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十二月 08, 2008

是是非非牟其中

1.成败牟其中(节选自《新浪财经》)
 
----张驰

长期研究民营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家闻义风(化名)更愿意从时代背景表达他的看法。他认为:发生在牟其中身上的情景悲喜剧,既是一个偶然的个案,又有其必然的结果。

  闻义风把牟其中比作为“一个悲情的探索者”,第一次坐牢,是因为他参与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牟其中与他的伙伴认为,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商品生产的社会秩序,这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革中,无疑是异端学说,他们的牢狱之灾也随之而来;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路线刚刚确立,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处在计划经济发展的体系中,牟利用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操作手段做生意,已经打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商业环境,打破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牟第二次进监狱在所难免;“信用证诈骗”是牟第三次入狱的罪名,信用证的担保与支付,虽然在国际上已经流行了好多年,但牟其中案是国内关于信用证诈骗的第一起案例,正是因为没有先例,直接导致了司法界、理论界对此案的争议,争议的结果是2006年1月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为后来的案件审判指明了方向,按照这一新的规定,即使原起诉书中认定的事实属实,南德集团和牟其中也应是不构成犯罪的。

  “社会、经济的发展,政策、法律的变迁,总是滞后于时代潮流的发展方向的,社会的进步,既需要自我调整与适应,也需要外力的推动;实事求是地说,牟其中无意于充当整个社会发展的急先锋,他只想在他的一亩三分地里能先行一步,给后来者提供一个经验或是教训,唯一需要的是社会对他的宽容。”资深传媒人王有为表示。


2.牟其中:我的经历是那个时代的缩影(节选)(整理:新浪财经记者 张驰)

  ——访牟其中诉讼代理人夏宗伟

  由于牟其中目前还被关押于湖北洪山监狱,根据相关规定,我们还不能直接采访他本人,受牟其中的委托,由南德集团诉讼代理人夏宗伟来回答《法人》提出的问题。为了方便行文,本文回答部分采用第一人称。


  问:您的个人经历对后辈企业家来说,有一个什么样的借鉴?

  答:当代中国企业家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企业家相比较,最大的特征是具有二重性,即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组织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但是,这一十分显著的特征,却几乎被绝大部分人忽略了。

  我们从计划经济体制出发,目标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目前处于可以前进,也可能倒退回去的社会转型期。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公认的是实行了渐进式改革,即在传统经济存量之外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量。我国的民营企业家阶层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开放路线,就不可能有当今风光无限的民营企业家。即使不感恩,也要知道自保。我们与改革开放路线是皮与毛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血肉关系。对此,现今的企业家群体一定要清醒。

  问:古人云:三十而立,中国的企业家群体也一直在摸索中前行,您认为目前的企业家群体是处在成熟期,还是仍处于成长期?您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答:当然仍然处于成长期,远远谈不上成熟。

  这是由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特征所决定的。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过程之中,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与市场经济伴生的企业家群体,怎么可能脱离自己生长的土壤,单独成熟起来呢?

  另外,全球经济的发展阶段,正发生着类似于十五、十六世纪,人类逐渐脱离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变化。工业经济正在被智慧经济所取代。由银行、股票、交易所、信用、保险以及有限公司有机统一组成的相互贯通的金融体系和商业体系也必然发生变化。处于这一变化中的企业家面临的任务更多的是学习与创新,远远谈不上成熟。

  问:作为国内较早创业的企业家,您对过去三十年的经济法律变迁有什么样的评判?

  答:就立法角度而言,从无到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0年,虽然利用中办工作组为我平反,我声明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田的气势镇住了万县市工商局,进行了工商登记,但是在细节上都无法可循,难倒了具体工作人员。例如企业可不可以取字号、可不可以刻制印章,都无法律规定。幸好我们中国人善于变通。不能取法人字号,就把几个股东自然人的名字进行同类项合并,最后抽出一个“中”字和一个“德”字。所以南德最初的字号名称叫“中德”。至今我们仍习惯地把企业印章称之为公章,因为此前所有企业全部是国家所有制的。南德出现后,难题来了,南德是私有的,怎么能刻公章呢?又是变通。公安局批准我们刻了一枚一寸见方的公不公、私不私的大方形印章。说它姓私,因为与自然人的私章一样,是方形的;说它姓公,因为与圆形的公章一样大小。

  我是在第二次坐牢的收容所里,从树上的大喇叭中,听到国家工商局的一个文件,称私人经济组织也可以起字号,可以刻印章,可以去银行开立账号了。时为1984年4月。

  所以,我一直把第一次、第二次坐牢,称之为为中国私营企业争取生存的权利,把第三次坐牢视之为中国私营企业争取发展的权利。

  想想当年取字号、刻印章尚无法可依,到今天《物权法》对公私经济的平等保护,只能用一句话来表述我的意思:时代真的是进步了。

  问:您预测一下未来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将会是怎样的一个状况?

  答:我有一本演讲集,题名就是《乐观的中国经济》。是1996年左右编的,它表明了我对中国经济长远前景的看法。

  我之所以持如此乐观的态度,是因为我根据曾经很有影响,但近年来却被大家忘却了的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瓦尔特·威特曼·罗斯托教授的“起飞理论”,对中国经济的奇迹进行了分析。

  “起飞理论”指出,每隔一段时间,一些以往停滞的经济会出现奇迹:在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几十年,甚至整个世纪都毫无增长之后,它们开始了不可思议的直线上升,然后,该国就踏上了奔向现代化社会的路途。

  第一个起飞的是英国,开始于1790年左右,史称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国家经历了摩肩接踵的起飞过程:最引人注目的是德国和美国,它们通过较快的工业化进程最终取代了英国的领头羊地位。19世纪末期是日本,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增长。此后迎来了亚洲的工业化,开始是四小虎,后来又是四小龙,最后就是我们中国大陆了。

  对目前人们津津乐道的“金砖四国”(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的飞速发展,都可以用这一理论来解释。

  此外,中国的飞速发展还要加入一些特殊的因素:我们的工业化是与全世界的信息化同时出现的;邓小平把握住了全球一体化的机会,而60年代我们曾失去过二战后亚洲工业化的机会;最后还有文化因素,即整个中华民族——包括一岁的小孩——永不熄灭的发财致富的强烈欲望。在恢复古典自由主义方面很有成就,引领了美国经济几十年繁荣的里根总统说过一句话:“经济的繁荣,50%依靠的是公众的情绪。”

  所以,无论前面还有多少不确定因素,但已被全世界数十个国家、几个世纪工业化过程证明了的规律,是不可能改变的。所以,我一直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持最乐观的态度。我相信,三十年之后,中国在经济总量上,会超过美国。



3.冯仑:回忆要炸喜马拉雅山的牟其中

他,一会儿说把中国的积压产品拿去换俄罗斯大飞机,一会儿又把卫星搞到天上去。眉头一皱就要往陕北投50个亿,顺嘴一说又憋着把喜马拉雅山炸个大口子让暖风带来雨水造福中华各族人民。造的势大时,牟先生被评为中国第四大富豪。很快,又因南德集团信用证诈骗案锒铛入狱。

  牟其中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人,作为中国最早的民营企业家,很具有标本意义。一个人在一个时代中能够迸发出的光芒,其实就是这个时代的光芒。

  从1989年到现在,我认识老牟已经十六年了。牟其中给我的印象,其实全都是一些故事;我了解的他和他给我讲的经营哲学,实际上也全都是一些故事。他很少讲经营理念,他就讲故事;这些故事很重要,会给你很多基本智慧和对人情世故方面的知识。所以,中国最早的MBA应该是牟其中所讲的这些故事,它们都是活教材。

冯仑

冯仑原为牟其中手下,现为房地产老板

  擦肩而过

  我在体改所的时候就经常听说老牟如何了得,有印象,但一直没见过。1989年以后我在海南碰到南德在海南的一个代表,这个人是帮助牟其中做成飞机生意的汪兆京,他跟我说了一些牟其中的事。1989年9月,汪兆京说你现在没事儿做,也没工资,可以去牟其中那儿折腾。我就这么去了南德。

  第一次正式见老牟是在他的办公室。军博大院里比较奇怪的一栋楼,老牟占了地下室和地面一层共两层的空间。他办公室旁边有个会客的地方,两排沙发,一个破茶几。他给我的印象是个子特别高,手里总是拿个大茶缸——后来他也一直是这个形象。他把茶缸往茶几上一放,开说的事情就是天下、国家、改革、命运之类。1989年以后,牟其中需要澄清他和“**”的关系,我帮他把一篇文章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叫《牢牢记住党和国家的利益》,后来《人民日报》等报纸转载了。这为他树立起一种正面的形象。

  自此,老牟开始重用我,而我也慢慢表现出在表达和组织能力方面比他原来的草莽班子要优秀得多。我主要负责外部联络与形象经营,作为第一任主编办了一份小报《南德视界》(牟其中原先设想的是“世界”,我改成“视界”),报头是牟其中写的,发刊词是“造就一代儒商”。他的文章纵横捭阖,很有气势。后来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所有民营企业都爱编小报。之后我做了总办公室主任兼西北办主任,介绍很多人过去,南德有三分之二的部门经理是我引进的,万通最初的创始人里有四个人在南德干过。

  更有意思的是我离开时以及离开之后与老牟在内心的较量,这纯粹是一种男人和男人之间的较量。当时我和功权觉得南德不是我们的事业,和老牟也存在太大的年龄差异,所以我们几个经常商讨未来的路怎么走。我们想了一条路:人在牟其中那儿,私下里做些生意,慢慢培养起经济条件后再一起出来。所以我们一边在门头沟(南德员工宿舍盖在那儿)物色了个店面想开餐馆,一边又想办一个实体,起名万通代理事务所,没有启动资金就注册成事业法人,帮别人出书。但都没办成,里外都不满意,后来就放弃了。我们又想对老牟实行规范化改造,仔细研究了张学良,准备集体“兵谏”老牟,让他只做董事长,我们来管理公司事务,把南德做成中国最好的企业。可是,想到老牟五十多岁了在香山吃饭时还会为了一个凳子一拳把人家的嘴打得缝了五针,在街头看见别人打架他就兴奋地喊“打啊!打啊”,联想老牟流氓无产阶级的习气和土匪的劲头,我们认为“兵谏”只能更糟。

  结果只能选择自己走,从头折腾起。柯云路写了一本书,其中提到的那个谢老板,当时在北京,希望我给他干。于是我和老谢手下两个人一起去海南。老牟知道后非常恼火,因为我一不要钱二连招呼都不打,说明内心极其自信,且不把他当回事。我是南德历史上第一个炒老板的人。他曾经对我有评价:没有缺点的人是最可怕的。没缺点的具体表现就是从来不占便宜,每次活动别人不交钱我交。牟其中常说,有缺点的人好用,容易控制;没缺点的人可怕,因为他有巨大的欲望和意志力。其实我们之间有一种英雄主义是可以沟通的,但我的出走对他心理上是个巨大的挫折。

  我在海南待了一个月之后,他办事也正好要去海南,王功权他们给我透了个信儿,所以我就到机场接他,想给他一个解释,他不理我。一两个星期之后我回北京办事,南德搬到永定路,我又去找他,还试图沟通。他依然不改口,就是不见。我就回来了,放出话说:“活着就不要见了。”到他越来越困难的时候,就让下面的人找我合作,功权他们也劝我见见,但我坚决不见。然而感情上是有瓜葛的,我们内部“MBA教材”全是老牟的案例。

  我和老牟有两次奇迹邂逅。一次我们全家去三峡,登机的时候,他站我前面,一回头,太近了,没法弄啊。我就叫了声“牟总”,他“哦哦哦”,问我是不是去重庆,我说去三峡,他又“哦哦哦”一阵。飞机上他坐在我后面两三排的地方,下飞机我没打招呼就先走了。第二次是在华盛顿的中餐馆,我坐着吃饭,呼啦啦进来一群人,一看正是老牟,远远瞪着我,我没站起来,看了他一眼,继续吃我的饭。

  后来他就出了状况。有一天他突然给我打来一个电话,说:“我是牟其中,我没出事。给我拿些钱,回头我还给你。”事后我分析肯定是公安给了他我的电话号码,因为他需要请律师。过了一段时间,他在武汉监狱里手写了一封信托人带来,大概说了一下案子的情况,还是希望我给钱,准备继续请律师。我跟功权商量了一下,做了几个决定:第一,在二审判决之前不便介入,也不便给予任何资金上的支持,因为会形成和政府的直接对抗,法律关系不清楚,不知道这笔钱算什么性质;第二,如果二审判完了,服刑的话我们会去看望;第三,牟其中劳改出来了,生活上所有的事归我冯仑管,我负责养老送终。对我个人来说,无非多了一个爹,原则上我爹多少他多少,对朋友也是个安慰,他岁数和我父亲差不多。

  今年可能会和王石一起去武汉,看看他。这将违背我“活着不见面”的赌气誓言,但时过境迁,心境不一样了。

牟其中

是是非非牟其中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意人

  牟其中是被社会长期压在底层的一个角色,其悲剧性在于要用冲撞体制的办法不断证明自己的强大,要翻身。牟其中是第一代贸易类民营企业中做得最成功的,单笔金额几个亿,没人做得过他。实际上,倒飞机这件事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体制下私人资本创造的最了不起的商业奇迹。至于他的商业伦理、公司内部组织,都和他的出身、经历以及社会制度的变革有关。这样来说比较公允,不能笼统地把他说成是个江湖骗子或者坏人。

  第一代民营企业江湖豪侠、英雄气节、政治情结非常浓烈。上世纪90年代初在全国做承兑汇票做得最大的是海南南方信托的老板朱邦义,他也是四川人;老牟在北边控制信用社。他们都是社会底层混上来的,互相不买账,光约会见面这件事,我作为总办主任都衔接不好。老牟要在北京见,那边说在南方见,这就是民间江湖较劲的方式,因为涉及江湖地位的问题。

  做飞机时,有一伙人想“兵变”,计划把所有相关文件拿走自己做,老牟连夜把那些人抓起来捆在地下室里。所以我们当初的判断是对的,如果我们“兵谏”,估计也被捆起来了。

  老牟不论开大会开小会,从来没人主持。讲台上放一张小方桌,他拿个大茶缸子坐下,讲完就散会。不听大家说什么,他讲过瘾了就行。

  牟早上坚持在玉渊潭冬泳,且博览群书,我们离开南德前,有一次他过生日,我和功权还凑钱买了一套《资治通鉴》送给他。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意人。政治情结、江湖大哥、民间智慧、合理的商业想象力,以及我们有限的体制空间,塑造出牟其中这样一个形象。现在没有此类人物了。生存就是在每个阶段改变自己适应环境,不断改变行为方式;而以原有方式一直往下做,环境改变人不变,会死得很快。

  牟其中在商业上有过巨大的成功,但最终还是身陷牢狱,没能成功到底。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发现,他的商业逻辑(发卫星、运作航母、炸喜马拉雅山等)并不是都不成立,但是这个逻辑跟社会制度的变化节奏不够吻合,和体制变革的逻辑是冲突的。

  最早的一代民营企业当中,牟其中是最有创造力、想象力的。但由于他的创造力、想象力跟体制环境脱节、对立的太多,所以大部分都成功不了。这种命运使他成为“过去的一代”。也许,再等上十年、二十年,他就会有机会成功了。任志强当年曾被错关了一年,要是再往前、毛主席那时候,可能就给枪毙了,哪会有今天的风光和业绩!所以商业上的成功还要和制度环境相适应。作为一个民营企业,我们的任何商业计划都有一个跟体制环境的配合问题,如果不能配合,你的结局就是牟其中第二。

  每个人做事情总得有道德感,而牟其中给我最大的震撼是一个人可以没有道德感。老牟不是凡人,通常认为不能做的事,他做起来毫无心理障碍,这也许就是他强大的地方……作为一个企业,到底道德的底线应该在哪里?在创办万通时,我和功权常常拿老牟的例子做反面教材。我们认为,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道德力量,否则无法凝聚人心、把事业推向成功。

  我也是被盖上时代印戳的人,在我自己眼里,我现在是资本家的工作岗位,无产阶级社会理想,流氓无产阶级生活习气,传统士大夫的精神享受。我也是一个不伦不类的东西。

  一生爱错放你的手

  牟其中有很强烈的政治情结。他今年快七十了,他这一代人有政治情结是很正常的。

  老牟在“文革”的时候曾写过《中国向何处去》的文章,探讨中国的命运;开始做生意之后,又不停地研究社会经济变革。应该说这些都是非常合情合理、而且非常有趣的做法,是一种好的、值得肯定的品质。但为什么他这种政治情结会失败呢?我认为,他的政治情结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错位。既然是一种政治情结,也必定有它的逻辑,不能错位,错位就会闹笑话,甚至招致灭顶之灾。比如邓小平生日那天,老牟在家里召集了一帮人来祝寿,我不知道这种做法在西方会怎么样,反正在中国,人们就觉得很怪——给邓小平做寿,是党内一种特殊的政治生活,也是极少数人的特权与恩荣。你一个劳改释放犯、小商人在家里大操大办、给邓小平做寿,纯粹为党添堵啊!

  他特爱操心的事情就是中美关系、中俄关系,这些事情也不是你企业家该操心的;如果一个老板没事去管中美关系,管台湾问题,那也属于错位了。他这种错位不单是错,还叫人恶心,这就好比一个乡下的小伙子牵一头*到城里来追一个女孩子,他的确有诚意,他对姑娘说“我爱你,我把我所有的生命和财产都献给你”,他要献出的就是那一头*。他是真诚的,他一点儿都没错,他也没骗那位姑娘,他真是献爱心来了,而且他可能对她负责,为她赴汤蹈火,但是城里的那位姑娘只会觉得恶心,恨不得一脚把他连*一起踢得远远的。这就是错位,也可以说是错爱。

  我认为牟其中的政治情结本身不应该说有错,但是表达的时间、地点、方式和对象是有严重的问题,于是就错位了。有一首歌叫作《一生爱错放你的手》,这个歌词有两种解释:一生爱、错放你的手,就是悔不当初,不该让你走,为爱负疚;再就是一生爱错、放你的手;后悔爱你,打发你走。老牟这个事儿就叫一生爱错,被人早早掸开了他的手。我觉得一个企业有社会责任感、关心一下社会上的事情是无可厚非的,有一些情结随着年龄、历史沉淀下来,也都能理解,但是你表达的方式、时间、对象一定要对。表达得不对,真诚的事情就变成一个恶心的事,最后被推开、撵出局。

  (但)牟其中在品质上有超强的毅力。当时已经五六十岁的人了,他每年冬天都坚持冬泳,非常有毅力。他的毅力也表现在他的政治情结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上。在面对危机时,他从来都是赌在领导批示上,赌在政治翻案上,赌在政治领导人的身上,因为他两次坐牢出来,都跟大背景的改变和批示以及政治翻案有关。所以他一遇到事,就往这方面想,从来不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真错了。实际上这一代人都有这个特点……由于他们有超强的毅力,这种政治情结表现出来的非理性和非商业的行为就特别刺眼。

  我和牟其中曾经一起去陕北,开的是一辆价值4万块钱的漏风的破车,总共开了两千多公里。其中有一天早上,大概五六点钟,天麻麻亮的时候,我们停在了文水县云周西村当初刘胡兰家的边上。我们当时饿极了,就咣咣咣砸老乡的门,让人弄了些刀削面,加上盐啊醋啊之类的调料端上来。当时饭桌边上还睡着人。我们都嫌脏,吃不下去,老牟却吃得倍儿香。这顿饭大概花了我们十几块钱。上车以后,我们都觉得勉强饱了,老牟就说,“你们不懂什么是饥饿。坐牢时最大的煎熬是饥饿,不是疼痛。一进去先饿你个五天,啥都招了。”他教育我们要懂得忍耐。他饥饿过、忍耐过,所以他说他现在吃什么都特香。

  牟其中作为普通人来说,他也有很人性的一面,就是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在我离开他之前一段时间,他母亲病了,住在309医院里。我跟他去看过他母亲几次,就我们俩,他在他母亲身边,表达的情感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当年他坐牢的时候,他母亲在崎岖的山路上迈着小脚给他送饭,所以他一直对他母亲特别感恩,当他母亲去世时也非常难受。开追悼会前一天,他信手写了一个对联,让我贴起来,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对联最早是曾国藩写给母亲的,上联是“一饭尚铭恩,况曾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下联是“千金难报德,即论人情物理,也当泣血三年”。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早上,我陪他到太平间去,这是我今生特别难忘的一件事……那一次,我第一次看见老牟哭。

  牟其中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人,作为中国最早的民营企业家,很具有标本意义。一个人在一个时代中能够迸发出的光芒,其实就是这个时代的光芒。所以,我觉得解读和了解牟其中,最重要的是应该明白一个企业家的命运不是孤立的,一定要在一个时代的背景下才能发光。你所能做的事业一定取决于制度空间的大小,你个人的品质再好,能力再强,都不重要,只有跟制度空间相容,你才能够很好地成长。

