融,海水沸腾
我抱紧喜马拉雅,积雪挥发,岩浆喷涌

世界已成了火的海洋
而我却在这火海中放声高歌,纵情飞舞
灼热的伤痛算得了什么
我早已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了点燃我的火种

星期六, 三月 25, 2006

"宿命”有感

今天刚刚读了一篇文章《因为宿命,所以要好好活着》,感慨下遂胡写了一通。

百年孤独好久都没听人提起过了,突然看到,就像是又一次老朋友的重逢--虽然百年孤独留在我心里的只有一个画面,那本古老无助的羊皮卷被一阵莫名而又必然的风卷向了灰色的天空。清楚的记得,我是在一个暑假的黄昏读完这本书的。合上书本,看着古旧的桌子,暗暗的房间,灰灰的天空,不知是什么感受。透过窗子向远望去,家外面便是田野,田野尽处是小山,小山旁边是村庄。袅袅的炊烟升起在地平线,多缕炊烟在空中竞逐着、戏耍着,但最后竟然神奇的汇聚在一起,在灰蒙蒙的天空中终于散去。不知为什么,十几年前的景象竟然还能历历在目,但自己从来没有拭去回忆的灰尘,去仔细观看。第一次感觉那段记忆是如此的鲜活,当时可能太小了,许多的东西根本没怎么消化,可是有些感觉可能永久的留在了心中。就像诗词,自己不知背过了多少,可是留在脑海中的又有多少呢?现在用手指去数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去掰脚趾。读书目的不是记书,而是跳出此书。书籍只是帮助我们感悟人生,理解生活,认识世界的。好书隔段时间翻翻,每次肯定都有不同的感受,只可惜现在的自己再也没有了当年的兴趣,更没有再去翻翻看的勇气。

自己写东西太随自己的性子,扯来扯去,都不知道周游到哪个仙岛了,可是不吐不快。自己有时也很懊恼,没办法!好了,回到斑竹的主题,宿命。

死亡,可能很多人都想过。只是想多想少,想明白想不明白,找到借口或找不到借口而已。宿命,我不敢说只是是一种方法论。但谁又能知道自己的命运呢,既然不知道,何谈宿命呢?我个人认为,个体的诞生和死亡,只是这个世界的规则,并非宿命。所谓的生命体如人类动植物无法改变,看似无生命的物体例如茶杯书籍也无法改变;小如细菌夸克无法改变,大如日月星辰也无法改变。没有诞生,哪有生命的感受;没有死亡,哪来重生的进化!死亡,不是悲剧,而是生命的另一种感悟。我想我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会放下一切。人生的最后一个体验,死亡,正在前方默默静候我的“大驾”。挥一挥衣袖,作别人世的我,不带走一点一滴的亲情爱情友情,潇潇洒洒上路。尘缘已尽,笑别这个世界,踏上另一段旅程,有缘日后自然能够再次聚首。

我想,对于斑竹所说的人在面临死亡时也许会认为其他亲人欺骗了自己,但其实真正内心深处在那一刻只是感觉来得太突然,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去放下一切。我听说,肉体在死亡之后,灵魂总还会存在一段时间。也许用地球时间计算是不合适的,因为我认为神鬼和我们是存在于不同维数的,所以我们这里的规律在其它地方统统失效。在这段时间内,人的灵魂处于不同维数的临界处,自然能够看明白一切。如果我这样写,斑竹感觉不舒服或很难接受或···总之如果感觉不快时,我敬请你的原谅。因为我也不知如何去说,我也知道失去亲人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但是世间如意之事不过十之一二矣。没有体会痛苦的入骨入髓,哪有面对快乐时的酣畅淋漓。

有时候,我不知是为身患绝症的人悲伤还是庆幸。他们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对生命的尊重。把每一天到看作自己最后一天,生命是何等光辉,感悟是何等深刻。我从不认为,伟人比凡人对生命的领悟会更深,大家只是领域不同而已,对生命的体会是一致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价值观,我从不认为别人的价值观有多么可笑或多么伟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是一个冥顽不化死抱着自己观点的人。我会不断思考别人的观点,改造自己的世界观,甚至推翻原有的世界观--但前提必须是我思考了好久,认为确实是对的或适合自己的。我们这些死亡不在近前的人,如果把每一天看成自己的最后一天,自然也会把这一天看作自己新的一天。试想,每天从被窝里爬出来,打开窗户,呼吸一口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举起双臂,高呼一声,"我来了!",该有多么惬意!

我们活着,是为了每时每刻的自己,也是为了随时随地的景色!“为了”一词似乎有点悲壮的感觉,好像又回归到了宿命感上。其实,我们不用很刻意的活,只需发自内心的生活就可以了。


不经意间,时间从指间溜走了好多。灿烂的阳光已换成了柔和的灯光。我突然听到了笑声,吓了一跳,回头瞅瞅,没有其他人,这才发现是从我口中发出的。今天小雨,哪有灿烂的阳光?一转念,灿烂永在我心,何管晴天雨天。看看外面的灯光阑珊处,也自有一番风光。突然想起了苏东坡的一首词《定风波》,在此作为结束语吧。希望斑竹今晚有个好梦!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另附原文《因为宿命,所以要好好活着》与此。

“从前在圣城麦加,有一个富商的仆人上街买菜,结果就在人群中,看见了死神冲他露齿而笑。他吓得连菜都不买了,回去向主人请求帮助。好心的主人借了他一匹快马,让他赶紧去麦地那城暂避一时。随后,主人自己上街买菜,又在人群中看见了死神。主人上前质问,你为什么要对我家仆人那样险恶地笑,莫非你要不利于他吗?死神的表情非常无辜,他说当时我不过是觉得奇怪,明明今天晚上我要在麦地那城带走他的,他怎么此刻还在麦加逗留阿?”
不久前在《读库》中牛牛的《魔幻时分》看到这则小故事后,总有些挥之不去的感觉。而在我仍没弄清楚什么是“魔幻”的时候,却在一位朋友的书架上发现了《百年孤独》,中学时代便听好友推荐过的书,它那带着“孤独”的名字总让我以为那是一本与感情有关的小说,如今拿在手上,却意外的看到上面写着: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代表作。书还没看完,但是看到主人公奥雷良诺从小就有一种预感能力,包括死亡的预兆,那些预兆发生得可能突如其来、却清晰的异乎寻常,瞬息即逝而又确凿无疑,他也因此一次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也让他越战越勇,因为他知道,死神还没有来召唤他。或许死神真的要带走他的时候,他并不能躲过,但至少他可以在死神来到的时候预知这一切。 于是,我再一次想起了上面的这个故事。
宿命。一种神秘的、强大的、无法逃脱的力量。
对于一切已经发生的事,我愿意相信都是注定,这种对过去的宿命是安慰自己最好的方式。但是,对于不可知的未来,该相信什么呢? 我们无法预知生命与未来,无法像奥雷良诺那样感受到死神的临近。而,年轻的我们,也很少有人会想到死亡,仿佛那是属于遥远的未来、那是属于我们年老时才会发生的事,就像《童梦奇缘》中在一天中历经生命过程就要老去走向死亡的刘德华说的那样,周围的每个人仿佛都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的时间,未来还很遥远。这是好事吧,天然的乐观。
那我是悲观的么?当我看到身边年轻的生命的瞬间消陨,我开始相信生命是短暂的,句号不知道会在哪里。常常被人问起,为什么选择出国?我说,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我的一个朋友突然去世了。或许当时并不清楚他的死对我意味着什么,但是,慢慢的,这个理由却清晰了起来。....一个童年的玩伴、少时的同学,虽然后来联系不多,但是,当我得知他的死讯时,内心的震动却是无法言喻的。当人们说起他的死时,事件的发生仿佛是一种注定和宿命。那天只是女友的一个朋友的婚礼,女友让他不用去参加,可他执意相陪,于是在回程的路上发生了车祸,他没有再回来,留下他亲爱的女友在这个世上...... 我说,我想出国,我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最疼爱我的外婆去世也已经三年多了,虽然对于人们来说,老人的去世是一种不可抗的自然规律,但是,以为只是肝和胃不太好而住院的外婆,或许直到死神降临的那一刻才明白过来,大家欺骗了她。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难以忘记她去世那一刻的情景,那睁大着双眼,想要喊却喊不出的最后的挣扎。不甘心,生命就这样突然的、匆匆的结束,不甘心的。