星期四, 十二月 04, 2008

Zidane



只要你谦虚求教
小心照顾自己的体能
埋头训练
总把自己望一般水平去想
你就一定是齐达内

───齐达内

星期三, 十二月 03, 2008

芳華絕代



芳華絕代

作曲:溫應鴻, 編曲:溫應鴻
監製 填詞:黃偉文

你想不想 吻一吻
傾國傾城 是我大名

蒙羅麗莎 只是一幅畫 如何艷壓天下
皇朝外的 伊莉莎伯 誰來跪拜她
夢露若果 莊重高雅 何來絕世佳話
紅顏 禍水 錦上添花 教你蕩產傾家

* 唯獨是 天姿國色 不可一世
天生我高貴艷麗到底
顛倒眾生 吹灰不費
收你做我的迷 (得我艷與天齊) *

你敢不敢 抱一抱
瘋魔一時 是我罪名

羅蘭自稱 芳名蘇菲亞 男孩就會倒下
如能獲得 芭鐸親一下 鐵塔亦會垮
怕你甚麼 稱王稱霸 來臣服我之下
銀河艷星 單人匹馬 勝過漫天煙花
Repeat * * * *

星期三, 十一月 26, 2008

兰亭序



兰亭序(歌曲)
作詞:方文山 作曲:周杰倫

蘭亭臨帖 行書如行雲流水
月下門推 心細如妳腳步碎
忙不迭 千年碑易拓卻難拓妳的美
真跡絕 真心能給誰

牧笛橫吹 黃酒小菜又幾碟
夕陽餘暉 如妳的羞怯似醉
摹本易寫 而墨香不退與妳同留餘味
一行硃砂 到底圈了誰

無關風月 我題序等妳回
懸筆一絕 那岸邊浪千疊
情字何解 怎落筆都不對
而我獨缺 妳一生的了解

無關風月 我題序等妳回
懸筆一絕 那岸邊浪千疊
情字何解 怎落筆都不對
而我獨缺 妳一生的了解

無關風月 我題序等妳回
懸筆一絕 那岸邊浪千疊
情字何解 怎落筆都不對
獨缺 妳一生了解

彈指歲月 傾城頃刻間湮滅
青石板街 回眸一笑妳婉約
恨了沒 妳搖頭輕嘆誰讓妳蹙著眉
而深閨 徒留胭脂味

人雁南飛 轉身一瞥妳噙淚
掬一把月 手攬回憶怎麼睡
又怎麼會 心事密縫繡花鞋針針怨懟
若花怨蝶 你會怨著誰

無關風月 我題序等妳回
懸筆一絕 那岸邊浪千疊
情字何解 怎落筆都不對
而我獨缺 妳一生的了解

無關風月 我題序等妳回
手書無愧 無懼人間是非
雨打蕉葉 又瀟瀟了幾夜
我等春雷 來提醒妳愛誰

兰亭集序神龙本

星期二, 十一月 11, 2008

王永庆留书子女:透视财富的本质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日前辞世。他留给儿女们一封信,信的全文如下:

子女们:

财富虽然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事物,但它并非与生俱来,同时也不是任何人可以随身带走。人经由各自努力程度之不同,在其一生当中固然可能累积或多或少之财富,然而当生命终结,辞别人世之时,这些财富将再全数归还社会,无人可以例外。

因此如果我们透视财富的本质,它终究只是上天托付做妥善管理和支配之用,没有人可以真正拥有。面对财富问题,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能正确予以认知,并且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营造充实的人生。

我本出身于贫困家庭,历经努力耕耘,能够有所成就。在一生奋斗过程中,我日益坚定的相信,人生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乃是藉由一己力量的发挥,能够对于社会作出实质贡献,为人群创造更为美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唯有建立这样的观念和人生目标,才能在漫长一生当中持续不断自我期许勉励,永不懈怠,并且凭以缔造若干贡献与成就,而不虚此生。

基于这样的深刻体会,因此我希望所有子女也都能够充分理解生命的真义所在,并且出自内心的认同和支持,将我个人财富留给社会大众,使之继续发挥促进社会进步,增进人群福祉之功能,并使一生创办之企业能达到永续之经营,长远造福员工与社会。

与此同时,我也殷切期盼所有子女,在创业与日常生活中,不忘以服务奉献社会、造福人群为宗旨,而非只以私利作为追求目标,如此才能建立广阔和宏伟的见识及胸襟,充分发挥智能力量,而不负于生命之意义。

注:世界上第一个十亿富翁洛克菲勒曾创立了伟大的标准石油公司,垄断了美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石油,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石油之王。有人曾经折算过,他当年拥有的财富,大约等同于今天的1500亿美金,也就是三个比尔盖茨的身家。但他一生节俭,信奉自己只是财富的托管者,而非拥有者。前半生积累财富,后半生捐赠财富。王永庆的理念很多和洛氏相同,勤俭,努力,踏实,成功前敢为天下先,成功后甘于奉献。

星期四, 十一月 06, 2008

Obama's Election Night Speech


U.S. President Barack Obama Victory Speech

FULL TEXT:

November 4, 2008

PRESIDENT-ELECT BARACK OBAMA: If there is anyone out there who still doubts that America is a place where all things are possible; who still wonders if the dream of our founders is alive in our time; who still questions the power of our democracy, tonight is your answer.

Its the answer told by lines that stretched around schools and churches in numbers this nation has never seen; by people who waited three hours and four hours, many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in their lives, because they believed that this time must be different; that their voice could be that difference.

Its the answer spoken by young and old, rich and poor, Democrat and Republican, black, white, Latino, Asian, Native American, gay, straight, disabled and not disabled - Americans who sent a message to the world that we have never been a collection of Red States and Blue States: we are, and always will b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ts the answer that led those who have been told for so long by so many to be cynical, and fearful, and doubtful of what we can achieve to put their hands on the arc of history and bend it once more toward the hope of a better day.

Its been a long time coming, but tonight, because of what we did on this day, in this election, at this defining moment, change has come to America.

I just received a very gracious call from Senator McCain. He fought long and hard in this campaign, and hes fought even longer and harder for the country he loves. He has endured sacrifices for America that most of us cannot begin to imagine, and we are better off for the service rendered by this brave and selfless leader. I congratulate him and Governor Palin for all they have achieved, and I look forward to working with them to renew this nations promise in the months ahead.

I want to thank my partner in this journey, a man who campaigned from his heart and spoke for the men and women he grew up with on the streets of Scranton and rode with on that train home to Delaware, the Vice President-elect of the United States, Joe Biden.

I would not be standing here tonight without the unyielding support of my best friend for the last sixteen years, the rock of our family and the love of my life, our nations next First Lady, Michelle Obama. Sasha and Malia, I love you both so much, and you have earned the new puppy thats coming with us to the White House. And while shes no longer with us, I know my grandmother is watching, along with the family that made me who I am. I miss them tonight, and know that my debt to them is beyond measure.

To my campaign manager David Plouffe, my chief strategist David Axelrod, and the best campaign team ever assembled in the history of politics - you made this happen, and I am forever grateful for what youve sacrificed to get it done.

But above all, I will never forget who this victory truly belongs to - it belongs to you.

I was never the likeliest candidate for this office. We didnt start with much money or many endorsements. Our campaign was not hatched in the halls of Washington - it began in the backyards of Des Moines and the living rooms of Concord and the front porches of Charleston.

It was built by working men and women who dug into what little savings they had to give five dollars and ten dollars and twenty dollars to this cause. It grew strength from the young people who rejected the myth of their generations apathy; who left their homes and their families for jobs that offered little pay and less sleep; from the not-so-young people who braved the bitter cold and scorching heat to knock on the doors of perfect strangers; from the millions of Americans who volunteered, and organized, and proved that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later, a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has not perished from this Earth. This is your victory.

I know you didnt do this just to win an election and I know you didnt do it for me. You did it because you understand the enormity of the task that lies ahead. For even as we celebrate tonight, we know the challenges that tomorrow will bring are the greatest of our lifetime - two wars, a planet in peril, the worst financial crisis in a century. Even as we stand here tonight, we know there are brave Americans waking up in the deserts of Iraq and the mountains of Afghanistan to risk their lives for us. There are mothers and fathers who will lie awake after their children fall asleep and wonder how theyll make the mortgage, or pay their doctors bills, or save enough for college. There is new energy to harness and new jobs to be created; new schools to build and threats to meet and alliances to repair.

The road ahead will be long. Our climb will be steep. We may not get there in one year or even one term, but America - I have never been more hopeful than I am tonight that we will get there. I promise you - we as a people will get there.

There will be setbacks and false starts. There are many who wont agree with every decision or policy I make as President, and we know that government cant solve every problem. But I will always be honest with you about the challenges we face. I will listen to you, especially when we disagree. And above all, I will ask you join in the work of remaking this nation the only way its been done in America for two-hundred and twenty-one years - block by block, brick by brick, calloused hand by calloused hand.

What began twenty-one months ago in the depths of winter must not end on this autumn night. This victory alone is not the change we seek - it is only the chance for us to make that change. And that cannot happen if we go back to the way things were. It cannot happen without you.

So let us summon a new spirit of patriotism; of service and responsibility where each of us resolves to pitch in and work harder and look after not only ourselves, but each other. Let us remember that if this financial crisis taught us anything, its that we cannot have a thriving Wall Street while Main Street suffers - in this country, we rise or fall as one nation; as one people.

Let us resist the temptation to fall back on the same partisanship and pettiness and immaturity that has poisoned our politics for so long. Let us remember that it was a man from this state who first carried the banner of the Republican Party to the White House - a party founded on the values of self-reliance, individual liberty, and national unity. Those are values we all share, and while the Democratic Party has won a great victory tonight, we do so with a measure of humility and determination to heal the divides that have held back our progress. As Lincoln said to a nation far more divided than ours, We are not enemies, but friends...though passion may have strained it must not break our bonds of affection. And to those Americans whose support I have yet to earn - I may not have won your vote, but I hear your voices, I need your help, and I will be your President too.

And to all those watching tonight from beyond our shores, from parliaments and palaces to those who are huddled around radios in the forgotten corners of our world - our stories are singular, but our destiny is shared, and a new dawn of American leadership is at hand. To those who would tear this world down - we will defeat you. To those who seek peace and security - we support you. And to all those who have wondered if Americas beacon still burns as bright - tonight we proved once more that the true strength of our nation comes not from our the might of our arms or the scale of our wealth, but from the enduring power of our ideals: democracy, liberty, opportunity, and unyielding hope.

For that is the true genius of America - that America can change. Our union can be perfected. And what we have already achieved gives us hope for what we can and must achieve tomorrow.

This election had many firsts and many stories that will be told for generations. But one thats on my mind tonight is about a woman who cast her ballot in Atlanta. Shes a lot like the millions of others who stood in line to make their voice heard in this election except for one thing - Ann Nixon Cooper is 106 years old.

She was born just a generation past slavery; a time when there were no cars on the road or planes in the sky; when someone like her couldnt vote for two reasons - because she was a woman and because of the color of her skin.

And tonight, I think about all that shes seen throughout her century in America - the heartache and the hope; the struggle and the progress; the times we were told that we cant, and the people who pressed on with that American creed: Yes we can.

At a time when womens voices were silenced and their hopes dismissed, she lived to see them stand up and speak out and reach for the ballot. Yes we can.

When there was despair in the dust bowl and depression across the land, she saw a nation conquer fear itself with a New Deal, new jobs and a new sense of common purpose. Yes we can.

When the bombs fell on our harbor and tyranny threatened the world, she was there to witness a generation rise to greatness and a democracy was saved. Yes we can.

She was there for the buses in Montgomery, the hoses in Birmingham, a bridge in Selma, and a preacher from Atlanta who told a people that We Shall Overcome. Yes we can.

A man touched down on the moon, a wall came down in Berlin, a world was connected by our own science and imagination. And this year, in this election, she touched her finger to a screen, and cast her vote, because after 106 years in America, through the best of times and the darkest of hours, she knows how America can change. Yes we can.

America, we have come so far. We have seen so much. But there is so much more to do. So tonight, let us ask ourselves - if our children should live to see the next century; if my daughters should be so lucky to live as long as Ann Nixon Cooper, what change will they see? What progress will we have made?

This is our chance to answer that call. This is our moment. This is our time - to put our people back to work and open doors of opportunity for our kids; to restore prosperity and promote the cause of peace; to reclaim the American Dream and reaffirm that fundamental truth - that out of many, we are one; that while we breathe, we hope, and where we are met with cynicism, and doubt, and those who tell us that we cant, we will respond with that timeless creed that sums up the spirit of a people:

Yes We Can. Thank you, God bless you, and may God Bles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奥巴马当选演讲全文(转)

2008-11-05 19:32:00 来源: 国际在线(北京)

新当选美国总统奥巴马11月4日晚在家乡芝加哥发表胜选感言。他说,“我曾经是最不可能赢得白宫的候选人。”“美国的变革时代已到来”。

全文如下:

芝加哥的公民们,大家好!

如果现在仍然有人怀疑在美国是不是真的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怀疑我们开国之父们的梦想是否还留存在这片土地上,怀疑美国民主的力量,今夜,就是你的答案。

在这个国家的学校和教堂中人们曾焦急地等待着答案,一些人甚至从未像今天一样——等待了3~4个小时,但是他们知道这一时刻非同一般,他们的声音也同样非同一般。

在美国的土地上,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穷人还是富人;无论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无论是黑人、白人、西班牙裔、亚裔、美国原住民、同性恋、异性恋、残疾人还是非残疾人都发出同一种信息,我并非孤身一人。

我们是,而且永远都是美利坚合众国!

这一天我们等得太久了,但是今晚,因为我们在这场竞选中、在这个地点、在此时此刻所做的一切,改变已经降临美国。

在今天晚上,我很荣幸地接到了麦凯恩参议员打来的电话。麦凯恩参议员在这场竞选中进行了长久、艰难的努力。而且,为这个他热爱的国家,他奋斗了更久、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他为美国做出了超乎我们大多数人想象的牺牲,因为这个无畏无私的领导人所付出的努力,我们才有了更好的生活。我对他表示祝贺,也对佩林州长所取得的成果表示祝贺。同时,我也期待着能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和他们共同努力履行对这个国家的诺言。

我想感谢我在这个旅程中的搭档,一个全心全意参加竞选的男人,一个为同他一起在斯克蓝顿(宾夕法尼亚东北部城市)街道长大、一起坐火车到特拉华州的人们发言的男人,美国未来的副总统,乔·拜登。

在过去的16年里如果没有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那么我今晚将不会站在这里……我的家庭的支持、关爱,美国的下一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还有萨沙和玛丽雅,我对你们的爱甚至超出你们的想象,你们将得到新的小狗,和你们一起到新的白宫。

我却再也不能陪伴我的外祖母了,但我知道她一直在守望着我们。我也十分想念我的家人和亲戚,我知道自己亏欠他们太多,太多。我要感谢马娅,阿尔玛,以及我所有的兄弟姐妹,感谢你们对我无私的支持,对此我深表感激。还有,感谢我的竞选经理大卫·普劳夫。还有那些在竞选活动中的无名英雄们,他们表现的很棒,是他们给美国带来了一场最完美的大选,我想,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还有我的首席战略师大卫·阿克塞尔罗德。他是我的伙伴,在我竞选的每个阶段都给我极大的帮助,为我打造了美国大选史上最棒的竞选团队。是你让这一切发生了,我将永远对你为这一切做出的牺牲心存感激。但是最重要的,我将永远无法忘记这场胜利真正的主人,这属于你们,这属于你们。

我曾经是最不可能赢得白宫的候选人。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没有多少钱,也没有多少支持者,我们的竞选不是从华盛顿的大厅开始的,而是开始于艾奥瓦州得梅因的后院、康科德的客厅、查尔斯顿的前厅。是辛勤劳作的男人、女人捐给了我们他们微薄的积蓄,5块钱、10块钱、20块钱。我们从年轻人那里得到了力量,他们拒绝服从同龄人冷漠的神话。为了工作,他们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并与亲人分别,可是他们拿很少的报酬,甚至连睡觉的时间也少的可怜。

那些并不年轻的志愿者却拥有一颗火热的心,为了大选他们在寒风中敲开善良的陌生人家的门,这就是为什么两个世纪以来,我们人类,我们的政府没有从地球上消亡的原因。

我想说,这同样也是你们的胜利!我知道,你们不仅仅是为了赢得一个大选,也不仅仅是为了我。

你们这样做,是因为知道我们面前任务的艰难。即使我们今晚在这里欢庆,我们仍然知道明天将会带来我们平生最大的挑战——两场战争,一个处于危险边缘的星球、一个世纪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在孩子们熟睡后依然醒着的父亲母亲在担心,他们怎样才能还清医生的账单,攒够足够的钱供孩子的大学教育。

新的能源要去开发,新的工作岗位要去创造,新的学校要去建造,新的威胁要去面对,新的盟友关系要去修复。

前面的路会很长。我们的攀岩会很陡峭。我们甚至不会在一年、一个任期内达到这个目标。但是,美国,我从未比今夜更加相信,我们会达到这个目标。

我承诺,作为一个人,我们会达到这个目标。

以后我们还会面对挫折和谎言,我成为总统以后,也许有人无法认同我的每一项政策和方针。并且我们也知道政府并非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我会忠诚地和你们并肩奋斗,共同面对挑战。我依然会倾听你们的声音,尤其是我们之间存在分歧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我会真诚地邀请你参与国家的重建,就像美国建国221年以来的历史那样——靠我们的双手把国家建设地更为强大。

我们从21个月以前的冬天开始了奋斗的征程,但是我们的努力不会在这个秋天的夜晚结束。这次胜利并不会改变我们的探索之路,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我们决不能后退。我们不会退缩,因为我们拥有旺盛的精力和无畏牺牲的精神。

让我们重振爱国主义精神,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我们将努力奋斗,互帮互助。

让我们牢记金融危机给美国带来的伤痛,我们再也不会让华尔街繁荣的同时,让别的街受罪。

在这个国家里,我们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让我们自觉抵制党派争端和过于污秽的政治斗争。

让我们牢记在这条街道上高举共和党旗帜入主白宫的那个人(林肯),是他宣扬了独立和自主的精神,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这些价值观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今晚民主党取得了胜利,我们必须保持谦虚的心态,并下定决心完成后面的征程。就像很久以前,林肯对一个比现在分裂得更严重的民族所说的那样,我们不是敌人,是朋友。虽然热情已经被冲淡,我们的友爱纽带没有破裂。

同时,对于我没有赢得支持的民众,我或许没有得到你们的投票,但是我听到了你们的声音。我需要你们的帮助。我也会是你们的总统。

对于那些在另外一个海岸,从国会到王宫、到在被世界遗忘的角落摆弄收音机、关注美国今夜的人们,我们的故事并非只有一个,但是目标是共同的,美国领导力的新的黎明已经到来。

美国应该变化,我们的社会应该更完美。我们已经取得的成果给了我们明天取得更大成果的希望。

这次大选有很多首创和许多故事,这些故事将代代相传。但今天晚上我脑子里能想起来的就是一个女人,她刚刚在亚特兰大城投了票。她跟成千上万在这次大选中排队发出自己声音的人一样,唯有一点例外:安·尼克松·库珀已经106岁高龄了。她出生在奴隶制刚刚废除后的那一代,那时路上没有汽车,天上没有飞机。像她那样的人仍不能投票,这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她是女性;二是因为她的肤色。

可今晚,我想她看透了一个世纪的美国——头疼与希望;挣扎与发展。有人告诉我们,美国不行了,可美国人的自信却回答:不,我们行!她曾经生活在女性发不出声音、希望破灭的时代,可她却活着看到女性们站起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投下自己的票。是的,我们行!

当饥饿来到,衰退发生时,她看到了这个国家是如何以新政,新工作,和全新的共同目标来战胜恐惧的。当炸弹落到我们的港口,独裁者威胁世界的时候,她亲眼见证了一代人的崛起和民主得以挽救。是的,我们行!她去蒙哥马利搭乘公共汽车,她去伯明翰面对水龙头,她去塞尔玛占桥……她听来自亚特兰大的牧师告诉大家:“我们能打破种族障碍”,没错,我们行!

今年,在这次大选中,她投下了自己的一票。因为在美国生活了106个年头,经历了最好的时光与最难的岁月,所以她知道美国一定能改变。是的,我们行!

美国已经经历了太多,我们看够了太多,但我们还得做更多的事。今晚,让我们问自己:如果我们的孩子们要活着看到新世纪,如果我们的女儿们能像安·尼克松这样活到106岁,我们应该有哪些进步?我们应该回答这个问题,这是我们的时代。

现在是我们一起开始工作,为我们的孩子打开机遇之门,恢复我们的繁荣,促进和平,重回美国梦,恢复基本信任,以及其它许多事的时候了。我们应该团结如一人。我们应该坚定地回应那些说我们不行的人,我们将以无穷的力量来回应他们,然后说:是的,我们行!