年初回国的时候,又去见了我们寝室的那个坚强独立的才女川妹。我们曾在大学宿舍里探讨着生命的意义,在她的层层追问下,我相信,生命的确没有明确的具象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只在于:活着、去经历。 四年前,刚到德国半年多,我接到了她的email,工作不到两年便事业有小成、结婚还不到半年的她在体检中查出一种近似绝症的血液病。可是哭过长夜之后,依然坚强的生活着。每周一次像死人一般接受的化疗,就在这样的日子里,却依然微笑着。在死亡的威胁面前,一切都必须自己去面对,我们旁人几乎是连安慰的话都是无谓的。四年了,这次依然见到她精神奕奕的带着熟悉的笑脸出现,忙碌的身影,在病魔的折磨下,她居然还选择了辞职自己做了两家公司的老板,公司也很不错的样子。看到她的样子,我们仍然是小心翼翼的不敢提起那个话题,只是问,身体好么? 她笑着说,还是那样阿,这种作为白血病的前兆的怪病已经四年了,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转变,而相同病况的画家莫小丹已经走了....... 她放弃觉得无用的化疗,仍然在忙碌的奔波于自己的事业,一刻不停。我们劝说,多享受享受,多玩玩吧。 我不知道还能说些什么,若不是真正面对死亡,我们不会去想,我们究竟想要完成些什么,想要做些什么。据说电影《My life without me》中讲述了一个即将死亡的女人为自己写下了自己要在一个月中完成的事并努力实现。现实中的她,正在尽一切努力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像她曾说过的那样,该自己走的路,披荆斩棘也要走下去的。而这也是一种幸福吧。
因为不知道死神会在多遥远的地方招手,我有时也会因为那种不确定而恐慌。在多年前那上吐下泻24无法进食进水的24小时后的深夜,我因为害怕而坐在床边迟迟不敢睡去。但是,宿命于我终究不是悲观的,也不是消极的。相信命运,以此化解过去的一切,而未来,我同样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看似偶然的一切应该都是必然的,是我的选择决定了结果。我害怕死亡,所以不奢望太过遥远的未来,但仍怀有美好的希望,也因此,让自己快乐,珍惜和享受生活每一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让心中的话永远都没有机会说,尊重自己的内心,也尽力帮助别人。
那个年少时的朋友车祸去世后,好友说,我们活着能留下的只有给别人的回忆,所以我们要对周围的人好一些......
注:本来只是想写几句被宿命感笼罩的心情,却不想越写越远,扯到了死亡和生命意义这样我无法终极的问题。也许是积压已久的,写下来,几乎让自己落泪,却也会让自己好受些。

观张惠妹有感

苦于没有标题,突然想起中学时代的读后感,套用一下,感觉还不错。可惜我不如李上瘾潇洒,无题上瘾,真是人如其名!哈哈!

以前只知道阿妹的歌很棒,长相一般。今天在康熙来了终于看到了一个比较真实的阿妹。没想到阿妹本人如她的歌一样,非常棒!如果十二生肖里有猫这个属相的话,阿妹肯定榜上有名。猫,实在是一种怪异的动物,个性独立又温柔无比。有句俗话“奸臣猫,忠臣狗”,实在太功利。为猫叫屈,窦娥都已经昭雪了,猫儿为什么还没平反!大概海啸地震都是先兆吧。

又想起一句话,还是关于猫儿的。“十个猫儿九个叫咪咪”,不得不引起人的无限遐想。哈!人类的语言实在厉害!一个词,一句话,在不同人的脑海里就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画面。浪子好色,其实更多的是好美。天下万物皆为风景,人自然也不能例外。时常感叹造物主的伟大,大漠高原,山峰峡谷,日月星辰,看似没有生命的物体尚且让中外的诗哲们吟诵至今,更何况生命呢?自己的思维不知怎么跑到这儿了,真是“随笔”。