感谢大家,上帝保佑你们,上帝保佑美利坚!(落晖/徐冰川)

星期六, 九月 27, 2008

俞敏洪在北京大学2008年开学典礼上的演讲(转)

2008年9月21日



英语系80级校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作为优秀校友代表发言

各位同学、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掌声)

非常高兴许校长给我这么崇高的荣誉,谈一谈我在北大的体会。(掌声)

可以说,北大是改变了我一生的地方,是提升了我自己的地方,使我从一个农村孩子最后走向了世界的地方。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北大,肯定就没有我的今天。北大给我留下了一连串美好的回忆,大概也留下了一连串的痛苦。正是在美好和痛苦中间,在挫折、挣扎和进步中间,最后找到了自我,开始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能做一点事情。

学生生活是非常美好的,有很多美好的回忆。我还记得我们班有一个男生,每天都在女生的宿舍楼下拉小提琴,(笑声)希望能够引起女生的注意,结果后来被女生扔了水瓶子。我还记得我自己为了吸引女生的注意,每到寒假和暑假都帮着女生扛包。(笑声、掌声)后来我发现那个女生有男朋友,(笑声)我就问她为什么还要让我扛包,她说为了让男朋友休息一下(笑声、掌声)。我也记得刚进北大的时候我不会讲普通话,全班同学第一次开班会的时候互相介绍,我站起来自我介绍了一番,结果我们的班长站起来跟我说:“俞敏洪你能不能不讲日语?”(笑声)我后来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拿着收音机在北大的树林中模仿广播台的播音,但是到今天普通话还依然讲得不好。

人的进步可能是一辈子的事情。在北大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有很多事情特别让人感动。比如说,我们很有幸见过朱光潜教授。在他最后的日子里,是我们班的同学每天轮流推着轮椅在北大里陪他一起散步。(掌声)每当我推着轮椅的时候,我心中就充满了对朱光潜教授的崇拜,一种神圣感油然而生。所以,我在大学看书最多的领域是美学。因为他写了一本《西方美学史》,是我进大学以后读的第二本书。

为什么是第二本呢?因为第一本是这样来的,我进北大以后走进宿舍,我有个同学已经在宿舍。那个同学躺在床上看一本书,叫做《第三帝国的兴亡》。所以我就问了他一句话,我说:“在大学还要读这种书吗?”他把书从眼睛上拿开,看了我一眼,没理我,继续读他的书。这一眼一直留在我心中。我知道进了北大不仅仅是来学专业的,要读大量大量的书。你才能够有资格把自己叫做北大的学生。(掌声)所以我在北大读的第一本书就是《第三帝国的兴亡》,而且读了三遍。后来我就去找这个同学,我说:“咱们聊聊《第三帝国的兴亡》”,他说:“我已经忘了。”(笑声)

我也记得我的导师李赋宁教授,原来是北大英语系的主任,他给我们上《新概念英语》第四册的时候,每次都把板书写得非常的完整,非常的美丽。永远都是从黑板的左上角写起,等到下课铃响起的时候,刚好写到右下角结束。(掌声)我还记得我的英国文学史的老师罗经国教授,我在北大最后一年由于心情不好,导致考试不及格。我找到罗教授说:“这门课如果我不及格就毕不了业。”,罗教授说:“我可以给你一个及格的分数,但是请你记住了,未来你一定要做出值得我给你分数的事业。”(掌声)所以,北大老师的宽容、学识、奔放、自由,让我们真正能够成为北大的学生,真正能够得到北大的精神。 当我听说许智宏校长对学生唱《隐形的翅膀》的时候,我打开视频,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我觉得北大的校长就应该是这样的。(掌声)

我记得自己在北大的时候有很多的苦闷。一是普通话不好,第二英语水平一塌糊涂。尽管我高考经过三年的努力考到了北大----因为我落榜了两次,最后一次很意外地考进了北大。我从来没有想过北大是我能够上学的地方,她是我心中一块圣地,觉得永远够不着。但是那一年,第三年考试时我的高考分数超过了北大录取分数线七分,我终于下定决心咬牙切齿填了“北京大学”四个字。我知道一定会有很多人比我分数高,我认为自己是不会被录取的。没想到北大的招生老师非常富有眼光,料到了三十年后我的今天。(掌声)但是实际上我的英语水平很差,在农村既不会听也不会说,只会背语法和单词。我们班分班的时候,五十个同学分成三个班,因为我的英语考试分数不错,就被分到了A班,但是一个月以后,我就被调到了C班。C班叫做“语音语调及听力障碍班”。( 笑声)

我也记得自己进北大以前连《红楼梦》都没有读过,所以看到同学们一本一本书在读,我拼命地追赶。结果我在大学差不多读了八百多本书,用了五年时间(掌声)。但是依然没有赶超上我那些同学。我记得我的班长王强是一个书癖,现在他也在新东方,是新东方教育研究院的院长。他每次买书我就跟着他去,当时北大给我们每个月发二十多块钱生活费,王强有个癖好就是把生活费一分为二,一半用来买书,一半用来买饭菜票。买书的钱绝不动用来买饭票。如果他没有饭菜票了就到处借,借不到就到处偷。(笑声)后来我发现他这个习惯很好,我也把我的生活费一份为二,一半用来买书,一半用来买饭菜票,饭票吃完了我就偷他的。(笑声掌声)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班的同学当时在北大,真是属于读书最多的班之一。而且我们班当时非常地活跃,光诗人就出了好几个。后来挺有名的一个诗人叫西川,真名叫刘军,就是我们班的。(掌声)我还记得我们班开风气之先,当时是北大的优秀集体,但是有一个晚上大家玩得高兴了,结果跳起了贴面舞,第二个礼拜被教育部通报批评了。那个时候跳舞是必须跳得很正规的,男女生稍微靠近一点就认为违反风纪。所以你们现在比我们当初要更加幸福一点。不光可以跳舞,而且可以手拉手地在校园里面走,我们如果当时男女生手拉手在校园里面走,一定会被扔到未名湖里,所以一般都是晚上十二点以后再在校园里面走。(笑声掌声)

我也记得我们班五十个同学,刚好是二十五个男生二十五个女生,我听到这个比例以后当时就非常的兴奋(笑声),我觉得大家就应该是一个配一个。没想到女生们都看上了那些外表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男生。像我这样外表不怎么样,内心充满丰富感情、未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女生一般都看不上。(笑声掌声)

我记得我奋斗了整整两年希望能在成绩上赶上我的同学,但是就像刚才吕植老师说的,你尽管在中学高考可能考得很好,是第一名,但是北大精英人才太多了,你的前后左右可能都是智商极高的同学,也是各个省的状元或者说第二名。所以,在北大追赶同学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尽管我每天几乎都要比别的同学多学一两个小时,但是到了大学二年级结束的时候我的成绩依然排在班内最后几名。非常勤奋又非常郁闷,也没有女生来爱我安慰我。(笑声)这导致的结果是,我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得了一场重病,这个病叫做传染性侵润肺结核。当时我就晕了,因为当时我正在读《红楼梦》,正好读到林黛玉因为肺结核吐血而亡的那一章,(笑声)我还以为我的生命从此结束,后来北大医院的医生告诉我现在这种病能够治好,但是需要在医院里住一年。我在医院里住了一年,苦闷了一年,读了很多书,也写了六百多首诗歌,可惜一首诗歌都没有出版过。从此以后我就跟写诗结上了缘,但是我这个人有丰富的情感,但是没有优美的文笔,所以终于没有成为诗人。后来我感到非常的庆幸,因为我发现真正成为诗人的人后来都出事了。我们跟当时还不太出名的诗人海子在一起写过诗。后来他写过一首优美的诗歌,叫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每一个同学大概都能背。后来当我听说他卧轨自杀的时候,嚎啕大哭了整整一天。从此以后,我放下笔,再也不写诗了。(掌声)

记得我在北大的时候,到大学四年级毕业时,我的成绩依然排在全班最后几名。但是,当时我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心态。我知道我在聪明上比不过我的同学,但是我有一种能力,就是持续不断的努力。所以在我们班的毕业典礼上我说了这么一段话,到现在我的同学还能记得,我说:“大家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是我们班的落后同学。但是我想让同学们放心,我决不放弃。你们五年干成的事情我干十年,你们十年干成的我干二十年,你们二十年干成的我干四十年”。( 掌声)我对他们说:“如果实在不行,我会保持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到八十岁以后把你们送走了我再走。”(笑声掌声)

有一个故事说,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是雄鹰,靠自己的天赋和翅膀飞了上去。我们这儿有很多雄鹰式的人物,很多同学学习不需要太努力就能达到高峰。很多同学后来可能很轻松地就能在北大毕业以后进入哈佛、耶鲁、牛津、剑桥这样的名牌大学继续深造。有很多同学身上充满了天赋,不需要学习就有这样的才能,比如说我刚才提到的我的班长王强,他的模仿能力就是超群的,到任何一个地方,听任何一句话,听一遍模仿出来的绝对不会两样。所以他在北大广播站当播音员当了整整四年。我每天听着他的声音,心头咬牙切齿充满仇恨。(笑声)所以,有天赋的人就像雄鹰。但是,大家也都知道,有另外一种动物,也到了金字塔的顶端。那就是蜗牛。蜗牛肯定只能是爬上去。从低下爬到上面可能要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一年、两年。在金字塔顶端,人们确实找到了蜗牛的痕迹。我相信蜗牛绝对不会一帆风顺地爬上去,一定会掉下来、再爬、掉下来、再爬。但是,同学们所要知道的是,蜗牛只要爬到金字塔顶端,它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它收获的成就,跟雄鹰是一模一样的。(掌声)所以,也许我们在座的同学有的是雄鹰,有的是蜗牛。我在北大的时候,包括到今天为止,我一直认为我是一只蜗牛。但是我一直在爬,也许还没有爬到金字塔的顶端。但是只要你在爬,就足以给自己留下令生命感动的日子。(掌声)

我常常跟同学们说,如果我们的生命不为自己留下一些让自己热泪盈眶的日子,你的生命就是白过的。我们很多同学凭着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北大,但是北大绝不是你们学习的终点,而是你们生命的起点。在一岁到十八岁的岁月中间,你听老师的话、听父母的话,现在你真正开始了自己的独立生活。我们必须为自己创造一些让自己感动的日子,你才能够感动别人。我们这儿有富裕家庭来的,也有贫困家庭来的,我们生命的起点由不得你选择出生在富裕家庭还是贫困家庭,如果你生在贫困家庭,你不能说老爸给我收回去,我不想在这里待着。但是我们生命的终点是由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所有在座的同学过去都走得很好,已经在十八岁的年龄走到了很多中国孩子的前面去,因为北大是中国的骄傲,也可以说是世界的骄傲。但是,到北大并不意味着你从此大功告成,并不意味着你未来的路也能走好,后面的五十年、六十年,甚至一百年你该怎么走,成为了每一个同学都要思考的问题。就本人而言,我觉得只要有两样东西在心中,我们就能成就自己的人生。

第一样叫做理想。我从小就有一种感觉,希望穿越地平线走向远方,我把它叫做“穿越地平线的渴望”。也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渴望,使我有勇气不断地高考。当然,我生命中也有榜样。比如我有一个邻居,非常的有名,是我终生的榜样,他的名字叫徐霞客。当然,是五百年前的邻居。但是他确实是我的邻居,江苏江阴的,我也是江苏江阴的。因为崇拜徐霞客,直接导致我在高考的时候地理成绩考了九十七分。(掌声)也是徐霞客给我带来了穿越地平线的这种感觉,所以我也下定决心,如果徐霞客走遍了中国,我就要走遍世界。而我现在正在实现自己这一梦想。所以,只要你心中有理想,有志向,同学们,你终将走向成功。你所要做到的就是在这个过程要有艰苦奋斗、忍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要不断地把自己的心胸扩大,才能够把事情做得更好。

第二样东西叫良心。什么叫良心呢?就是要做好事,要做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的事情,要有和别人分享的姿态,要有愿意为别人服务的精神。有良心的人会从你具体的生活中间做的事情体现出来,而且你所做的事情一定对你未来的生命产生影响。我来讲两个小故事,讲完我就结束我的讲话,已经占用了很长的时间。

第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企业家和我讲起他大学时候的一个故事,他们班有一个同学,家庭比较富有,每个礼拜都会带六个苹果到学校来。宿舍里的同学以为是一人一个,结果他是自己一天吃一个。尽管苹果是他的,不给你也不能抢,但是从此同学留下一个印象,就是这个孩子太自私。后来这个企业家做成功了事情,而那个吃苹果的同学还没有取得成功,就希望加入到这个企业家的队伍里来。但后来大家一商量,说不能让他加盟,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大学的时候他从来没有体现过分享精神。所以,对同学们来说在大学时代的第一个要点,你得跟同学们分享你所拥有的东西,感情、思想、财富,哪怕是一个苹果也可以分成六瓣大家一起吃。(掌声)因为你要知道,这样做你将来能得到更多,你的付出永远不会是白白付出的。

我再来讲一下我自己的故事。在北大当学生的时候,我一直比较具备为同学服务的精神。我这个人成绩一直不怎么样,但我从小就热爱劳动,我希望通过勤奋的劳动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的注意,所以我从小学一年级就一直打扫教室卫生。到了北大以后我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每天为宿舍打扫卫生,这一打扫就打扫了四年。所以我们宿舍从来没排过卫生值日表。另外,我每天都拎着宿舍的水壶去给同学打水,把它当作一种体育锻炼。大家看我打水习惯了,最后还产生这样一种情况,有的时候我忘了打水,同学就说“俞敏洪怎么还不去打水”。(笑声)。但是我并不觉得打水是一件多么吃亏的事情。因为大家都是一起同学,互相帮助是理所当然的。同学们一定认为我这件事情白做了。又过了十年,到了九五年年底的时候新东方做到了一定规模,我希望找合作者,结果就跑到了美国和加拿大去寻找我的那些同学,他们在大学的时候都是我生命的榜样,包括刚才讲到的王强老师等。我为了诱惑他们回来还带了一大把美元,每天在美国非常大方地花钱,想让他们知道在中国也能赚钱。我想大概这样就能让他们回来。后来他们回来了,但是给了我一个十分意外的理由。他们说:“俞敏洪,我们回去是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打了四年水。” (掌声)他们说:“我们知道,你有这样的一种精神,所以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所以让我们一起回中国,共同干新东方吧。”才有了新东方的今天。(掌声)

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所以,我希望所有的同学能把自己每天平凡的日子堆砌成伟大的人生。(掌声)

最后,我代表全体老校友向在座的三千多位新生表一个心意,我代表全体老校友和新东方把两百万人民币捐给许校长,为在座同学们的学习、活动和成长提供一点帮助。(掌声)

星期四, 九月 11, 2008

2008年中国机床进出口形势 (转)

转自 http://www.wxhrd.cn/news/detail/731.html

机床工业是发展国民经济及国防尖端技术的必需装备,也是衡量国力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而机床的进出口状况,客观上也是一个国家机床制造实力的具体反映。

  当今,中国的先进制造业持续红火,世界制造业的重心向中国转移的势头也不减,那么2008年的机床进出口形势又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中国机床类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逆差拉得很大,这说明有许多高端产品国产无法替代,需要大量进口。而这种局面一旦失控,将会对国家产业安全带来威胁;然而进口机床的增幅在回落,甚至出现略微负增长,这表明了国产机床的满足度在上去。

  相反,机床出口的势头却在猛增,在出口的16.5亿美元中,约5亿美元是数控机床,这就再次印证了国内机床制造业的水准在不断提高,但由于基数太低,绝对值的世界排名还是居后。

  用进出口专业的行话来说,外向度是衡量某种产品发达与否的标准之一,所谓外向度,即出口产品的价值占该类产品总产值的百分比。2007年我国机床产值世界排名第3,约107.5亿美元,故外向度仅15.3%,而同样是2007年,德国的外向度高达72%、日本53%、意大利58%、西班牙 52.9%,我国台湾省竞达78%。

  因此换个角度来看,亦表明我国虽是机床的制造大国,但并不是一个制造强国。我们机床出口的外向度比例较低,在于众多普通机床尚属国内消化;而出口价值量少,那是因为出口产品的档次不高。

  抓住当今机床进出口的主要特点展望2008年形势

  在过去的2007年,中国机电产品对外贸易继续稳定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12001.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2%,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55.3%。就我们机床领域,进口仍处于高位运行,属先抑而扬,但总体还是出现了负增长;而出口则增幅加大。个中缘由应该与国家的政策面联系起来看,几大要素不容忽视。

  机床进口

  我国最近的进口机床政策与过去明显不同,国家现在鼓励进口高档机床,出台了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鼓励进口技术与产品目录》,将拿出50亿人民币用作贴息(按银行贷款一年期利率计),使列名到目录内容的技术与产品,可以享受进口优惠。液压机

  就机床类产品而言,大体有如下这些:

  镗铣加工中心(含立式、卧式、立卧式);5轴联动柔性加工单元;高精度车削中心;数控平面磨床(含成形、龙门、导轨、双端面等);高精度、多座标联动数控磨床(含内圆、外圆、端面外圆、万能、无心、轴承、刃磨、专用等);四轴四联动、七轴四联动的座标磨床;龙门数控铣床;金属珩磨机床;公称压力 >4,000t的单柱、双柱、四柱万能液压机;公称压力>9,000t的金刚石液压机;板厚>40mm的数控切割机等等。

  我觉得这项措施将具有双重意义,既能削减我国的贸易顺差,又能加快我国制造业的升级与自主技术创新。对企业来讲,由于享受到了贴息政策,就可以降低用于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加快技术改造的成本,同时反过来又可避免未来贸易伙伴的反补贴争议。对于我们来说,也应尽量通过引进先进装备,更多地消化、吸收并展开技术再创新,着实提升研发实力。

  此外,国家已修订有关税收的商品目录,对非数控类机床及档次较低的数控金切机床与成形机床,采取进口不予免税政策,因为此类产品国产已完全可满足需求。

  数控机床与加工中心的进口关税,目前还是保持9.7%不变,值此再提醒大家注意一点,进口机床,以到岸价按税率纳税后,还要缴纳进口增值税。增值税=(到岸价+关税)×17%,总税额=关税+增值税。

  机床出口

  由于我国机床类产品档次不高且附加值低,故较长一段时期出口额是相当低的,进出口逆差很大。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缺乏外汇,国家还鼓励利润很薄的产品跑量出口,如牛刨、砂轮机、台式钻床等等。

  我国机床出口的贸易形式,一般贸易占79%,来料加工贸易占18%,保税区仓储转口贸易及来料加工装配贸易等占3%。就出口企业的性质来分,国有企业占43%,外商独资企业占26%,民营企业占31%。

  随着外贸形势的不断变化,当今国家已不再鼓励薄利的低档产品出口创汇,对高能耗、高污染以及资源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高一资”产品,已逐步将其列入淘汰产品行列。

  为此,退税政策也作了相应调整,将刨床、拉床、插床等8种机床的退税,由17%降至11%;铣、车、镗、钻、冲、锻等11种金属加工工具的退税,由13%降至5%;磨具、磨料等17种易耗品的退税,也由13%降至5%。

  重要的是,当今我国金属加工机床的出口已迈出新的步伐,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机床企业已接近20家,继沈阳机床集团出口创亿美元大关后,大连机床集团也凭借英国600集团的销售网路,数控机床大举进入欧美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出口机床的技术含量也在迅速增加,如重庆机床集团自主研发的数控高速高精度齿轮加工机床,已成功进入日、法、韩、印度等国外市场,他们荣获国家二等奖的YS3116CNC7七轴四联动数控高速干切削自动滚齿机,在某些国际竞争的场合中已胜过日、美等国的名牌产品。

  尤其可喜的是,高端的大型数控机床出口已打开局面,如上海机床厂为美国订制的H300数控外圆磨床,磨削外径Φ2,300mm,磨削长度 10,000mm,工件重量达30t;该厂的大型数控轧辊磨床也出口至美国和德国;长征机床的GMC2000H/2五轴联动重型高精度龙门加工中心,在 2007年出口到美国;齐二机床的多台TK6920重型数控镗铣床则出口至荷兰。此外,济南二机的3200t大型冲压线在泰国正式投产等等,这些大型、超重型机床出口的实例己不胜枚举。

  宏观形势

  预测机床的进出口形势,本人认为在分析目前机床进出口局面的特点后,还要结合国际及国内经济的宏观形势来看。

  当今世界经济由于受美国的拖累,预计2008年的增长只有3.3%,而中国经济发展则强调要防止过热与通货膨胀,国家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监控投资、提高资金使用品质,故今年GDP会低于10%。

  此外,由于考虑到钢材、原油等原材料及配套件大幅涨价的因素,今年机床调价也势在必行,估计涨幅在10~15%左右,这对机床出口应该有些影响。同时,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还将小幅继续,这又会增加出口成本。值得欣喜的是,许多机床行业的企业家准备走出国门搞国际化经营,这倒是给机床进出口带来了利好消息。

  综上所述,依本人拙见,2008年中国机床进口额度将略有增加,估计在75亿美元左右,增幅5~7%;而机床出口增幅要大一些,估计在20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21%。

  各国市场需求概貌

  作为机床贸易工作者来说,我们的任务是及时捕捉用户的需求资讯,为进出口牵线搭桥,做好服务工作。结合当前的形势特点,就有关扩大机床出口,我们也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首先,我们可以分析国际主要机床市场的需求情况。在过去的2007年,世界机床消费大约是690多亿美元,除中国外,消费大户为日本、德国、美国、意大利和韩国,大体需求情况如下:

  北美

  美国是制造业的大户,航太航空、军工工业特别发达,故需要大型数控装备,如大型五面体龙门加工中心、大型数控外圆磨床、轧辊磨床、数控导轨磨,大型复合加工机床等。美国用户一般商业道德佳,付款信誉良好。

  加拿大的机床制造业较为落后,是值得关注的一块处女地。目前中国出口加拿大的机床多为普通小机床及部分板材加工机床,我们的数控机床应瞄准加拿大的农机行业、木工机械行业,可以考虑出口数控车床、中档规格的加工中心,以及磨床、摇臂钻床等。

  南美

  南美的巴西,汽车、摩托车行业发达。故不仅需要大量的数控车床、加工中心,还需要压力机、数控回转头冲床、数控剪板机等。最近,上海机床进出口有限公司销往巴西的金属成型机床,市场形势持续看好。

  东南亚

  应视其为近期出口的重点区域。尤其是越南,他们也提出了类似中国改革开放性质的口号,建立出口贸易加工区,因此制造业发展形势看好。在近期,越南的建筑机械、矿山机械、轻工机械将有较大发展,各类数控机床都有较大需求。此外,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汶莱等也都存在一定的市场需求。

  印尼也是机床需求的大户。这个约3亿人口的国家,目前仍以农牧及旅游业为主,进入21世纪后提出要逐步发展工业。鉴于千岛之国的汽车、摩托车拥有量较大,故车辆维修工作量很多。目前印尼大量进口日、韩、台湾的数控二手设备,如果我们能搞好售后服务的话,这块市场绝对看好。

  南亚

  南亚的印度也正在崛起,印度的国外投资累计FDI至2010年将达到3,000亿美元,故制造业发展前景看好。印度2007年的机床消费达17.7亿美元,其中13.2亿为进口。印度的软体发展能力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因此数控程式的编制乃至开发均具有良好基础。

  印度也有机床工业,但规模小,他们缺乏大型的数控机床。由于该国机车车辆业发展较快,铁道线也长,机车修配业很需要设备,故数控车床、加工中心、高精度磨床等需求量较大。同时,印度的手工业和食品工业相对繁荣,所以轻工机械需求量大,这就给数控雕铣机、数控电加工机床等提供了市场机遇。

  中亚

  这是机床出口的可开垦处女地,去年7月初在新疆喀什举行的喀交会上,众多中亚地区客商对进口中国机床抱有浓厚兴趣。

  中东

  中东的机床市场面不大,但汽车、石油、船舶修造业等的零件修配需要加工。埃及、阿联酋等国的磨床、车床、铣床等均有一定需求,我国也与当地的机床销售代理商建立过联系,并获得一定的销售业绩,故应该继续努力开拓市场。但是和中东地区做机床贸易,特别要关注付款方式,他们往往习惯现金交易而不习惯使用信用卡。

  俄罗斯和东欧

  俄罗斯和东欧在上世纪中叶曾一度强盛,而今除捷克外已是风光不再,该地区需求各种品种与规格的数控机床,包括木工机床。

  西欧

  西欧是机床制造业的发达地区,但这并不等于说它就是机床的禁入地,该市场的机床需求量非常大。在欧洲,强调个性化机床的生产,不像日本、韩国那样喜欢标准配置大批量生产,所以在西欧的生产车间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森精机、牧野等日本机床。同样,中国的数控导轨磨床、数控轧辊磨床、数控外圆磨床等都有销往欧洲的业绩。

  当然,销往欧洲的机床不仅要符合ISO9001标准,还要作CE认证,这些手续是必须具备的。自2008年起,欧盟实施《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即所谓的AEO制度,旨在增强整个货物贸易供应链的安全等级。企业若能获得AEO资质,通关时可减少检控手续,节省通关时间并降低仓储费用。

  目前大量欧洲企业进驻中国,投资建厂,需要大量工艺装备,如果我们的机床能符合其要求,他们自然会就地取材以节省成本,国产机床也就有了销售的机会。

  关于扩大机床出口的几点诌议

  经上述市场面上的分析后,我们即可提一些具体建议了。

  以大型机床为突破口扩大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

  扩大我国机床的出口,根本在于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附加值。所以关键还是在于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提升国产机床的开发与制造能力,一定要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如极端制造、多轴联动以及高精度、高可靠性的优质数控机床等等,这些产品若能创出名牌,就不愁接不到订单。

  就当今世界机床销售情况来分析,小型精密由瑞士独霸;中档规格需求量大的数控车床、加工中心由台湾省、日本、韩国占领居多;多轴联动和复合加工机床由德、日、意称雄;但大型、超大型的数控机床,国际上供应商并不很多,可是此类产品的需求量却不少。事实上,我国重型机床产品倒有较为扎实的生产基础,且海外销售也崭露头角,因此不妨以此为突破口,加大高端机床的出口力度。

  当今机床工业的竞争,已不局限于单机,而是成套成线地工厂自动化的配套竞争,我们如想抢占大型机床市场,甚至可以装备整个车间与工厂。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重品质,在提高交货期信誉以及改进包装等方面多下功夫。

  建立国际机床销售网路扩大出口机床销售管道

  扩大机床产品出口,必须建立国际机床销售网路,仅仅在某些国家建立几个销售点是远远不够的。当然,随着现代化通信网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派驻的人员可大大减少,但销售网站的建立则必须强化,尤其应配备适当的机床维修服务人员。

  目前我国的海外销售网站大多各自为政,有实力的也不多,而且比较分散,远远跟不上扩大机床出口的形势需要,因此在做好调整产品结构的同时,必须加强海外机床销售网站的布局建设。

  在海外设立网点,应充分了解对方国情并良好控制开支,可以借助和我们有商务关系的国外公司及依靠当地华侨华商的组织机构力量,把网点建设好。

  千方百计扩大品牌影响

  实施国际品牌战略也是扩大机床出口的有效措施,但目前能拿出一个响当当的国际机床品牌不多。因此,在不断提高性能及品质的同时,应该积极在国际舞台上亮相,多参加国际机床展览会,多参与国际交往和合作,有条件的还可以到国外去建厂,创建中国机床名牌,并使中国名牌发展成世界名牌。

  同时,也可以与国外名企联手打市场,譬如大连机床与英国600集团携手,上海电气机床集团利用收购下来的德国沃伦贝格及日本池贝公司的品牌扩大战略影响等等,这些都可作为借鉴。

  重点关注签有自由贸易区协定及互惠低关税的国家

  2005年7月,中国和东盟签订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货物贸易协定》,规定双方之间的产品可相互享受优惠关税待遇,以自由贸易区的税率实现彼此的货物通关。

  自2010年起,我国与印尼、马来西亚、汶莱、新加坡、菲律宾、泰国之间将取消大部分关税,并建成自由贸易区;而柬埔寨、越南、缅甸、老挝四国,经5年过渡期后与中国实现了自由贸易。

  中国和智利的自由贸易区协定于2006年10月起实施,双方实行关税互让,智利取消了原产于中国的5891种关税,其中包括机床和工具,而中国也将原产于智利的1947种产品的关税降至为零。对于我国出口智利的大多数机械产品,包括金属加工机床、机床附件、工具、刀具及量具等,智利方面均降低了关税,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商机。

  应对汇率变化可采取的措施

  自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币开始实行汇率改革以来,对美元的兑换不断攀升,从原来的1美元兑8.27人民币至2008年2月底已上浮至 1:7.15左右。因此,机床行业必须尽快适应新的汇率机制,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注重培养熟悉外汇知识的专业人才,密切关注各币种的汇率变化。尤其要注意把握结汇时机,致使交易时获得有利的差价。

  由于汇率变化,使得国产机床的出口成本提高,本来已经很小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缩小,最受影响的还是低附加值的产品,如普通机床及工具。以及那些资源型的产品,像磨具磨料等,应该说,努力缓解因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对出口的影响已成当务之急。这些受波及的企业应加强和境外客户沟通,争取他们谅解,从而调整价格,而千万不要中断出口。

  鉴此,应调整和改善产品结构和客户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并且要设法多增加非美元国家的客户,不要将产品过于集中地销往美国。

  在签订合同时,恰当选择支付货币币种,出口尽量选择欧元、日元及其它币种,避免用美元,因为目前美元在国际上处于弱势,而进口产品时,则可尽量选用美元结算。

  出口企业还应该综合运筹外汇现汇帐户,衔接好出口收汇和进口用汇,减少汇差损失和手续费开支,选择好服务上乘的有竞争力的银行锁定汇率,有针对性地采取人民币远期结算进行人民币套期保值,将未来的人民币收益锁定。

  当然,归根结底还在于企业应该加强管理、降低成本,调整产品结构,扩大高科技含量的机床出口,加强售前、售后服务工作,这才是最重要的。

  结束语

  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制造业都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发展机床产业的重要性无可置疑,且刻不容缓。就市场面来讲,世界市场总是比国内市场大,因此也只有努力发展了数控机床产业之后,方能提高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方能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而占领世界市场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相信,随着中国机床工业的新崛起,距离我们大张旗鼓地占领国外机床市场己为时不远。

星期日, 九月 07, 2008

Everything I do, I do it for you


(《侠盗罗宾汉》插曲《everything i do,i do it for u》,1991)

Everything I do,I do it for you
--Bryan Adams

Look into my eyes - you will see
What you mean to me
Search your heart - search your soul
And when you find me there you'll search no more

Don't tell me it's not worth tryin' for
You can't tell me it's not worth dyin' for
You know it's true
Everything I do - I do it for you

Look into your heart - you will find
There's nothin' there to hide
Take me as I am - take my life
I would give it all - I would sacrifice

Don't tell me it's not worth fightin' for
I can't help it - there's nothin' I want more
Ya know it's true
Everything I do - I do it for you

There's no love - like your love
And no other - could give more love
There's nowhere - unless you're there
All the time - all the way

Oh - you can't tell me it's not worth tryin' for
I can't help it - there's nothin' I want more
I would fight for you - I'd lie for you
Walk the wire for you - ya I'd die for you

Ya know it's true
Everything I do - I do it for you

星期日, 八月 24, 2008

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



the graduate (1967)

<毕业生>对白:

Mr. Braddock: Hi, what's the matter? The guests are all downstairs, Ben, waiting to see you.

Benjamin: Look, Dad, could you explain to them that I have to be alone for a while?

Mr. Braddock: These are all our good friends, Ben. Most of them have known you since, well, practically since you were born. What is it , Ben?

Benjamin: I'm just...

Mr. Braddock: Worried?

Benjamin: Well...

Mr. Braddock: About what?

Benjamin: I guess about my future.

Mr. Braddock: What about it?

Benjamin: I don't know... I want it to be...

Mr. Braddock: To be what?

Benjamin: ...Different.


Scarborough Fair (斯卡博罗集市)(Simon & Garfunkel版歌词)

  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
  Parsley,sage,rosemary & thyme
  Remember me to one who lives there
  She once was a true love of mine

  Tell her to make me a cambric shirt
  (On the side of a hill in the deep forest green)
  Parsely,sage,rosemary & thyme
  (Tracing a sparrow on snow-crested ground)
  Without no seams nor needlework
  (Blankets and bedclothes a child of the mountains)
  Then she'll be a true love of mine
  (Sleeps unaware of the clarion call)

  Tell her to find me an acre of land
  (On the side of a hill,a sprinkling of leaves)
  Parsely,sage,rosemary,& thyme
  (Washed is the ground with so many tears)
  Between the salt water and the sea strand
  (A soldier cleans and polishes a gun)
  Then she'll be a true love of mine

  Tell her to reap it in a sickle of leather
  (War bellows,blazing in scarlet battalions)
  Parsely,sage,rosemary & thyme
  (Generals order their soldiers to kill)
  And togather it all in a bunch of heather
  (And to fight for a cause they've long ago forgotten)
  Then she'll be a true love of mine

  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
  Parsley,sage,rosemary & thyme
  Remember me to one who lives there
  She once was a true love of mine

星期日, 八月 17, 2008

笑看风云



我刀,也曾饮血
我剑,也曾断落
我好我坏,我对我错
已随风飘走
点点痕迹都未落

你心,也曾狂热
你影,也曾落寞
你好你坏,你对你错
已随风飘走
点点痕迹都未落

缘份轻浅
却期望濡沫
爱意几何
却害怕错过
晚风中敞开心锁
一笑
任看风云过

星期五, 八月 08, 2008

星期四, 八月 07, 2008

Paul Potts的故事--小人物的大故事(转)

在下一直认为,选秀应该用来成就普通人的梦想,而不是用来秀皮囊。看看这段视频吧,这种歌手在中国也许都轮不到出场,却成为了全英国选秀的冠军。
一开始朋友发给我这段视频的时候本来不是很在意,因为他说是个选秀片断,我看到半截的时候却莫名的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请用心聆听这让人泪流满面的声音吧,因为有一种精神值得我们为之感动。

Paul Potts,一个貌不惊人的卖手机的胖子,竟然还是个豁牙,感觉好像还有点痴呆似的,唱歌时候手脚不知道怎么搁,当全场起立鼓掌的时候,这位仁兄的表现却还是傻傻的冷静和呲牙傻笑着....

除了长的其貌不扬外,他的人生也可说是相当倒霉。因为这个长相,他小的时候在学校经常被流氓欺负,唯一能够安慰他的是至少自己的声音还不错。但大家看了他的长相也知道,不管再怎么有才华,要用他实在很考验人的忍耐极限。所以他就在业务员和梦想成为职业歌手的选择中打滚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他从28岁时就梦想唱歌剧,因此穿的像是帕华洛帝一样唱卡拉OK,也曾经上节目唱歌赢得了八千英镑的奖金,但是他把这些钱都花在去意大利学上专业的歌剧训练课,甚至还有一堂课接受过帕华洛帝的指导,中间也还有必须实际上台和巡回的实习课程。这样总共花了他两万英镑,也因此欠下了一屁股债之后,一连串的倒霉事件却开始发生了。2003年时这个家伙盲肠破裂住院开刀,开刀完了住院休养,出院之后回诊时还被发现肾上腺长了一个十公分的肿瘤,于是又再开刀一次。就在最后都快要康复的时候,此人又从脚踏车上摔了下来,把锁骨给弄断了。医生劝告他最好尽可能的休息,短时间内都不要再唱歌了。因此,不管他的梦想有多么强烈,有好几年的时间他都只能痛苦的躺在沙发上,根本没办法唱歌。

终于,时间到了2007年,而他也正在考虑如果以他的尊容闯不出名堂来,恐怕就必须放弃歌剧的梦想,专心的当一个手机业务员了。
因此,这场在Cardiff的千禧剧场的「Britain Got Talent」的试演活动,就变成他的最后一次机会了。他必须在三个各司其职的严酷评审和两千名观众面前展现他最好的一面。
终于要上场了,当天他是怎么样的精心打扮来面对自己的最后一次机会呢?
他穿着被描述为「Tesco」大卖场买的西装,根据他自己的说法:我不认为评审对我有多少期待。我又矮又胖,穿着一件便宜的旧西装。发型师用的发胶又太黏,让我看起来好像有点秃头。Simon说我的西装好像太大了,Piers说我看起来糟透了…

就这样,这个看来猥琐、肥胖、顶着一头傻傻发型的手机业务员Paul Potts站上了舞台,点头示意工作人员按下音乐的播放钮,「杜兰朵公主」中的「公主彻夜未眠」前奏流泄而出,三位评审交换了眼神,露出没有任何期待的表情……
然后,一切就进入了历史。

这就是一个青蛙变成王子的真实故事。


36岁的Paul Potts是一个手机推销员,在6月9日参加了《英国达人》的选秀,他是一个矮胖的中年男人,穿着廉价的褶皱衬衣和裤子,缺了一只门牙,神态羞涩而猥琐。在台下他慌乱地踱来踱去,面对提问他羞涩地露着微笑,站在台上,他拘谨地立在那里,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在他回答说在表演歌剧时,我们看到评委西蒙·考埃尔鄙视的眼光,Paul Potts张开那张缺了一只门牙的嘴,唱出歌剧《图兰朵》中《今夜无人入睡》,纯净的歌声穿透了鄙薄和不以为然,魔幻般震颤了每一个人的心灵,观众和评委们一起流下感动的眼泪。

  Paul Potts在生活中一直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在超市和手机店上班,骑着自行车去学歌剧,在聊天室里找到自己的太太,因为肿瘤、盲肠炎欠了3万英镑的债务。一切都是极普通的人小物的生活。但是Paul Potts爱歌剧,他只是自己歌唱,他用自己的心灵演绎了每一个音符,也打动了每一位观众。

  6月17日,Paul Potts以《今夜无人入睡》最终赢得了《英国达人》的冠军——他赢得了10万英镑的奖金和一张唱片合约。



"I keep waiting for someone to pinch me and say 'Wake up, Paul, it's time for work - you're late again'. I feel like I'm on a rollercoaster - a white knuckle ride into the unknown. And I don't want to get off!"

Britain's Got Talent winner Paul Potts has spent most of his life feeling 'insignificant'. Bullied at school for being 'different', he realised growing up that he had one true friend and that was his voice. Singing was his escape. He was able to lose himself in his own little world - the vicious words of his tormentors replaced by hauntingly beautiful lyrics and melodies that lifted his heart and spirit. It was a love, a passion, a lifeline that would follow Paul into adulthood and help him through many more periods of adversity. But it was also a gift that was destined to go largely undiscovered, due to a crushing lack of self-confidence that has dogged this hard working and humble man throughout his 36 years.

Born just outside Bristol on October 13, 1970, to bus driver Roland and his wife Yvonne, a supermarket cashier, Paul - who's one of four children
- was singing almost from the moment he could talk. "My mother recalls me listening to the theme from ET and conducting an imaginary orchestra with sticks," laughs Paul. By the time he reached 11, he was part of one of the best church choirs in Bristol. But it was when he hit 16 that his love of opera took hold. "I bought a cheap recording of Carreras," he recalls. "It was the first time I had heard Che Gelida Manina (Your Tiny Hand Is Frozen) and I was so moved by it. To this day La Boheme remains my favourite opera."

Although Paul has performed at amateur level, most notably with Bath Opera, his chronic lack of self esteem and fear of rejection always prevented him from trying to make it professionally. " As I saw it, if I never asked - never put myself out there - then I'd never get told "No",'says Paul. "It was safer that way."

So instead, he carried on with his day jobs - which have included stacking shelves in a supermarket and, most recently and famously, selling mobile phones, where he was told by one of his superiors that he was a 'natural salesman'. "But I knew I wasn't," says Paul. "When I was selling, I always felt like I was putting on an act. When I sang, that's when I felt I was myself - the real me."

In 2000, Paul used savings and a bit of money he'd won on a quiz show to attend a three-month summer school in Italy, where he learned the language and got to indulge his passion further. He even got to sing in a masterclass for his idol, Pavarotti. But he was about to be dealt a cruel blow.

In 2003, he suffered a burst appendix. While undergoing treatment for this, doctors discovered a benign tumour on his adrenal gland. It was successfully removed but while he was recovering, he was knocked off his bike and broke his collarbone. "Of all the health problems I'd been through, breaking my collar bone was the most painful and it took months to recover," says Paul. " I got very, very low and for once, singing was the last thing on my mind."

And he might have given up forever, had it not been for Britain's Got Talent - the talent show for today's generation, created by Simon Cowell and co-producved by his Entertainment company Syco TV, which last week was celebrating a double whammy. In a first for a reality TV format, the Got Talent shows on both sides of the Atlantic - Britain and America - were at number one, with more than 13 million viewers tuning in to see Paul win the final of the British version and the same figure welcoming back a second season of America’s Got Talent in the States. (The format has now been commissioned worldwide and will be shown in 40 countries by the end of the year!)

Though it's fair to say that when Paul strolled awkwardly - almost apologetically - onto the Cardiff stage for his first Britain’s Got Talent audition a week before that final, in his now infamous £35 Tesco suit, and announced to Simon and fellow judges Amanda Holden and Piers Morgan that he was going to sing opera, they never thought for one minute they were looking at their winner. Until he opened his mouth and started to sing.
It was, as Simon has said since, simply magical. "Incredible", agreed Piers. And Amanda, who was moved to tears, said his voice had left her covered in goosebumps. "We were not expecting that," admitted Simon.

"I was so nervous I was shaking like a jelly, but when I watch that audition back, i can see in my eyes that when I start to sing I go to a totally different place and the nerves just vanish," says Paul. "When I stopped singing, there were a few seconds when my heart was racing because I had absolutely no idea what the judges were going to say."

Since then, accolades have been posted on the Internet from as far afield as Australia and Taiwan, from fans who've seen Paul's performances on
YouTube. "A humble bloke who's not even aware of his amazing gift - Paul
Potts is a true star" wrote one.

"It has changed my whole life. I used to feel so small and insignificant.
But now I know I am someone - I am Paul Potts and this is what I do,"
smiles Paul.

But don't worry - there's no danger of him going all starry and getting above himself! "I am not going to change - although I might invest in some nicer suits! But whatever happens, I'm keeping that Tesco one. It's a reminder of where I was and where I attempt to remain - except in better clothes!"

Paul also hopes to get his teeth done. "I don't think I'd suit one of those dazzling Hollywood smiles, but I'd like to get the cap sorted as I'm very conscious about it when I sing." Other plans for the £100,000 prize money include taking proud wife Julie-Ann, 27, who he wed four years ago, on safari - and, fingers crossed, starting a family.

"It's something we couldn't afford to think about before," explains Paul, who lives with Julie-Ann in a modest two bedroomed house in Port Talbot, south Wales. "Now we can and that would complete things."