“听海”又将我拉回了正题,阿妹。其实阿妹让我想到了王菲,同样一个令人销魂的女人。猫王已逝,猫后当立。庆幸的是,同时代竟然有如此多的猫后。幸哉,我中国猫后!壮哉,我猫后中国!梁启超先生应该为此含笑于九泉了。

星期一, 三月 13, 2006

身与影

太黑之中必无影,众人皆知;太白之中亦无影,却鲜为人知。混沌未开,无身无影,无阴无阳;混沌即开,阴阳交替,身影分离。
只知影随身走,而不知身亦随影走,是心在身,而非心在影;只知有影有身,而不知无身无影,是知天地之开,而不知天地之始也。

星期一, 二月 13, 2006

死亡日

--13.02.2006 凌晨04:35于我的小窝

凤凰在熊熊的浴火中涅槃,
又在寂寂的灰烬中重现。

可是我却不能,

即使肉体在地火中点燃,
思想游离于九天。

其实我也不愿,

尽管衣装异常光鲜,
家人爱我也非同一般。

我已经存在了五千年,
到如今一切还是没有变。
身上枷锁没有断,
头上仍有高高的天。

我从地球的一头走到另一端,
始终顶着一个相同的蓝天。
强者的声音连成一片,
征战依然连连。

我走了整整五千年,
人类到处绵延,
大地愈来愈干,
海洋的怒吼更是接连不断。

世界,谁能看穿,
生存的规则不可能改变。
适合社会的永被赞叹,
成功者千古流传。

精美的生物链,
我到底属于哪一段哪一环?
诱人的魔链,
谁又能将其彻底拆断?

我曾经的生死恋,
如今也屈服于金钱与老天。
谁能告诉我,
到底该怎么办?

于是我去和死神交谈,
也许我活了太多太多年,
潇潇洒洒无牵绊,
是我最大心愿。

死神的回答更是令我心惊胆颤,
你就像不死鸟般,
复活后还是有剪不断的缘,
你注定要生活在人间。

从此,生命没有了答案。
每日行尸走肉般,
在人的潮流中流连。

酸甜苦辣,再次尝遍。
只是在我口中全都变淡。
种种人生意义的实现,
在我眼中已成谣言。
因为现在的我只喜欢客观。


星期五, 二月 10, 2006

上帝所恶之事(摘自《圣经》)

上帝所恶之事:高傲的眼,撒谎的舌,流无辜人的血的手,图谋恶计的心,飞跑行恶的脚,吐谎言的假见证,在弟兄中布散纷争的人。

星期四, 二月 09, 2006

Don Mclean

今天无意中知道了Don Mclean,听了他的两首歌曲Vincent 和American Pie,曲词以及声音都太优美了。于是一天都在他的这两首歌中度过了。同时大致了解了美国的摇滚史。很多歌手为社会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不管他们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他们挣扎在那个充满政治意识形态、战争以及种族歧视的社会中,用自己特有的形式发出自己的怒吼,发出自己内心的声音,挑战着被政治家左右的时代。时至今日,他们的歌声仍然回荡在我们的心中。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向世界挑战、向我们自己内心挑战。
一个时代终结了,另一个时代又来临了。嬉皮在我们的眼中不再怪异,蓬客在我们的世界中早已不再孤单。新的时代呼唤新的声音,新的声音又造就出新的时代。不管是嬉皮还是蓬客,无论是垮掉的一代还是新新人类,都只是称呼的变换。反叛的大旗始终高举,探索的精神永传不朽!

星期四, 一月 26, 2006

西部风云

今天看了斯皮尔博格的西部风云,又重温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超视觉世界。

星期三, 一月 25, 2006

巴黎

巴黎,一个绝佳的情人,却非一个理想的爱人。在她那儿可以偷欢,但决不能过夜。

星期日, 一月 22, 2006

 Posted by Pic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