However, it might have to wait a little while. His feet have barely touched the ground since his victory last Sunday and he's got a host of engagements to prepare for. The Thursday after winning, Paul flew to New York to perform in the plaza for NBC's Today show - just days after Enrique Iglesias played the same venue and, the previous week, JonBon Jovi! Then he'll be back to the UK to start work on his first album.
And, of course, there's also the VIP performance for which he was competing in Britain's Got Talent - appearing in front of Her Majesty the Queen at the Royal Variety Performance in early December.

"All of this is like a fairy tale and I'm terrified I'm going to wake up soon and find I've dreamt it all," says Paul. "The support I've had has been incredible and I feel so touched and humbled by it. It has done so much for my confidence and I really can't thank people enough for giving me the chance to realise my dream. To be given an opportunity like this is more than I ever could have hoped for. Finally, I am going to be doing what I've always felt I was put here to do - something I love and that gives me so much joy."


Paul Potts歌劇封王傳奇最終章:


stone:不知顾长卫是不是一个未卜先知的人,06年就开始拍《立春》,而现实中的王彩玲在07年《英国达人》这个节目中出现了。Paul Potts,一个其貌不扬的人,歌声里却隐藏了无穷的力量。《one chance》,如他成名后出的专辑的名字,一次机会,一个小人物,却撼动了世界。知道了他的故事,再听他的歌声,不再有鸡皮疙瘩,而是一种敬佩,一种感动。看过《立春》后,并不希望导演们再拍这种励志片。如果让世界又多了些终日穷困潦倒的文艺青年,还不如让他们好好过日子。春天撒下的种子,到秋天未必就能收获,需要浇水,需要施肥,还需要迎接随时可能出现的冰雹。值得欣慰的是,Paul Potts终于成功了,现实世界中的王彩玲终于可以在歌剧院一展歌喉。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衷心祝福Paul Potts在以后的演艺道路上走好!

星期一, 八月 04, 2008

I believe

重温我的野蛮女友,依旧经典。

1. I believe MV:


2. 男人要学的10规则:


3. 卡农版MV



我的野蛮女友(看本文时,请同时播放上面的卡农,可能不会单调乏味) :O)

《我的野蛮女友》整体轻松幽默,当情感酝酿到最高潮的时候,采用了些许悲剧的形式。当所有人为此惋惜甚至落泪的时候,像《命运交响乐》一样,最凶险的暴风雨之后,祥和的气氛终于浮出水面。

悲伤,会让人珍惜电影外真实的生活;但单纯描写悲伤,而不找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话,只能说是为了艺术而艺术了。反映了真实,却失去了轻松浪漫和情趣。

轻松搞乐的同时稍微加上一点沉重,沉重出现在最后,而且很快就会卸去,这种风格的电影是自己最喜欢的。欢乐搞笑中再赚点观众的眼泪,否则创作者就赔大了──别人都笑翻了,自己却在创作中痛苦着。

冯小刚剧中的人物,庸俗真实;周星驰剧中的人物,市井痞气;郭在容剧中的人物,带有孩子气息。虽然都挺让人乐的,但风格不同。这是由剧情决定的,由剧中的人物决定的。冯小刚讲的大都是平头老百姓的故事,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周星驰很多时候则是从一个默默小人物在“狗屎运”中成为风云人物的。相对于冯周两人活在现实的社会里,郭在容活在浪漫的爱情世界中,活在温馨的咖啡屋和白色金属的现代感中。在社会里性格决定命运,在剧本中人物决定语言。所以冯小刚要从柴米油盐中找乐子,周星驰要从不断奋斗中找乐子,而郭在容要从野蛮爱情中找乐子。

相对于冯周更多在语言上的幽默,郭在容的幽默,则主要是故事情节。而最亮丽的台词,则是感人,而非幽默。丢掉了社会的东西,《我》显得更单纯些。提起靠剧情取胜的一部幽默剧,应该没有人能忘掉宁浩的《疯狂的石头》。出其不意的剧情,掀起了票房的疯狂,虽然台词一样令人难忘。

与悲剧相比,喜剧中的人物往往能走出一段泥潭,在学习中不断向上。向上?是的,向上。这一点很重要,对男人的意义更为重大。很多悲剧中的人物,不是被社会压得阳痿,就是被社会压得自宫了。对于男人而言,好好学习,是为了给家庭和事业提供更多的保障;而天天向上,表明了自己的身体每天还活在青春和活力中。

三分钟之内,给观众留一个感叹号或问号或两者兼有,这样的剧本一定会成功。不管国内的冯周宁,还是韩国的郭在容。套句老掉牙的话,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但女孩子,一定要牢记一点,嫁人千万不要嫁给日本人,无论他如何有钱有地位。因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似乎是有国界的。当然,石女是个例外。:)

星期一, 七月 28, 2008

歌两首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唐婉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汉无名氏

有种开始叫未来,有种结局叫淘汰,有种过程叫做残酷。唐婉和兰芝太过凄婉,可惜后世仍有这种故事发生。愿有些人不再哭成泪海。



有个东西,叫天长地久。有个故事,叫祸不单行。有种爱,叫做放手。阿木的放手太过悲伤。愿真实的世界里永远没有这种故事。



星期日, 七月 27, 2008

Ingenieur

Ingenieur != Techniker
Ingenieur == Techniker+Präsentator

Formel:
(1)999999999*0=0
(2)1*1=1
(3)10*10=100

Gesamtheit != Fähigkeit1 + Fähigkeit2
Gesamtheit == Fähigkeit1 * Fähigkeit2

尚武精神



萬裏長城永不倒

電視劇《大俠霍元甲》主題曲
作曲:黎小田
作詞:盧國沾
主唱: 葉振棠

昏睡百年 國人漸已醒

睜開眼吧 小心看吧 哪個願臣虜自認
因為畏縮與忍讓 人家驕氣日盛

開口叫吧 高聲叫吧 這裏是全國皆兵
歷來強盜要侵入 最終必送命

* 萬裏長城永不到 千裏黃河水滔滔
江山秀麗疊彩鋒嶺 問我國家哪像染病

衝開血路揮手上吧 要致力國家中興
豈讓國土再遭踐踏 個個負起使命

Repeat *

這睡獅已漸已醒

康熙来了新不了情(小s萧敬腾)+萧敬腾自弹自唱霍元甲

星期六, 七月 26, 2008

Machine Magnate



My life in politics was a joy. I loved campaigns and I loved governing. I always tried to keep things moving in the right direction, to give more people a chance to live their dreams, to lift people’s spirits, and to bring them together. That’s the way I kept score.——Bill Clinton

1. 贾金斯式的人永远不会成功 节选自《35岁以前成功的12条黄金法则》

一个坚定地向目标迈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

中国有句老话:有志之人立常志,无志之人常立志。我觉得非常有道理。
如果你想在35岁之前成功,一定要吸取别人的教训,做事一定要专注,要以贾金斯为鉴。
美国一位成功学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好多年前,当时有人正要将一块木板钉在树上当搁板,贾金斯便走过去管闲事,说要帮他一把。
他说:“你应该先把木板头子锯掉再钉上去。”于是,他找来锯子之后,还没有锯到两、三下又撒手了,说要把锯子磨快些。
于是他又去找锉刀。接着又发现必须先在锉刀上安一个顺手的手柄。于是,他又去灌木丛中寻找小树,可砍树又得先磨快斧头。
磨快斧头需将磨石固定好,这又免不了要制作支撑磨石的木条。制作木条少不了木匠用的长凳,可这没有一套齐全的工具是不行的。于是,贾金斯到村里去找他所需要的工具,然而这一走,就再也不见回来了。
贾金斯无论学什么都是半途而废。他曾经废寝忘食地攻读法语,但要真正掌握法语,必须首先对古法语有透彻的了解,而没有对拉丁语的全面掌握和理解,要想学好古法语是绝不可能的。
社会上想改变自己处境的人很多,但是很少有人将这种改变处境的欲望具体化为一个个清晰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奋斗。结果,这些人的欲望也仅仅是欲望而已。贾金斯进而发现,掌握拉丁语的唯一途径是学习梵文,因此便一头扑进梵文的学习之中,可这就更加旷日废时了。
贾金斯从未获得过什么学位,他所受过的教育也始终没有用武之地。但他的先辈为他留下了一些本钱。他拿出十万美元投资办一家煤气厂,可是煤气所需的煤炭价钱 昂贵,这使他大为亏本。于是,他以九万美元的售价把煤气厂转让出去,开办起煤矿来。可这又不走运,因为采矿机械的耗资大得吓人。因此,贾金斯把在矿里拥有 的股份变卖成八万美元,转入了煤矿机器制造业。从那以后,他便像一个内行的滑冰者,在有关的各种工业部门中滑进滑出,没完没了。
他恋爱过好几次,虽然每一次都毫无结果。他对一位姑娘一见钟情,十分坦率地向她表露了心迹。为使自己匹配得上她,他开始在精神品德方面陶冶自己。他去一所 星期日学校上了一个半月的课,但不久便自动逃掉了。两年后,当他认为问心无愧、无妨启齿求婚之日,那位姑娘早已嫁给了一个愚蠢的家伙。
不久他又如痴如醉地爱上了一位迷人的、有五个妹妹的姑娘。可是,当他上姑娘家时,却喜欢上了二妹。不久又迷上了更小的妹妹。到最后一个也没谈成功。
来回摇摆的人永远都不可能成功贾金斯的情形每况愈下,越来越穷。他卖掉了最后一项营生的最后一份股份后,便用这笔钱买了一份逐年支取的终生年金,可是这样一来,支取的金额将会逐年减少,因此他要是活的时间长了,早晚得挨饿。
社会上想改变自己处境的人很多,但是很少有人将这种改变处境的欲望具体化为一个个清晰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奋斗。结果,这些人的欲望也仅仅是欲望而已。
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客观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做过一个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内容为目标对人生的影响,结果发现: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后,这些调查对象的生活状况如下:
3%的有清晰且长远目标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向实现目标做着不懈的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那些没有人生目标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10%的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征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得以实现,生活水平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
60%的目标模糊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能安稳地工作与生活,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余下27%的那些没有目标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状况很不如意,经常处于失业状态,靠社会救济,并且时常抱怨他人、社会、世界。
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成功,在一开始仅仅是一种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成功?真正能完成自己计划的人只有5%,大多数人不是将自己的目标舍弃,就是沦为缺乏行动的空想。
把一只蜥蜴截成两段,一半向前跑去,另一半向后跑去。这正如一个人做事情将目标分开一样。成功不会光顾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人。
与其诸事平平,不如一事精通,这是一种规律。分散精力的人不会成功。我看到贾金斯的这段故事,感悟很深。25岁以前,我也尝试过许多业务,开过饭馆、做过 贸易、倒过钢材、做过食品……都是因为没有长期打算,换来换去,无一成功。1993年以后,我们选定电梯行业以后,坚定这个方向,所以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 功。我前些日子读了汪中求的一本《营销人的自我营销》,书中有一句话非常有道理。他说,如果你在一个行业里踏踏实实做上十年二十年,那么你一定能够在这一 行业里成为佼佼者。

2.《产业链阴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节选(作者:郎咸平)

今天的国际竞争已经不是企业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一个全新的产业链的战争市场。

以芭比娃娃为例,我们制造的过程当中,破坏我们的环境,浪费我们的资源,剥削我们的劳动,可是真正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制造出价值一美金的芭比娃娃,但是最后在美国沃尔玛的零售价格是9.99美金将近10美金。我请大家仔细想想,从一块美金升值到10块美金的的过程当中,10减一,这9块美金的价值是从哪里来的?

产业链6+1
我们的制造业工厂,对外拖欠原料和组件货款,对内延长劳动时间等等,真可谓不择手段,不停压榨,然而放在全球产业链的视角下,只不过是只针对一美金这部分做文章,在最不赚钱的领域不停压榨!这种死拼完全忽视了产业链战争的特点。实际上,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六大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正是这六大环节创造出了九美金的价值,而他们这六大环节就是整条产业链里面最有价值能够创造出最多盈余的一环。不过在现在的全球竞争格局下,这些环节中最关键最赚钱的环节,几乎都不是我们中国企业所控制的;少数中国企业意识到了,继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可悲的是,大多数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还没有觉醒!

那些没有觉醒的大多数在国际分工之下,被分派到哪一环节了呢?事实上,都被分到附加值最低的,浪费资源的,破坏环境的,不得不剥削劳动的----制造环节。而其他有价值的环节基本上全部掌控在欧美各国的手中。也就是说,当我们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剥削劳动创造出一块钱血淋淋的产品之后,我们同时就替美国创造出九倍的价值。当我们创造出一万美元的价值之后,我们就同时替美国创造出九万美元的价值。因此中国越制造,美国越富裕。

中央党校周天勇所收集的数据证实了我的观点,从这些数据来看,这种制造业对中国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和劳工的剥削是不可想象的。

以资源浪费为例,中国百分之八十的江河湖泊断流枯竭,三分之二的草原沙化,绝大部分森林消失,近乎百分之百的土壤板结。而且这10年来中国出口日本的方便筷子总计约2243亿双,而为生产这些筷子而毁灭的山林面积占中国的国土面积的 20%以上。

以环境破坏为例,中国三分之一的国土已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已成为劣五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1500万人因此得上支气管炎和呼吸道癌症,世界银行报告列举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 16个。

以剥削劳工为例,根据志愿者曾飞扬的调查,珠江三角洲每年仅冲床工人发生的断指事故至少就有3万宗,被机器切断的手指头超过4万个。而其它绝大部分机器设备造成的工伤事故有多少,目前没有统计。而此前对深圳800万民工的调查显示,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人受过工伤或患过职业病,为了防止伤残工人打官司影响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珠江三角洲一些地区把外来民工正常的诉讼时间拉长达到三年以上,迫使伤残民工因耗费不起钱财而放弃上诉回到农村。

从产业链分工看大学生就业困难
产业链跟我们大学生就业难有什么关系。关系太重要了,而且是唯一的。在整条产业链六加一的环节里面一是什么,一是制造,就是这种血淋淋的制造业,还有六,六就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零售这六大软环节,六加一的环节里面,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六而不是一。举个例子来讲,就说工厂,从董事长到门口的保安,可能没有一个大学生,为什么?因为它的本质是不需要大学生。那么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产业链里面六大软环节需要大学生包括产品设计、仓储运输、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

那么,今天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产业结构,是一个以一为主而不是一个以六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个产业结构本身,构成了大学生失业问题的源头。我国的产业现状不足以支持这么样的大学生比例,这就是大学生找工作难的原因。那么为什么美国需要这么多的大学生呢?因为美国所掌握的就是产业链里面最有价值的六部分。它要通过大学生的通才教育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但是有一点是我们一直忽略的,那就是我们甚至不理解国际产业的分工当中我们国家是处于何种的劣势地位。

所谓劣势,就是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它产生了诸多的后遗症,读者应该已经完全感受到了。就比如我们很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不得不考研究生,研究生考过了又失业了。再考博士生,但是博士生要做本科生的事,你不觉得是很大的人才浪费么?

你认为我们中国还有廉价劳动力优势么?过去,你可以这么想,但是今天你一旦读完这篇文章,就不能这么想。因为劳动力的优势对个别工厂而言可能有优势,但是,在整条产业链的竞争下,我们毫无优势。我再以芭比娃娃为例,整条芭比娃娃的产业链的十美金,而制造业的劳动成本,只占着一块美金的百分之二十五,也就是说,整条产业链是十美金,而劳动成本只占两毛五分。这么少,因此想透过中国廉价劳动力走出国门的企业都必将失败。

产业链阴谋与二元经济的成形
产业链阴谋下的中国企业的本质就是在夹缝中苦苦挣扎。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却极快,每一年以1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我国这十余年来的经济发展的思维就是扭曲畸形的。也就是说地方政府以推动GDP的方式(也就是我所批评的以GDP为纲的理念)拉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我以GDP的组成为例,欧美日本的GDP当中70%是消费,也就是社会需要什么物品,就生产什么物品,因此是正常的经济成长。我国GDP当中消费只有 35%,是欧美日本的一半,这种消费不足的现象主要还是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所导致,老百姓必须存钱上学,住房和看病,因此不敢消费。那么我国GDP 其余部分是怎么构成的呢---------也就是超过一半的GDP都是固定资产投资,而欧美日本的固定资产投资只有我们的一半。什么是固定资产投资?也就是读者到处可以看到的高架,桥梁,地铁,地产等等。这些过度的投资带动了经济的成长。所以我国经济就是一个畸形扭曲的“二元经济”,一方面是由于产业链定位错误苦苦挣扎的制造业,另外一方面是极其火爆以拉动GDP为主导的建设工程包括了钢铁,水泥,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大型国企,替他们融资的银行等等。前者占了经济总量的七成,而后者占了三成。这种二元经济就是中国的特色,但是最近几年由于政府政策的错误,使得二元经济现象更加严峻。

第一个错误就是以拉动GDP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政策,无疑的造成投资过多,而消费过少的局面-----------我们工厂生产出这么多的产品由于国内消费不足,只有出口卖给外国人消费,因而必定造成所谓“出口创汇”的现实情况,我国出口减掉进口的贸易顺差几乎是日本的两倍,而达到9%的高水平,因此外汇迅速积累。截至2008年七月为止,我国外汇存底已高达1.8万亿。这么多的外汇给了欧美各国极好的借口压迫人民币升值,而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使得二元经济当中产业链定位错误的制造业更加雪上加霜,使得制造业部门变冷,而火爆的建设部门相对的持续发热。

第二个错误就是劳动合同法的不当推出,这里我要做一个表态,劳动合同法本身它的意义是重大的,我相信全国老百姓包括企业家以及劳动者,对于劳动合同法的本质意义都会赞同。问题是这么重大的法案,竟然没有经过反复的讨论论证,更严重的是,没有经过任何的试点就全面的推出。仓促推动之下,进一步打击了过冷部门制造业的投资营商环境,而使得过冷部门更冷,而过热部门相对持续发热。

第三个错误就是宏观调控的错误。政府看到了股市和地产的过热就持续加强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具体举例而言,2007年年初到年中阶段,深圳的房地产市场非常的火爆,那时候媒体都报道说,老百姓对我们经济发展更有信心了,深圳地区经济发展更成功了,所以深圳房地产才会火爆。大家还记得我当时的解读吗?我说内地专家学者的这种看法错了,本质上,深圳地区房地产之所以火爆是因为深圳的经济发展更衰退了!实际上,是因为企业家更不想继续经营实业了,因此那些本应该投资在企业的钱,他们决定不投资了,而拿出来炒楼,所以,换言之,房价上涨的原因是经济更坏了,而不是更好了!这甚至可以解释成“回光返照”的现象。我这个看法当时有很多人反对,当然也有不少人甚至完全没有听懂!而到2008年一月份和第一季度公布的统计数据完全证明了我们的观点:深圳地区倒闭的企业几乎居名列前茅。

在二元经济环境之下推动这种控制流动性过剩的宏调是什么结果,可以通过三个管道彻底的打击了二元经济的制造业部门。

第一个管道, 银行从过冷的民营企业部门大量的收回流动性,打给过热的地方政府继续从事地方基础建设,这就是为什么四年宏调下来,我国广义货币的增长率依然在18%的高水平,这么多货币供给为什么企业家享受不到实惠呢?因为这些钱通过银行体系从民营制造企业手上收回更多的钱,给地方部门从事地方建设了,这样让二元经济当中过冷的部门更冷,过热的部门更热。

第二个管道,就是处在过冷部门的民营企业家面临宏调所带来利率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升的压力、再加上第一个错误造成的汇率的不断上升和第二个错误劳动合同法不当推出等因素,让这些过冷部门的制造业企业家再也干不上去了,所以就把很多应该投资的钱不投资了,从过冷的部门抽出来,打入过热部门去炒楼炒股了,这就是06年开始的股价上涨,也是06年开始房价上涨的主因,那是因为在二元经济环境下,过冷部门的资金大量转入过热部门所导致的,根本不是流动性过剩。

第三个管道,我称之为海尔现象,海尔筹集150亿资金自己去干房地产,很多媒体说那是海尔战略重新出发,我说不对,那是海尔在过冷部门的家电制造业干不下去了,就从过冷的制造业部门抽出大量资金,打入过热部门,干开发商了!这种现象也使得资金从过冷获得部门转移到过热的部门。

这三个管道无疑的使得资金从过冷的部门逆流转到过热的部门,使得过冷部门更冷,制造业逐渐萧条,而过热部门更热,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四年的宏调会失败。

金融超限战(超过传统战争限制的新战争)引发通货膨胀-----------最近石油期货价格涨到130多美元一桶,大米价格飞涨,按照经济学理论似乎很难解释!很多经济学家是只认死道理,不知道怎么一回事!我给读者一个数据大家就懂了,每日石油供需基本维持在8700多万桶,而且有时候市小幅度的供过于求。此外, 2008/2009年度的全球农产品供应量大约是21.6亿吨,而需求量接近21.5亿吨,年底库存接近3.4亿吨,这是小幅度的供过于求,两个市场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供不应求现象。那么为什么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呢?显然不是供求的问题所造成。原因就是我们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金融战时代----- --产品定价权不再由供需决定,而是由国际金融炒家所决定,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金融超限战争的年代。

金融超限战的原则就是取得定价权----------国际金融炒家为了取得产品定价权就开始选品种,首先他挑到了大米。为什么是大米?而不选小麦,这就是水平呀!因为喜欢吃大米的国家相对吃小麦国家而言,一般而言都是比较贫穷的。这些贫穷国家的老百姓吃大米,如果买不到大米怎么办?就饿死了,但是不是简单的饿死就算了,这会造成政局的动荡!所以,把大米价格一炒高以后,这些吃大米国家的政府立刻面临倒台的危机,因为买不起大米。而且大米价格一上升,稻米出口国就配合国际炒家,像越南一样,不让大米出口,为什么呢?首先保证本国人民不被饿死,因为一饿死政府就倒台,亚洲这些产稻米的国家不让稻米出口了,读者想一想如果不让稻米出口是什么结果呀?价格更涨。那些穷国,比如说菲律宾就更买不起大米了。国际炒家就这么厉害,大米价格一炒高,各国政府为了保全政权的稳定就不出口大米,越不出口,价格越高,穷的国家更买不到大米。其必然结果就是这些大米进口国一定会有人饿死,一旦走到这么一天,这些穷国一定会尽自己的最大力量,砸锅卖铁,求爷爷,告奶奶,到处借钱,他们什么都顾不上,而只能去国际市场上用高价格买大米,以防止自己本国的老百姓饿死。如果所有的国家都是这个逻辑,怕老百姓饿死,连带的使政府倒台,在所有国家都不出口稻米的情况下,不得不接受国际炒家最高定价,只要有一个政府去买,这个价格就是市场价格。就像炒股一样,如果有人在13块交易,市场价格就是13块,12块交易,市场价就是12块。因此,这些穷国家的政府在求爷爷,告奶奶,砸锅卖铁的情况下,筹出这么一点点钱在国际市场上只要一买稻米,这个最高的天价就是稻米的市场价。在这个时刻读者知道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那就是稻米的定价权由过去的供需双方决定,改成了国际金融炒家的定价,也就是国际金融炒家取得了最终定价权。

由于是国际炒家取得了最终定价权,所以供需不重要,世界大米供过于求,石油供过于求,价格却不跌反涨,因为2008年的大宗物资价格是由国际金融炒家决定的,他们说几块金钱就是几块钱。他们找代理人来放话,例如在中国游走的罗杰斯就是其中的重要成员,例如他曾经说过粮食价格上涨将会饿死人,这不就是国际炒家透过饿死人来达到控制定价权的目的,而透过这些代理人发话吗。

产业链阴谋与两只秃鹰的金融超限战

前面谈到二元经济下我国制造业逐渐萧条的现实情况,我想请读者想一想,我们应该怎么办。我想换种方式玩一个游戏好不好。咱们玩什么游戏呢,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个外国人,你会怎么对付中国?假设我所讲的这一切外国人都知道,他们会怎么做?

事实上,今天的天空翱翔着两只秃鹰。这两只秃鹰看着我们中国的企业,慢慢流血而死的尸体,即将飞扑下来,把我们的尸骨啃得精光。它们在天空边翱翔,边飞边流口水。大家想一想,这两只秃鹰是谁?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你们有多少人以为青岛啤酒还是国有企业。在2008年的年中,它还是国企,青岛国资局控股百分之三十。请各位上网查一下,第二大股东是谁,它是美国安海斯布希,占百分之二十七。它只要多买百分之四的H股,就可以达到百分之三十一的控股权,突然之间,青岛啤酒就会变为外资企业。安海斯-布希公司当初是怎么进入青啤的?青岛啤酒在2001年的时候由于前任的首席执行官政策执行不当的结果,使得公司业绩大幅下滑经营面临极大困难,负债率高达89%,在这种难以为继的情况下,青岛啤酒发行了14亿元的可换股债券,卖给了安海斯-布希公司,安海斯-布希公司将可换股债券转换成27%的股份,基本上而言,安海斯-布希公司就是趁人之危进入了青啤。

安海斯-布希公司就是头上翱翔的第一只秃鹰,他叫做产业资本。产业资本对中国企业的掠夺,其可怕程度大家必须要清醒知道,而对这一点,我预警大家应该及早的注意情况的发展。
那么二只秃鹰是谁?讲讲徐工,徐工是重工业领域,美国的凯雷基金想收购徐工,当时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提出坚决反对,我的反对理由非常坚决,那就是国有企业的好坏,不能以净资产做评估标准,一个企业的价值,不取决于净资产,而取决于这个企业的永续经营能力,因此我反对徐工出让给凯雷。而且更值得我们关切的是假设徐工以100块的价格被卖掉,凯雷基金将可能会以十倍的价格,将它分拆转卖掉,到时候他就会赚大头。或者凯雷将徐工整合进入整条产业链而获取整合的巨大收益。凯雷基金是谁,凯雷基金就是天上翱翔的第二只秃鹰,它叫做金融资本。最近凯雷基金再次说服了徐工,而正式的控股了徐工,我为之叹息。我相信凯雷给的条件非常优惠,因为无可置疑的,凯雷将从这次收购中获取巨大利益.

欧美国家通过头上两只秃鹰,进入中国,看着我们的企业逐渐流血而死的尸体,伺机飞扑下来,啃食我们的尸体。很多人可能就会有个疑问:我们企业家这么努力的工作都不能赚钱,老外凭什么能赚钱?我坦白地告诉大家,你们这句话问错了!我们不赚钱,老外也不一定能赚钱,但是我想要告诉各位读者的是:这一块钱制造业赚不赚钱不重要,你这一块钱的制造业最多赔多少钱,最多赔一块钱吧,但是整条产业链创造出十美金价值,因此制造业赔多少钱都无所谓,因为可以从6+1的6把1的亏损全部赚回来。因此对于两只秃鹰而言,它们并不是看制造业能不能创造利润,而是看能不能把制造业融入到产业链当中,这就是头上的两只秃鹰的产业链战略,而我们对此一无所知。我们还在搞招商引资,欢迎他们进来洗劫我们的企业。当头上的两只秃鹰把我们的制造业融入到整个产业链当中之后,读者们相不相信,这些制造业虽然变成了两只秃鹰的产业,但是秃鹰仍然会把制造业继续放在中国,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要继续浪费我们的资源,破坏我们的环境,剥削我们的劳动,这就是所谓的“国际分工”。目前外资对我国企业的收购就像井喷一样,我国利用外资占GDP的比重已超过40%,外资企业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 55.48%,外资企业占高科技产品出口的87%。

法治化游戏规则的缺乏助长金融战
在这种格局之下,有一种话题也是各位读者想问我的话题:郎教授,工厂都在中国,难道你反对我们中国国际化吗?难道你反对外资进入中国吗?我当然不会反对,我是最赞成国际化的,但是我想提醒读者,我们曾经经历过的极左思维给我们国人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是目前内地专家学者的极右思维依然给中国带来的极大灾难。我们不要极左,也不要极右,我们需要中间路线,而达到中间路线的法则,就是透过精英政府以严刑峻法建立一套法治化游戏规则来规范政府,企业和老百姓。当然很多人对政府是否有能力做这件事提出质疑,我只能说我期望我们政府能做到。

资本主义的本质从来都是掠夺,从来没有改变过,从150年前大清王朝到今天都没有改变过,只是150年前它是以东印度公司为前导,炮舰为后盾,而今天却是以国际化为前导,金融为后盾,其掠夺的本质是不会变的。但是读者们都会提问,产业基金也好,金融资本也好,难道我们不让他们进来吗?

我们当然是有条件的欢迎他进来!不过为了讲清这个问题,我举个农民种地的例子来做解释,大家可以想象农民如何做灌溉呢。灌溉其实很简单,你把这个水闸打开之前必须得先挖沟渠,沟渠挖好之后再把水闸打开,让水顺着沟渠流到需要水的农田。可是如果你忘了挖沟渠怎么办呢?水闸一开,洪水不就漫流大地把良田都淹了吗!

哦,农民同志都知道的事我们会不知道吗?什么是洪水泛滥?那就是大欺小强欺弱,我们今天的国际化包括头上的两只秃鹰,就是打开水闸之后,忘了挖沟渠了,洪水漫流大地,把我们内资企业的良田美地都淹没了。这就是我所反对的国际化!

那么大家想一想什么是沟渠?我们绝对欢迎国际化,我们绝对欢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大举进入中国但是也要挖沟渠,大家知道什么是沟渠吗?那就是你一定要指定一个严刑峻法的法治化游戏规则,这个规则是要控制这个国家的所有个体包括政府包括国有企业包括百姓。如果缺乏一个严刑峻法的法治化游戏规则,而盲目的引进外资,你陡然放两只秃鹰在天空翱翔,这两只秃鹰将会像洪水一样席卷大地,把良田都淹没,因此未来的格局一定是大欺小,强欺弱。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这种无沟渠的环境下,他们对我们企业的掠夺简直让我们国内工厂欲哭无泪。两者相比,产业资本更可怕,他们一旦看上了我们的企业,简直可以说我们不卖都不行。举例而言,德国施奈德想要收购正泰,而正泰不想卖,结果施奈德到处控告正泰抄袭仿冒,到处打官司,我相信把正泰搞烦了,他说不定就卖了。为什么这些产业资本这么嚣张呢?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就是一个没有挖过沟渠的中国,因此可以用这种不正当的手段大欺小强欺弱。

产业链阴谋下中国企业的危机
外商透过掌控全球产业链,可以轻而易举地挑起中国厂商的价格战,进而让中国制造走向恶性循环。如何挑起价格战呢?举例而言,还说玩具业,美国前三大进口商透过历史上不断的并购如今基本上垄断了市场的全部订单。假设说其中最大的美泰手中有一亿张单,那么美泰怎么主导价格战呢?第一年美泰给A厂五千万订单,给B三千万,给C两千万,给大家很好的利润,鼓励大家好好干,来年会加订单。到第二年,美泰给B四千万订单,给 C三千万,只留给A三千万;这时候A肯定不敢有什么怨言,而且甚至会表示愿意压低报价,要不然还有两千万产能吃不饱呀!为什么A愿意报低价?因为代工业有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扩产容易,但扩产都是一次性固定投入,扩产之后的维护成本会逼着代工厂不敢减产,因为签单的时候外商只给一个边际的毛利率,根本不考虑你有多高的固定成本。而实际上,真正的好戏还要等到第三年,按照我们代工厂的惯性思维,B会扩产到四千万产能,C扩产到三千万,而A因为我前面指出的代工业的固有问题,还会维持五千万的产能。现在美泰可以跟三家摊牌:现在你们现在的产能总共一亿两千万,而我手中只有一亿的订单,我只需要你们中任意两家就足够了,有一家今年很可能要出局。然后引入网上同时报价的办法(这正是现在的做法),让三家在短时间内同时独立报价。结果一目了然,很有可能B和C开出的价格仅有成本价,而A甚至报出一个低于另外两家成本的价格,因为不开工就只能亏钱,而开工还能少亏一点。而且在这种分工格局下,中国代工厂只能忍气吞声,任打任骂。在这种背景下,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泰将责任推向中国代工厂时,中国老板只有自杀以明志了。

产业链阴谋下中国企业的战略出路------产业链高效整合

面对重重危机,中国企业的出路在哪里呢?我想透过一个简单例子------世界知名的服装品牌西班牙的飒拉(Zara),系统地解答这一问题。飒拉的成功简单的讲就在于整条产业链6+1的高效整合。而我国服装制造业有没有6+1的部门呢?基本上都有,但大多数分属于不同的企业,更重要的是缺乏“高效”的整合。什么叫做高效整合,简单的讲,我国服装业者走完整条6+1的流程需要180天,而飒拉走完整个流程只需要12天,也就是他们整条产业链的整合速度是我国服装业者的15倍。

飒拉怎么做产业链的高效整合呢?我想简单谈一谈6+1的几个环节,包括仓储运输,终端零售和产品设计。首先谈谈仓储运输。飒拉为了加快运输的速度,他们在物流基地挖了200公里的地下隧道,用高压空气运输,速度奇快无比。此外,为了加快运输速度,他们用飞机而不是轮船从西班牙将成品运送到上海或香港,虽然飞机运费很高,但是高效整合更重要,成本会更低。

再谈一下终端零售。飒拉有意的减少需求量最大的中号衣服,故意弄成供不应求。因为他们发现当妇女同胞想买中号衣服而买不到的时候,他们心中那种极度的挫败感让他们下礼拜又来了。这样不但加快了周转率,同时吸引了更多的顾客。

此外,飒拉的产品设计的思维也是一绝。他们首先放弃了自主创新的思维,而代之以“市场的快速反应”。我对这点特别推崇,因为要想到放弃大家都认同的自主创新思维,就是一个最创新的思维。那么他们怎么做市场的快速反应者呢?我举个例子,为什么妇女同胞总认为衣橱里少了一件衣服,肯定是她们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类型的衣服,如果她们知道的话,他们就会去买了,因此衣橱就不会缺少一件衣服了。如果消费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衣服,企业搞自主创新的产品能讨好这些消费者吗?显然不行。因此,什么才是最好的策略呢?那就是做市场的快速反应者,怎么做呢?首先想一想,能卖掉的衣服肯定是消费者喜欢的衣服,假设 100件衣服前天卖了12件,昨天卖了6件,今天卖了7件,他们就根据这三天卖掉衣服的共性设计衣服,根据趋势变化稍作修改,而不要创新。这样不但大幅缩减了产品设计的速度,而且可以在市场需求还没变化之前迅速推回市场抓住市场脉动。他们几天可以推回市场呢?12天,这么短的时间当然可以抓住市场脉动。但是12天的速度就是产业链高效整合的结果,如果我们的速度是180天的话就根本不可能当市场的快速反应者。

我想总结一下我的观点,飒拉透过产业链的高效整合大幅压缩成本,而同时透过高效整合作市场的快速反应者,因此他们的衣服总是最新潮,最受市场喜爱,虽然品质不一定很好,但是这年头谁还穿一辈子同样的衣服呢?因此品质没那么重要了。飒拉的产业链高效整合思维应该对我们的企业非常有启发,因为这才是我们企业的未来战略出路。

这两年很多地方政府呼吁企业搞产业升级和品牌战略,我认为这又是一个误区。所谓的产业升级,不应该仍然在6+1的1上面搞升级,而应该从1升级到 6的环节。此外,以飒拉为例,品牌的建立是产业链高效整合后的必然结果而不是企业成功的原因,因此我们不能倒果为因。

3.

什么事情都是一个摸索的过程,贾金斯的朝三暮四虽然不可取,但谁没有年轻过呢,没尝试过,怎么能知道哪个才是自己最想追求的东西呢。但如果找到了,就要坚持下去。幻想不付诸于行动,永远是幻想。一份坚持加上一份灵活,才能翻山越水,到达自己理想标地。

在这个国际化的世界,很多时候,只有在独立对等的情况下,发言才更有资格,才更有力量。独立是需要自己思想的,对等是需要自己的实力的。思想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从发人深思的故事和书籍中来。实力从哪里来?从小康中来,从积极的生活态度中来。

一直喜欢郎咸平的言论,虽然不一定完全赞同。他是一个非骑墙论者,一个比较客观的调查者。6+1的产业链,中国最需要的其实是产品设计和开发。很不幸,自己选择了制造业。很不幸,自己是个贾金斯似的人物。喜欢梦想,喜欢意淫。梦想有一天能够打造一个机械设计室和一个电影工作室,和一帮时尚的家伙,活在风口浪尖。潇洒的旅行,潇洒的过活。梦想能否实现,machine magnate是否永远是个意淫?取决于自己的行动。

希望中国多一些钱学森,多一些袁隆平,多一些柳传志,也多一些洛克菲勒,多一些摩根,多一些克林顿。衷心祝愿中国能更加自信,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听到了任贤齐的春天花会开,不知为什么感觉超级搞笑,顺手附在这里。

http://down.wz500.com/MP3下载/流行歌曲800首/任贤齐%20-%20春天花会开.wma

星期一, 七月 21, 2008

谁是前世埋你的那个人(转)

书生拿着书在打瞌睡。欣赏他的人说,你瞧,他多用功,睡着了还拿着书。不欣赏他的人说,你瞧,他多懒惰,一拿着书就睡着了。看的人不同了,书生就不是那个书生了。

你爱他的时候,他的缺点都是优点。你不爱他了,他的优点也成了缺点。看的眼光不同了,他就不是他了。

和一个人牵手的时候,就以为会是一生一世的相守。等到隔着太长的一段心路望回来,才惊讶的发现,虽然彼此都那么熟稔的活在彼此的身边,却连相互述说的欲望都已经没有。

是的,冷眼旁观着,彼此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河川。而河川,永远都只会觉得是对方这座桥在走。

有一则佛教故事。

从前有个书生,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曰结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

书生受此打击, 一病不起。这时,路过一游方僧人,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路过一人, 看一眼,摇摇头, 走了。又路过一人, 将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 走了。再路过一人,过去, 挖个坑, 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

僧人解释道, 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曾给过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

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 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书生大悟。
前世,究竟是谁埋的你?

金岳霖找到了林徽音。他用一生的孤独来回报林这位前世埋了他的人。徐志摩找到了谁?“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的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这是他在追求陆小曼时说的话。

他轻轻的从林徽音的身边走了,正如他轻轻的来,他轻轻的挥手,没有带走林身边的一朵云彩。
为了满足陆奢靡的生活,他频繁的往来于南北授课,在碧蓝的天空中,他把他34岁的生命回报给了前世埋他的陆小曼。

人们从奈何桥上匆匆走过。

孟婆说:“行路的人,喝碗孟婆汤解解渴。”口渴的人心急的喝了。

于是,那个前世埋他们的人,在他们头脑中渐渐模糊了。他们开始惊惶的四处张望,妄图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今生的爱人。 “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其实,你携起他的手时,就是前世残存的记忆在提醒你了,前世埋你的人,就是你身边与你相濡以沫的爱人啊。

欣赏那个打瞌睡的书生吧。他真的很用功,你瞧,他睡着了还拿着书呢。月光下的大海,泛着粼粼的波,和你的爱人去看看月光下的大海吧,在大海的最深处,也许就藏着你前生的记忆呢。

三生石上的旧精魂,真的不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么?与前世埋过我的爱人,携手在银色的沙滩,那该是今生最完美的一种幸福了吧。

我从奈何桥上走过。孟婆说:“行路的人,喝碗孟婆汤解解渴。”不,不不,我不喝,我宁愿在忘川河边忍受水淹火炙的磨折,我也一定要记得,前世,是谁埋的我。

星期日, 七月 20, 2008

吉姆・罗杰斯专访片段(转)

《红周刊》:今年4月份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您曾说过看好农业、电力、旅游、水务行业,原因是什么?

吉姆・罗杰斯:我从来没有说过我看好电力股票。我所说的是,我看好的是提供发电设备的公司,即我看好的是电力设备股。发电行业也是中国未来极具投资潜力的行业,出于经济的发展,未来将建很多发电厂。我看好旅游股、水务、农业股的原因在我去年中国的每一次演讲中都已经提到。中国的水处理就是个极好的投资领域。在未来二三十年有很好的发展,也会出现更多的优秀的水处理公司。在中国投资农业,也是不错的选择。现在中国政府下力气重建农业,这将是农业发展的大好时机。还有就是,中国人有300多年未外出旅游,中国的旅游业将有巨大发展。

当时记者曾经问他:“你在《热门商品投资》一书中预测石油价格将上涨,当时石油的价格是40美元/桶,而现在已经是140美元/桶了。你一定挣了很多钱吧?”罗杰斯回答:“我不会经常数我挣了多少钱,我不关心。我只要知道我能够买得起单就够了,我是个非常简单的人。”

或许真是这样,罗杰斯是个简单的人,一个睿智的投资家,一个狂热的旅游家,一个专业的金融学教授,一个慈祥的父亲。

NBD:“在美国,人们称呼你历史学家、哲学家和投资家。你更喜欢哪个称呼?”

罗杰斯:“嗯,我喜欢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多一些吧,但是我不在乎人们称呼我什么。人们误解我意思的时候,我不开心,但是说我其他的我不在乎。”

NBD:“很多人羡慕你的生活,自由而成功,你可以给我们年轻人提点建议吗?”

罗杰斯:“最重要的事情是跟随你的兴趣做事,不要盲从你的父母或朋友的希望。做你喜欢做的事,这是使你成功的最重要的事,也是使你快乐的最重要的事。”

星期六, 七月 19, 2008

《酒公传》之酒公篇

为剧本《酒公传》写段小插曲。日后补充。

黄浦江头沐春风
草绿天蓝展鲲鹏
求救国 图功名
落(lao)的一世书生

身残志消坐闲亭
纸草书狂编老境
六十年 成一梦
快上好酒千盅

来来来
干干干
碰碰碰
一切尽在不言中

来来来
干干干
碰碰碰
一切尽在不言中

来来来
干干干
碰碰碰
男儿行处是
未要论穷通

星期五, 七月 18, 2008

追求四肢发达

多运动,少写blog。阳光在身体里,阳光在心里。“简简单单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不再给blog作别,也不再刻意来这个地方。一切随性吧。

星期一, 七月 14, 2008

为赋新词强说笑

强扭的瓜不甜,强砍的刀必卷。只砍了三刀,就索然无味了。每日一砍改成随心一砍。妄图每天用十几分钟的时间写出好的东西,只能生产出这种无味而又无谓的东西。坚持该坚持的,放弃该放弃的。

星期五, 七月 04, 2008

爱,太快

为未来的电影写的一个小插曲——stone

躺在床上 盯着窗外
放空的眼神 已把我出卖
呆滞里没有了焦点
模糊是我唯一抓拍
昨天,已成黑白
明天,是否还有色彩
麻木的我 已辨不出现在

你的钟表摆得太快
我努力调整
也跟不上你的节拍
爱,走的太快
我还未尝出滋味就已离开
爱,只发生在过去 却不出现在未来
爱,是你歇脚的站台 却非永久的期待

走在街上 走在人海
游荡的身体 已变成机械
面具下并没有笑容
孤单是我真正承载
白天,已成空白
夜晚,能否重温存在
如今的你 是否 仍沉迷于徘徊

你的列车行走太快
我努力调整
也赶不上你的节拍
爱,走的太快
我还未尝出滋味就已离开
爱,只发生在过去 却不出现在未来
爱,是你歇脚的站台 却非永久的期待

爱,为什么不再

爱,走的太快
我还未尝出滋味就已离开
爱,只发生在过去 却不出现在未来
爱,是你歇脚的站台 却非永久的期待

曾梦想有一天
我们老去
曾梦想有一天
岁月不再
我们在天堂的国度里
依然像两个小孩
一起嬉戏 一起无赖

爱,走的太快
我还未尝出滋味就已离开
爱,只发生在过去 却不出现在未来
爱,是你歇脚的站台 却非永久的期待
爱,我醉心于其中 你却超然其外
爱,为什么不再
爱,太——快

是我的海

Did he have passion?(转)

In the very tolerable chick-flick Serendipity, there is a line spoken by Jeremy Piven’s character, an obituary writer for the NY Times, that goes like this:

You know the Greeks didn’t write obituaries, they only asked one question after a man died, ‘Did he have passion?’

Jonathan Trager,
prominent television producer for ESPN,
died last night from complications of losing his soul mate and his fiance.
He was 35 years old and soft-spoken and obsessive.
Trager never looked the part of a hopless romantic.
But in the final days of his life,
he revealed an unknown side of his psyche.
This hidden quasi-Jungian persona...
surfaced during the Agatha Christie-like pursuit for his long-reputed soul mate,
a woman whom he only spent a few precious hours with.
Sadly,the protracted search ended late Saturday night...
incomplete and utter failure.
Yet even in certain defeat,
the courageous Trager secretly clung to the belief...
that life is not merely a series of meaningless accidents or coincidences.
Uh-uh.But rather it's a tapestry of events...
that culminate in an exquisite,sublime plan.
Asked about the loss of his dear friend, Dean Kansky,
the Pulitzer Prize-winning author and executive editor of the New York Times,
described Jonathan as a changed man in the last days of his life.
"Things were clear for him,"Kansky noted.
Ultimately, Jonathan concluded that if we are to live life in harmony with the universe,
wo must all possess a powerful faith in what the ancients used to call"fatum,"
what we currently refer to as destiny.

壮纳顿•卓加,
有线体育台优秀监制。
即失红颜,复破婚盟,
肝肠寸断,遂于昨宵撒手尘寰,
享年三十有五,
壮君文质彬彬,公尔忘私,
平素言行,绝无痴态,
孰料,阳寿将尽之际......
流露鲜为人知的浪漫,
刹那惊绝,化作萦回梦魂,
遍觅芳踪,历尽一波三折,
本性情怀,浮现无遗,
呜呼,踏破铁鞋......
方觉一番心事付东流,
语云:匹夫可以夺其爱,不可夺其志,
壮君依然坚信......
人生际遇绝非偶然,
冥冥中,上苍早已安排周详,丝毫不爽,
其友文坛巨掰,时报主笔甸恩谓......
壮君晚年脱胎换骨,
有所顿悟,一以蔽之......
欲臻天人合一,须信一字,
此字古已有之,
于今亦然,唯“缘”而已。

贝塔斯曼中国折戟

因财务状况不佳,全球传媒大鳄贝塔斯曼近日宣布,该集团旗下的北京贝塔斯曼二十一世纪图书连锁有限公司在全国18个城市的36家门店将陆续于7月31日前全部关闭。

看了一篇分析贝塔斯曼失败的文章,摘了几个网友的发言。

1.已经入过会,少有合胃口的书,后来就不买了,结果还自动寄书来,我不爽没付钱,就寄威胁信,很反感,后来把信和书写了查无此人退回去了,从此就退会了。很不舒服的一种经验。

2.一个季度买一本书,好像自由受到限制,好在我早就退出来了

3.我觉得没有说到点子上,真正的原因我觉得就一点:贝塔斯曼并没有真心的为读者带来任何的便利。某些方面甚至有点强加于人的感觉,正因如此,我和女朋友都曾经尝试使用,但是最终还是放弃了。

4.贝塔斯曼完全没发挥他应有的作用,比如弄些热门的国内没出版的外国书,成立个文学网站,表面实行高准入制度的精英网站(暗地里大收会员),绝对火,绝对满足那些所谓小白领的虚荣心。

5.哎,我好歹也是贝塔斯曼曾经的顾客,买了差不多半年的书。它提倡的会员制度,太麻烦了,非得让人买书不可的做法无法理喻。更重要的是,它的书比九九的贵多了。。。。

6.当当、卓越等网上书店的兴起,对贝塔斯曼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其实,这从侧面也说明一个问题,不仅仅事贝塔斯曼,其他一些传统强势行业,不应忽视时代潮流的发展,尤其是网络,能抓住机会就可能一举成名。

7.垮台是必然的,一个季度买一本书。我儿子以前加入过,后来他靠大学走啦,就没有在买书,可人家还是一个季度按时给你寄一本书来,一连好几个季度,书也不是 你喜欢的,我开始还是按时给他们把钱打过去,后来他们老是这样做,就给他们写了一封信,说明情况,让他们不要每个季度给邮寄书啦,可他们还是不改,一直给 寄书,头几本我还是付钱给他们,后来在收到他们书的同时就又把书给他们返回去,一连几次都是这样,可有一次他们来连律师函,说是收到书把钱给他们打过去, 要不就要诉诸法院,我又赶紧去信说明情况,可他们不管,有一次来律师函说付钱,不给就要马上去法院,我不想在这上面和他们纠缠,就又把他们说的几次所谓的 书钱给打过去了《其实已经把书给他们退回去了他们不认,就是要钱》,就又写信去说明情况并且把它骂了一顿,才没有再给寄书,后来我们院里的好像孩子看见这 样也纷纷不买他们的书啦,就他们这样的老大经商方式能不倒台啊

8.肯德鸡和麦当劳在中国很快走红,而贝塔斯曼在中国却走了,反映了中国人的消费观点和消费习惯.
中国是饮食文化的天堂,精神文化方面.....父母周末兴致勃勃带孩子去吃,有多少父母热中带孩子去买书?哎,不说也罢,温饱刚解决,饥饿感挥之不去啊!

9.曾经是会员,后来发现好书越来越少,就不再买了.几年前的事了

10.唉,真可惜,我都是小贝的白金会员了..
可以说它见证了我的高中生活.
感谢楼主的分析.

11.其实从几位网友的“不爽体验”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它的失败是必然的。
这种建立在人性脆弱一面的营销方式,短期可能成功,长远来看终归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

12.我很早就是贝塔斯曼的白金卡会员(卡号021904164),虽然已经三年多没有在那里买书了,可是那里面至今还有我三十多元没有退呢!说实话,贝塔斯曼 的服务确实不怎么样,图书价格也比较高,就连他们的主荐书也大部分都是垃圾,完全不对口味,有时整本目录里都选不出来哪怕是一本好书,实在教人郁闷,让人 很怀疑那些白领编辑们的欣赏水平!还有发送目录也很不及时,有时半年都收不到!看来他们是水土不服,呵呵!

13.小贝的书挺适合高中生的,记得那会儿挺喜欢买小贝的书,但是越长大越觉得找不到既有深度又让我感兴趣的书,后来就不买了。

14.没什么好书+还强迫人买=谁还理它

15.我也曾入过会,不过书大部分是外国的,不合口味,就退了。

16.一句话,民情决定一切!

这些网友的话不知是否真实,但贝塔斯曼在中国的失败的确是个不争的事实。如果和消费者的关系搞到这种程度,这个店存在的价值实在不大了。企业的头头脑脑们实在要好好反思一下,好好了解一下情况了。据说比尔盖茨的百分之50的时间都在和客户沟通,也看过他03年左右写给微软高层的一封信,他为了从微软网站下载一个普通的软件,折腾了两三个小时,中间还亲自打电话给一个部门的头协助,都没成功。震怒之下写了一封信,好像效果也不是很好。

其实,每个公司都存在不少的问题,戴姆勒,西门子也是如此。物流单上写着这项工作需要的时间,几小时几分钟几秒钟。精确到秒,实际上操作起来却差上很多天,实在也是一种讽刺。一个个高管手中的ppt,看起来都很漂亮,很多东西都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实际上或许完全不一样。

把偏差,失误或错误控制在可掌控之内,是一定要做到的,否则生存都是问题,更别提扩大市场了。1995到2008,贝塔斯曼的中国之行,恐怕要以悲剧收场。凤凰是从死灰中复活的,贝塔斯曼呢,拭目以待。

星期二, 七月 01, 2008

wahre Liebe

谎言,欲望,爱容易死去的地方。海誓山盟,已经褪色。当理想家园与现实碰撞,总是那么璀璨,也总是那么感伤。

找个人生活吧。是豁达,是无奈?当心死的时候,空空的躯壳还剩下些什么?当欲望也已流逝的时候,天空是什么颜色?

真爱无敌,真爱是什么?是彼此相恋,彼此信任,彼此牺牲,还是彼此欣赏?

把女人当成男人来爱吧。男人征服了世界,女人征服了男人。谁更现实,谁更有欲望?

把男人当成性爱动物来爱吧。女人用上半身思考,男人用下半身思考。谁更本色,谁更原始?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答案,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答案。时间能告诉一切,因为时间就是生命,每个人所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

不怕找不到真爱,只怕心里已经没有爱。做个虔诚的佛教徒,还是个无神论者,自己的路自己走。

星期二, 六月 24, 2008

我成为经济学者的演化之路(萨缪尔森)

作者: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
1985年2月6日

  过去五六十年间,美国出现经济学蓬勃发展的现象,随即变成世界经济学的重心。1932年我开始在芝加哥大学攻读经济学时,经济学还只是文字的经济学。仅有少数勇于创新者一如霍特林、弗里希(Ragnar Frisch)与亚伦(R.G.D.Allen)使用数学符号;不过如果他们和我早期的经验相同,就难免遭遇著名期刊对运用到微积分的论文严格的设限的情况。矩阵是稀有动物,在社会科学的动物园中尚不见踪迹,充其量只能看到一些简单的行列式。   

  我的时代的经济学   

  眼见今日各式符号不但充斥于《计量经济期刊》的篇幅中,连《经济期刊》(Economic Journal)与《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也无法幸免,许多对这种现象反感的人士,大概都会觉得我前面所描述的情景宛如伊甸园,而生出向往之心吧!

  别想得太天真。在旧式的经济学中,处处充斥因袭过往的陈腐谬论,茁壮的科学新株难以由这片土壤孕育出来,而时髦的教科书与论文,亦无法有效地反映真实世界的景况。

  经济学家在1932年真可谓生逢其时。经济学像睡美人,它的苏醒正有待新方法、新典范、新好手与新问题的一吻。科学一如寄生物,病人的数目愈多,生理学与病理学上的进步就愈大,由病理学可以发展出治疗方法。1932年是大萧条的谷底,由这片腐坯的土壤,迟迟长出了一株今天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新学科。

  我讲的是凯恩斯革命吗?当然。这个名词指的并不是50年前在凯恩斯、汉森、罗宾逊夫人、勒纳(Abba Lerner)、卡莱奇(Mlichael Kalecki)等人的著作中所找到的那些政策与观念。透过卢卡斯(Robert Lucas)、沙坚特(Tom Sargent)、巴罗(Robert Barro)等人的著作,新兴古典学派(New Classical School)已将早先凯恩斯学派的原理作了一百八十度的翻转。然而,今天无论是货币理论、折衷的主流凯恩斯学派或理性预期学派(rational expectationism)的方程式,如果和瓦尔拉斯与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或是两位我在芝加哥的新古典名师奈特(Frank Knight)与威纳(Jacob Viner)的方程式相较,其相去真可谓天差地别。1936年由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的一般理论》首创的宏观方法学,固然是1985年挥向凯恩斯学派的利剑,但同时也成为捍卫主流总体经济学的盾牌。

  到目前为止,我所谈的都是经济学作为一种科学的内部逻辑及其发展,这些是课堂内所探讨的经济学。当然,对外在经济世界的观察,也被带入了课堂之中。就外在环境的影响而言,1932年到1975年是有利于我这种经济学者发展的时期,大学大幅扩充,工作机会比比皆是。如果借用经济科幻小说的通俗术语,我们那个时代的经济活动,乃是乘着康德拉捷夫扩充(Kondratieff expansion)的巨浪昂然前行。

  新政(New Deal)与福利国家的政策,替经济学者在政府机构中创造了庞大的新市场。然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参与战争的计有武器、炮灰和经济学者:就算景气循环因战时管制经济而进入冬眠,资源配置的数量问题也不再存在,经济学者还是可以在作业研究这门新科学上有用武之地,而且即使是名不见经传的经济学者,在这类游戏中能胜过他们的,也只有少数聪明绝顶的物理学家。

  接下来适逢战后教育的蓬勃发展。1935年时,杰出的经济研究中心只有哈佛、芝加哥、哥伦比亚等寥寥几所,现在则在各地都有优秀的经济研究所出现。升任正教授毋须熬到45岁,拜一批行动积极的系主任之赐,为战后经济学的天地创建了香格里拉乐土,他们在行政当局授权下,四处延聘薪资也许比他们高一倍的抢手明星教授。一如战时空军有嘴上无毛的上校,年方三十的正教授也荣登崇高的学术位子。   

  欧陆精英齐集美国   

  单以人数众多而论,美国的经济学者就比国外经济学者占上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希特勒就为我们送来了一批欧洲大陆的精英。芝加哥是华沙之外波兰人最多的城市,同样的,就瑞典人聚居的城市而言,纽约仅次于斯德哥尔摩。奥地利学派的成员几乎全数为美国罗致。除了爱因斯坦、冯纽曼与费米(Fermi)这些大名鼎鼎的科学家,我们还看到了经济学者库普曼、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熊彼特、马尔夏克、哈伯勒(Gottfried Haberler)、顾志耐等许多人。之后,由于美国的实力日益增强,又吸引了更多好手;移民美国的经济学者名单上,相继出现了赫维兹(Hurwicz)、戴布鲁、泰尔(Theil)、巴格瓦地(Bhagwati)、科斯、费彻(Fischer)等多人的名字。

  近数十年来,我不断看到国外顶尖的博士后学者在美国访问一年,由哈佛巡回到斯坦福,从中获得莫大的激励。他们回国之后,开始积极改革旧世界。五年之间,他们的著作一再被翻印。然后,好像是按照所谓热力学第二定律(second law ofthermodynamics)的作用,熊彼特学派倏然退潮。

  科学本身显然不适用规模报酬不变的法则。你说这不公平?那么套句肯尼迪总统的话:谁说生命是公平的?

  我目睹了经济学者社会声望提高,对金钱的需求也增加。调查显示,收入最高的物理学者、生物学者乃至经济学者,并非任职私人企业,而是在大学里——也许说在各大学间进出较为适当。我并不认识有经纪人的经济学者,不过有些人倒的确有代为安排演讲的办公室。至于在公司董事会担任一席公共董事,则已成为一种时兴的生活方式。

  年休期间为华府要员提供建言,是项令人晕眩的经验。出身学界的报纸专栏作家,无心插柳之间取得了这项工作所需的全知全能。

  传道授业原是课堂中或讲桌旁的事,但现在也泛指在国会委员会中疾呼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或是告诉电视机前的观众要低买高卖。

  树木不会一直长上天。每道康德拉捷夫波浪,都有它的折退点。历经1932到1965年这段经济学者身份与自尊的扩张期之后,接下来是比较黯淡的岁月。我们变得比较谦虚,而且,一如邱吉尔所言,我们是有很多该感到谦虚之处。经济学者对解决停滞性膨胀的良策一直莫衷一是,让许多非经济学者有幻灭之感,而且说实话,也打击了我们的自满之心。我们四处搜寻新的理论典范,仿佛炼金术士期盼能取得点石成金的新法宝。某篇国家经济局的论文水准不佳,并不一定代表它就没有趣;某篇论文内容艰深,也并不代表它就受人看重。  

  经济学界最后一位通才   

  到目前为止,我所谈的都是经济学的事,不过既然这系列演讲的主题是"我成为经济学者的演化之路",我好像该谈谈"我自己"。杜利(Dooley)说过,老罗斯福总统(Theodore Roosevelt)准备写一本有关美国与西班牙战争的书,书名是《我与古巴》(Me and Cuba)。书的开头是一段献辞:"我的黑人士官是我所认识最勇敢的人。他跟在我的后头上了圣璜山。"

  我可以自夸,在谈论现代经济学时,我所谈论的正是"我自己"。我所研究的范畴,涵盖了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我有次自称是经济学界最后一位通才,著作与教授的科目广泛,诸如国际贸易与计量经济、经济理论与景气循环、人口学与劳动经济学、财务金融与独占性竞争、教条(doctrines)历史与区位经济学等等。基尔洛(Kilroy)既然也在那里,就应该是共犯。(歌德曾写道,他所听过的罪恶,没有一项是他觉得自己不可能犯下的。索洛对此的反应是,歌德在自抬身价。前句中的"罪恶"也许是我的误译,歌德说的可能只是"错误"。)

  接下来要要谈我最严重的错误。诸位是否记得,经济学者曾预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会出现大量失业的情形?结果自然是错得离谱。这份1945年官方的末日预测,是由跨单位的团队共同执笔,我并不在其中。但是,如果诸位翻阅《新共和》(New Republic)泛黄的档案,就会找到一篇在下精心撰写的论文,其中在预测上也犯了严重低估的错误。我的良师兼益友汉森就相信,战后会有一波复苏的景气,可惜在这点上他没把我教好。其他像史利特(Sunner Slichter)以及一些凯恩斯学派与非凯恩斯学派的学者,也都比我高明。  

  永远要回头看   

  我为这个严重的错误而自责。不过如果发现错误后还死不承认,我的自责会更深。我没理会派吉(Satchel Paige)"永不回头看"的建议,在20世纪40年代站在多头这方而获利甚丰,我倒想鼓吹萨缪尔森法则:"永远要回头看。你可能会由过去的经验学到东西。我们所作的预测,通常并不如自己记忆中的那样正确,二者的差异值得探究。"格言有云:"如果你必须预测,那么就经常为之",这并非只是玩笑之辞或自认无能,而是体认到残酷的事实比美丽的理论重要。未来有些部分不能由过往推知,这也正是科学无从措手之处。好在有待科学做的事还很多,而且许多科学任务尚未完成。

  接下来,我要比较明确地谈谈自己在学术与研究上的发展历程。我不喜欢套用虚骄的陈腔褴调,因此也无意重复一些前人自传的写法。四卷的《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选》(Collected Scientific Papers of Paul A.Samuelson)中,有种种我个人的回忆散布于学术篇章之间。不过这方面资料蕴藏最富者,首推我于1968年在国际经济协会(Inter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世界年会中的主席致辞。那篇讲稿巧妙地以《一位经济学者之路》(The Way of an Economist)为标题,双关的用字表达出两重意义,一是所经历过的经济学之路,一是行路者的个人风格。同样地,我今天在前面谈到"我的时代的经济学"时,另一方面也是意指具备我特有节奏的与风格的经济学。

  第二项个人自传资料来源,是我所写的《黄金时代的经济学:个人回忆录》(Economics in a Golden Age:A Personal Memoir),收录于霍尔顿(GeraldHolton)所编《20世纪的科学:思想来龙去脉研究》(The Twentieth CenturySciences:Studies in the Biography of ideas)一书中。

  第三项来源是《我的人生哲学》(My Lifetime Philosophy),标题是别人订好的,是《美国经济学人》(The American Economist 27,1983)一系列的学者介绍,亦收录于《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选》的第五卷之中。

  以下容我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客观地简述自己的研究生涯。

  萨缪尔森老是受幸运之神眷顾,一辈子都是待遇偏高而工作量偏低。他自幼聪颖,深受父母宠爱,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到了高中,学业却一落千丈。他的出生日期按日历记载是1915年5月15日,但事实上应该是1932年1月2日,地点是芝加哥大学。

  他天生是从事学术研究的料,在芝加哥的平均成绩是A,在哈佛是A+,但他进入经济学的领域纯属偶然。结果证明,经济学这一行如天造地设般地适合他,仿佛是历代经商先祖的基因,找到了命定的归宿。  

  早露头角   

  他想争取的荣耀无不手到擒来,而且来得很早。他在大学阶段获得大学部社会科学奖章,而就在毕业之前,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新设了一个试验性经济学奖学金计划,他成为首位得主,而能从容地在哈佛就读。他在芝加哥曾受业于奈特、威纳、舒兹(Henry Schultz)、西蒙斯(Henry Simons)、道格拉斯(Paul Douglas)、内夫(John U.Nef)与明兹(Lloyd Mints)等大师,再到哈佛接受熊彼特、里昂惕夫、威尔逊(Edwin Bidwel Wilson)、哈伯勒、钱伯霖(Edward Chamberlin)与汉森的教导。在奖学金用完之前,他克服了研究学会(Society ofFellows)对经济学的排斥,骑在柏莱图(Vifredo Pareto)的肩上进入初级研究员的神圣圈子。他在学会的同僚有哲学家昆恩(Willard van Orman Quine)、数学家伯克霍夫(GarrettBirkhoff)、两度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巴定(John Bardeen)、化学家威尔逊(Bright Wilson)与伍华德(Robert Woodward)以及博通诸家的列文(Harry T.Levine)等人。他在那里迈开步伐,发表论文的速度极快,连期刊都来不及容纳他那些半数学化的东西。

  有人说萨缪尔森是由物理学家与数学家的身份出道,这并不正确。但他在大学时代就察觉到,数学会为现代经济学带来革命。他持续研究数学,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次看到拉氏乘数(Lagrange multipler)的情景,如果根据最大胆的推则,他据此独立发现了埃奇沃斯——斯塔克尔伯格(Edgeworth-Stackelberg)双头垄断的非对称解——此项见解使他得以不受纳什-库尔诺(Nash-Cournot)错误之解的蒙蔽。

  他的《经济分析基础》(Foundations of Eoconomic Analysis)一书,大部分是担任初级研究员时所写,后来成为他的博士论文,并获得哈佛的威尔斯奖(David A.Wells Prize),后来在1947年又获美国经济协会(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的克拉克奖章(John Bates Clark Medal),这项奖励是以40岁以下具学术潜力的人士为对象。到1970年,《经济分析基础》的水准得到三度肯定,协助他赢得诺贝尔奖,这是经济学奖项开始颁发的第二年,也是美国学者首次获奖。

  如果说萨缪尔森在芝加哥时期如婴儿初生,那么在1940年10月,他接受麻省理工学院邀请时,又以成人之身再生了一次。麻省理工学院的拉力在哈佛未受阻拦,因此可移动之物就移动了。对萨缪尔森而言,这是再好不过的事。男孩在父亲的庇荫之下永远长不大,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才能筑起属于自己的高楼。萨缪尔森与一些杰出同僚共同努力,终能在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世界首屈一指的经济学中心。海明威笔下的芸芸众生常说,活得好就是最佳的报复;但在清醒的现实中,看到麻省理工学院的维纳(NorbertWiener)在成名后,仍然为被逐出哈佛而闷闷不乐的例子,令萨缪尔森更加珍惜他与哈佛的联系,也努力为母校争光。  

  荣耀接踵而至   

  同行之间对他也很快就给予不断的肯定,包括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American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国家学术院(National Academy)、美国哲学学会(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英国学术院(British Academy)等。正如赚第一个一百万最困难,得到一项荣誉之后,另一项也会接踵而至。如果你已经累积了一打的荣誉学位,那么随着岁月的流逝,荣誉数目自然会加倍。萨缪尔森的第一个荣誉学位来自芝加哥大学——他的母校,也是他不再信奉的教会——最令他感动。当哈佛授予荣誉给他本国的先知时,他也感到欣然。

  专业学会副主席与主席的头衔也纷至沓来:计量经济学会、美国经济协会、国际经济协会等。如果有银河经济俱乐部,大概也少不了他。

  在麻省这种经济学研究的新地方,会收到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邀约。但萨缪尔森倾向于不动如山。在1966年成为驻校教授之后,由于有极佳的研究机会,而且没有固定的教学任务,他实际上又回到永久的初级研究员的阶段。既已到达乐园,他就留着不动了。

  但也会偶尔到外面逡巡一番。他曾为国会的委员会讲课多次。当他受聘为联邦机构的顾问时,经常会加速该机构的终结,幸好美国财政部与联邦储备理事会虽曾请他担任学术顾问,倒是逃过了此劫。萨缪尔森认为美国太过珍贵,不能完全托付给那些只有大方向的思想家,如盖伯瑞斯(Kennethe Galbraith)或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等人,因此他对史蒂文森(Adlal Stevenson)与哈里曼(Avered Harriman)讲授经济学,并终能成为肯尼迪在参选总统阶段的经济顾问。他最后并未去华府那块应许之地,但能支援肯尼迪经济顾问委员会中核心的智囊,如海勒(Walter Heller)、托宾、戈登(Kermit Gordon)等人,他也颇觉有趣。

  对于万事不缺的人,神仙还能赐给他什么呢?施蒂格勒在提到萨缪尔森1947年的《基础》与当时刚出版不久的1948年畅销教科书《经济学》时,用了以下的文字介绍:"萨缪尔森功成名就,如今要追求财富了。"不久之后,麻州贝尔蒙(Belmont)即可闻到燃烧房地产抵押证明的烟味。不止于此,盖伯瑞斯在《财星》(Fourtune)的一篇书评中曾预言,新生代的经济学将是来自《经济学》一书,结果此一预言也真的应验了。曾有人听到萨缪尔森志得意满地自语:"只要这个国家的教科书是由我写的,就让其他人去拟定法律条文吧!"这本教科书在耶鲁遭到巴克利(William Buckley)抨击为诋毁上帝与人,结果反而为它营造了全新的声势,世界各地的销售也直线上升。

  四分之一世纪前,对某位写了一本畅销书的学者乍得的声名,《经济学》的作者曾恳切地作了一番评述:

  "撰写教科书是项困难的工作,但报酬十分可观——我指的不单是金钱的报酬。与整个时代成千上万的心灵接触,是学者一生难逢的际遇。把我们经济学者所知的经济学化为文字,实在是令人兴奋的事。我但愿能与读者分享这份兴奋之情。"   

  著作之乐   

  住嘴!讲得够多了。对《名人录》式的简介,这样已经过多了。上面所描述的内容,也适用于很多追求成功的人。厌恶军旅生涯的西点毕业生,或许愿意承诺一项浮士德式的交易,以虚掷一生来换取升迁与勋章。

  在学术与科学的领域中,我所看重的报酬是能穿梭于神秘的森林中进行奇妙的探索。我21岁即开始撰文出版,此后不曾中止,希望往后也能一直继续下去。约翰逊(HarryJobnson)去世时,有18篇文章正在校稿中,真可谓战死沙场!(即使是像他这种做事绝不半吊子的人,18篇也是过量了。)

  我的思绪里永远思索着各种经济观念与关系。大文豪据称也会灵感不继,文思永久或暂时枯竭,而我却无此困扰。如同我在另文中所说,繁多的议题与疑问在我的脑海中萦绕,或许终我一生也写不完。某种我曾注意到的统计方法,也许哪天能用来解决某项金融上的问题。

  恰似孕妇分娩一般,我在著作出版时会有解脱之感。我是否已经出版太多?别人尽可有他们的评断,而找自己,几乎打从心底就不曾后悔自己写过的任何篇章、论文、附注或注脚。反倒是某些编辑因耐性不足或受限于篇幅或编排的考虑,多次横加删除,令我耿耿于怀。

  或许这意味着老餐的品味欠缺?希望不是。个人对古典诗人豪斯曼(A.E.Housman)在下列对话中的观点深有同感。一位友人问他,为何在他的有关拉丁文的选集中未选入某篇文章,"难道你不认为这篇不错吗?""是不错,"豪斯曼答道,"但对我来说还不够好。"而我在拜读某些学者的近作时,也不时会向索洛问起一句哈第(G.H.Hardy)曾问过利透伍德(J.E.LittleWood)的话:"为什么一个能写那样文章的人要干这种事?"

  杰出的学者为其未来著作所设定的标准与时俱进。每天写一封信不难,但如果五年都不写,那就真的没什么可报告的了。

  对于重视科学界大人物或大成就的观念,我一直不敢苟同。涓滴之水都有助益,老农夫边说边朝池塘吐口水。我们应就自己所面对的最急迫问题尽力而为,之后就算落入报酬率递减的情况,对应为之事尽力而为,仍是最佳的策略。况且,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让你碰到了熊彼特学说中的创新或达尔文理论中的突破,使曲线又回到报酬率递增的阶段。

  在莫扎特与布拉姆斯之间,我偏好莫扎特。我很感谢斯拉法遗留给我们贵重的金块,但如果他也能同时惠赐一些珍珠宝石必然更好。每当忆及他动人但忧伤的眼神,不禁会想套句詹姆土(William James)的话——如果他出生时有一瓶香摈,应该会成为比较快乐的人。凯恩斯一生未曾遭遇写作的困境。晚年时有人问他,如能重来一次,他会做一些什么不同的事,他的答复是:"我会喝更多的香槟。"  

  不绝的灵思   

  稍早我曾招认,我这辈子都是待遇偏高而工作量偏低,即使是我的好友,也可能同意前者,但对后者有些朋友可能会抗议:"算了吧,你整天都工作,周末和假日也不例外。如果传闻属实,你连半夜做梦时也经常不忘工作呢!"的确如此,只是对我而言,从事经济分析是游戏而非工作。对自己讨厌的工作避之惟恐不及,我在这点上可说是恶名昭彰。行政事务我是全力规避,而且因为表现不称职,久之也就少接到这方面的任务分派。像罗伯逊(Dennis Roberrson)一样,我总是最后才洗叉子,因为万一原子弹不久之后就爆炸,不是根本没必要洗了吗?

  如果必须填一份复杂的问卷,我可能会因而提出一项交易理论或人口遗传学的新模型,反正只要能尽量拖延那件讨厌的事就好了。

  描写画家、音乐家、诗人或科学家的小说,经常忽略了他们平日工作时间内在做些什么。其实再想想,有关商业大亨的虚构小说,也同样没有精确描述这些企业家在做什么。

  因此,对听众谈到经济学家时,我应该具体地描绘他们在科学方面的酝酿工作。我是怎样开始注意到问题的?突破点在什么时候?发展的步骤为何?事后回顾,这项研究对知识的领域有何贡献?

  该从哪里开始呢?我有一本用来记载研究思考的大记事本,以1983年的那本为例,1月1日的那一栏,我可能顺手记下了如何设计一个线性规划系统的数字实例,足以推翻经济学的夏特里耶原理(Le Chatelier principle)的原型。这项研究一直尚未发表,其源头可追溯到一项早在1949年的研究——或甚至早到1937年,当时我还是威尔森门下的学生。然后在1月2日和3日,还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记录,可能还有对相关问题的演绎。

  在1983年之中,类似这样的记录可能超过五十项。然而刚好记载于这本床头笔记本中的事项,也并非我该年所有研究的完整描述,甚至连这些研究的抽样代表也称不上。因此,我要找一个较充裕的时间,才能详细说明某些著名研究成果是如何酝酿成形的。等不及的读者可参阅我1982年在Jorgen GeltingFestschrift的文章,题目是《阮赛最适可行租税与最适公共用事业价格之历史》(A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Ramsey'sOptimal Feasible Taxation and optimal Public Utility Pricess)。   

  追求成功的动力   

  在结束之前,我想提一下科学家的动机与报酬。科学家和亚当·斯密的生意人一样贪得无厌与竞争激烈,然而他们所追逐的不是物质享受,甚至不是金钱本身,也不是一般人所指的权力。学者求的是名。他们所求的名,诚如我1961年在美国经济学会会长致辞中所说,乃是在同行——他们敬重也希望赢得对方敬重的同行之间的名誉。社会学者默顿(Robert K.Merton)曾在《科学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Science)一书中,探讨我所称的这个"龌龊的小秘密"。

  我自己也不例外。林肯的律师合伙人及传记作者亨敦(William Herndon)曾经观察到,诚实古怪的林肯在内心深处,一直有个小小的野心之钟在滴答作响。在我自己的价值天秤上,无论是《新闻周刊》专栏作家的头衔、因眼光独到而投资获利数百万、乃至担任权贵或总统顾问而掌握的权力,如果比之于对科学王国的贡献所能赢得的认可,可说都是轻于鸿毛了。

  有次我曾问友人统计学者弗利曼(Harold Freeman):"如果魔鬼和你谈一笔交易,以一项精彩的理论交换你的灵魂,你会怎么办?""我不会答应,"他说,"但如换到是不平等(inequality)理论,则另当别论。"我喜欢他的回答。我曾证明,再笨的人也不至于笨到平均值六万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以下,这项萨缪尔森不平等理论使我名噪一时。不论后继的学者就此再加发挥,还是在更早的文献中可找到类似的先例,都不足以改变我从中获得的乐趣。因为这就是科学研究,只要能够对当时的科学界能有贡献,就当时而言也就足够了。

  我因为早熟而早露头角。在年轻时,我不知不觉地行事匆忙,实在是由于家族中多位男性长辈均未克享天年,使我自认寿数有限,加上家父于我23岁时英年早逝,大家认为我亦难逃此一命运,也带给我极为沉重的阴影。因此当时我的想法是,该做的事就要趁早做。然而,现代科学却带来了改变,遗传可以经由环境加以修正。无论如何,我一直身体健康。一般人在谈到科学家的贡献与他们的成就时,往往低估了健康这项因素的重要性。我有位值得尊敬的友人,终生为恼人的偏头痛所苦,有人会不公平地把他归类为低成就者。我则认为,他算得上是将自己资源明智运用的贤人。

  关于早年成名,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可以使人放轻松。如果能一竿在手,静待鱼儿上钩,为何还要汲汲于争名夺利呢?  

  为自己工作   

  我很早就认定,学者是为自尊——也就是学者们自己所一致看重的事物而工作。然而,一旦期盼他人赞美之心稍歇,你就可以自在地为自我肯定而工作。能带来真正满足的工作,才是你会自认满意的工作。也许要达到这种境界,多少要有个信念,那就是一位巧匠所喜爱者,也终会获得其他人的认同。

  无论何时,我都力求让自己快乐。有人认为我在热力学的领域里搅和,是想要提升经济学在科学上的正确性,或是要驳斥经济学者不能了解物理学复杂理论的说法。事实上,这种方法学上的尝试,与其说是增加名声,倒不如说是在对名誉课税。那又如何?税是我们为文明所付的代价。这类工作很有趣,而且我认为对人类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均有禆益。

  就更深的层面而言,一个人并非只为同僚间的美名与赞誉而工作,也不只为个人兴趣或探索之乐而工作。就更深的层面而言,某位生理学家的对手,并非其他著名学府的同行,他的对头是癌症。经济学家说到底也是如此。客观的真理远在彼方,纵然千辛万苦,也要设法了解。如果厌倦学术圈的勾心斗角,或是目睹民主与文明在身旁崩坏,你总是可以退隐下来,致力于追求这客观的真理。复杂的数学不会虚骄掩饰,即使闹牙疼,最佳的止痛剂莫过于把难解的景气循环或复杂的控制理论演练上五回合。

  我说这些并不是在开玩笑,有个实例可以为证。已故的内瑟(Voss Neisser),是对社会研究新学派(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卓有贡献的流亡经济学家。他有次告诉我,在希特勒逐步掌权的黑暗时代,能钻研于解决瓦尔拉竞争性均衡(Wlrasian competitive equilbrium)之解,实在是一种解脱。我十分理解也完全同意。

  有人问我是否高兴获得诺贝尔奖,我思考一下才答道:"是的,生命中能带来纯粹乐趣的事少之又少,这件事倒真是如此。"这项荣誉是个惊喜,而且来得颇早,但也不致早到甚至连我也会担心。我所尊敬的朋友都为我感到高兴。如果有人有什么相反的意见,恕我迟钝不知。我的家人都喜欢斯德哥尔摩的相关庆祝活动。有些科学界同僚一想起那些把他们由实验室中拉出来的访问及种种恼人的差事,就觉得苦不堪言。我倒是能自得其乐,而且我还发现,只消过了几天出门有司机的日子,很快就会上瘾了。

  社会学者研究诺贝尔奖对得奖人有何影响。例如,桂冠得主是否会进入生产低落的时期?他们与人合著的论文是减少还是增加?名字是领衔或殿后居多?别人引用其著述的情况是否增加?他们变更领域的倾向有多大——诸如物理学者搞起脑的问题,或是化学家变成和平问题或最低工资的专家?

  对我而言,这是个容器——几乎要——溢出的情况。我心中最后一丝罪恶感业已消失,当我选择离开经济学领域中的主要干道,去探索费雪(R.A.Fisher)的生存价值(survival value)或马克斯韦尔(Clerk Maxwell)使热力学第二定律失效的魔鬼形象。我仍如鹰隼般紧盯着企业趋势与最新风潮,我仍撰写经济学中许多不同领域的文章,但经济学界最后一位通才再也不觉得有必要站在——我是说设法站在——所有经济学文献的顶端。

  行将迈入古稀之龄,我的感觉如何?和音乐家瓦格纳(Wagner)与威尔第(Verdi)同登高寿的歌德曾说,年老与年轻之别,在于年轻人的体力总是呼之即来,随时待命;反之,八旬老翁只有在巅峰状态下,才能有最佳表现。以我个人而言,行年虽已六十九,状况仍如二十五,日子似乎总还是一如既往般美好。然而一如诗句有云与理之必然,9月已至,残存的美好时光终将逐渐消逝。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简介:

获奖年度:1970年
  出生日期:1915年5月15日

  学历

  1935年芝加哥大学学士
  1936年哈佛大学硕士
  1941年哈佛大学博士   

  经历   

  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助理教授
  1944年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副教授
  1947年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
  1955年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
  1945年弗莱契法律与外交学院(Fletcher School of Law and Diplomacy)国际经济关系教授   

  重要著作   

  《经济分析基础》(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
  《经济学》(Economics)
  《线性规划写经济分析》(Linear Programming and EconomicAnalysis),与多夫曼(Dorfman)及索洛合著。
  《经济学文选》(Readings in Economics)
  《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选》(The Collected Scientific Papers of PaulA.Samuelson)

  

星期六, 六月 21, 2008

Lolita(洛丽塔)

如果说,一个人想进入文学艺术的殿堂,有一个人的一部作品是不能不读的,那就是纳博科夫(Nabokov)的《洛丽塔》(《Lolita》)。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当然,我什么也不是。

但我是个有那么一点自恋的人。

在一个黑夜,自己的房间,孤灯下,自认为窥到了艺术的一角。而开启这扇门的就是茨威格(Zweig)和纳博科夫。事实上,艺术之门并非那么难以跨入,就算你跨进去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梵高,巴赫,杜甫,。。。一串串光辉名字的背后全都是穷困潦倒,孤独悲惨。闲话不扯了,这些人是靠自己的作品赢得后人尊重的。此处放上纳博科夫《洛丽塔》的第一段。

再扯一句,只一句。事实上是两句,呵呵。。听听Alizee(艾莉婕)的Lo-li-ta,可以多少感受到舌尖上的这三个音。一个俄罗斯人可以用英语写出富有诗意的文字,的确令人赞叹!

原文:

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 Lo-lee-ta: the tip of the tongue taking a trip of three steps down the palate to tap, at three, on the teeth. Lo. Lee. Ta.

She was Lo, plain Lo, in the morning, standing four feet ten in one sock. She was Lola in slacks. She was Dolly at school. She was Dolores on the dotted line. But in my arms she was always Lolita.

Did she have a precursor? She did, indeed she did. In point of fact, there might have been no Lolita at all had I not loved, one summer, a certain initial girl-child. In a princedom by the sea. Oh when? About as many years before Lolita was born as my age was that summer. You can always count on a murderer for a fancy prose style.

Ladies and gentlemen of the jury, exhibit number one is what the seraphs, the misinformed, simple, noble-winged seraphs, envied. Look at this tangle of thorns.

中文版: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洛一丽一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只袜子,身高四尺十寸。穿上宽松裤时,她是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丽。

正式签名时她是多洛雷斯。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

在她之前还有过别人吗?有的,确实有的。事实上,可能从来也没有什么洛丽塔,要不是我在一个夏天曾爱上了一个女童。在海边一片王子的领地。在什么时候?就是那一年,洛丽塔还有多少年才降临世间,我的岁数就有多少。你放心,杀人犯总能写出一手妙文。

陪审团的女士们、先生们,第一件证物正是被六翼天使,那个误传的、简单的、羽翼高贵的六翼天使所嫉妒的。且看这段纠缠不清的痛苦心史吧。

德文版(前几句):
Lolita, Licht meines Lebens, Feuer meiner Lenden. Meine Sünde, meine Seele. Lo-li-ta: Die Zungenspitze macht drei Sprünge den Gaumen hinab und tippt bei Drei gegen die Zähne. Lo. Li. Ta.

Sie war Lo, einfach Lo am Morgen, wenn sie vier Fuß zehn groß in einem Söckchen dastand. Sie war Lola in Hosen. Sie war Dolly in der Schule. Sie war Dolores auf amtlichen Formularen. In meinen Armen aber war sie immer Lolita.

verdammt, ich lieb dich (这段MV估计是网友自己做的,挺搞!)